研究方法筆記與閱讀書單
進了研究所,很大一部份是要學習研究方法,但是回頭翻了研究方法的教科書,有看沒有懂。老師上課花了兩三堂的時間講解實驗組控制組、自變項依變項,卻仍然一頭霧水。不禁會心想:這又該怎麼辦呢?
其實研究方法就是探究因果關係:觀察到一個現象,一定是事出有因(自變項),這個原因就導致了這個現象、這個結果(依變項),而你所猜測的原因就是研究假設。
舉例來說,觀察到很多人都闖紅燈,於是認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闖紅燈。那麼性別就是自變項,闖紅燈就是依變項,而「你認為……」就是研究假設。
也許會覺得不只是性別呀,搞不好教育程度高的就比較不會闖紅燈!行人的教育程度間接影響會不會闖紅燈,因為教育程度是行人本身的屬性,再加上認為性別才是主因,教育程度是次要影響的因素,所以教育程度是中介變項。
那麼路口流量、時段也會影響,這又是另外可能會影響闖紅燈這件事的因素,那麼路口流量、時段就是干擾變數(外在變項)。
當然影響的因素千百種,說不定都有相關,但是那樣把它們通通畫進研究架構圖裡,只會越畫越複雜,弄到腦袋混亂和累死自己。想想你的時間,挑出幾個你推測可能最重要的因素來做就可以了,其他因素就通通丟到研究範圍與限制裡吧。
老師常說:研究是一種偏見。因為人對於研究問題有自己心目中的研究架構,所以文獻探討也必須依據自己的研究架構來寫,文獻是協助能拿出更多證據去說服別人。因此寫論文時理想上應該是研究題目、目的出來後,先畫研究架構,再去回頭找文獻。但有時候遇到的情況是你對於研究的東西不夠瞭解,架構圖畫不出來,那麼可以邊看文獻邊畫架構,並且視情況修改架構圖。之所以不建議看完文獻再來想架構,是因為這樣容易在茫茫文海中失去方向,變成文獻找了一堆卻都派不上用場的情況,因此建議先畫架構圖是有助於釐清你尋找資料的方向。
最後那些令人難以理解的統計、抽樣、內容分析法還是實驗法還是個案研究等等,簡單來說那些研究方法的作用是幫助你收集到你想要的第一手資料,抽樣和統計是讓你只要得到一部份的資料就有可能代表整體。
再以闖紅燈的例子來說,假設你想用問卷調查法,這時候你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問大家有沒有闖紅燈,結果大家都說沒有」,那麼這個方法就不可行。假設為了得到最直接的第一手資料,也許使用觀察法是最適宜的。但全台大大小小路口街口那麼多,也不可能跑遍全台守在路口,所以你必須從那麼多個街口中選出一兩個,選定觀察時間,利用碼表計數或照相機、攝影機等工具來幫助收集資料,這時候也會發現一個問題是你很難從觀察中收集到教育程度的資料,頂多只能大概推測是上班族還是學生,那麼圖二的架構就不可行,必須要回頭修正。
反反覆覆修正題目和目的,修正研究架構和方法,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最後也推薦相關的閱讀書單,對於寫論文以及做簡報很有幫助。
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作者吳明隆。從學校圖書館借過這本,讀過之後覺得作者寫得很清楚明瞭,而且容易讀懂,對於自變項依變項抽樣方法還搞不清楚的學弟妹可以看看。
同作者的另外一本書,SPSS 統計應用實務,要用問卷調查法和跑SPSS必備的工具書。雖然出版年代久遠,但是其中的統計概念條理清晰,容易理解,只要照著範例一步一步執行步驟,很快就能學會操作方式了。而且書中也有舉出實例來說明要用哪種統計方法,閱讀時試著把自己的論文套進去,就能大概知道要怎麼跑了。
設計研究方法,作者管倖生。推薦這本的原因在於它收錄了所有常用的研究方法,而且說明也淺顯易懂,書中的舉例又多與設計相關,很適合設計人閱讀。
簡報藝術2.0,作者Garr Reynolds,譯者張國儀。很棒的簡報概念書,改變既成的設計簡報觀念,讓PPT再也不只是PPT,而是一段說給大家聽的故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