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的創業也稱不上成功,這次又會怎樣呢?
對於小時候的記憶不算深刻,但有一個念頭特別強烈:「我不希望當上班族。」其實也不單是上班族,上學也不太感興趣(不過就十分喜歡自學!這或許與教育有關吧?)。我的這個小念頭不是那種要當個偉人呀要名利雙收那種,只是比較害怕公式化的事物,怕面對失去生命力的自己。
說穿了只是怕悶 😆
怕悶的性格讓我早早放棄學業投身工作,儲蓄了就那麼一丁點錢就嘗試創業… 說真的,現在的我還真慶幸年青時這麼勇敢過!
第一家是新媒體設計公司,與同樣是設計師的友人 Joe AI 共同創立,有自己的工作室算是我少年時的理想。一轉眼就營運了七個年頭,回想起來兩位創辦人都是創作先決,加上年青就是有幹勁的關係(完全沒有考慮營運需要),還真是災難級的錯漏百出,有「竟然能運作那麼久,沒倒閉實在是太幸運」的感覺。前段時間實在是太亂來,直到邀請 JoJo 的加入才開始比較沒那麼狂野奔放,而且我和她更是一拍即合直到現在。
可能是七年之癢?
雖然運作上勉強合格,也偶爾有些滿意的作品,但卻慢慢失去了接案子的熱情。開始有些想法在萌芽:也許除了那些只能存在片刻的宣傳案子,自己還可以建立或創造些甚麼?
然後就遇上音樂人林一峰,他也是當時設計公司的客戶。我們聯同另外兩位音樂人馮穎琪與謝國維展開了我的第二次創業,這次打造了音樂蜂,一個音樂眾籌平台,兩年多的時間成就了幾十個很有熱情的音樂項目。可是基於種種原因最後也選擇忍痛結束,暫且不在這裡詳談。
隨著音樂蜂的誕生與結束,就更確定往後的路想走點不同的。雖然兩次的創業經驗也不算得上成功,但確實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走過來,當中獲益何止良多。而且沒有這些經驗也不會有第三次創業,這次就是 Slowly,一個在手機上交筆友的 APP。
至於這個部落格 🤔
常常在閱讀那些熱血激昂的初創故事時,都會希望自己也能夠供獻些甚麼。
起初就常糾結於形式上。影片?Podcast? 或是更積極參與一些初創活動?可是要花大量時間和精神於製作上的話,目前的狀態還是有點分身不暇,這樣可能維持不了很久,甚至乎只會一直擱置著。也有考慮語文等問題… 雖然已一段時間沒有寫東西,但利用文字敍述還是較為輕鬆直接吧? 而且假若真的要說這樣貼身的故事,還是用中文較好?
當然也會想(而且考慮得最多)的是,對比起常於媒體看到那些極度成功的初創獨角獸,這樣的小故事會對誰有著甚麼意義或者價值嗎?還是該先等到有更好的成績再做?若然一直都不能達到自己所謂「成功」的定義呢?
然後上個周末忽然閱讀到 Buffer 創辦人Joel 的這篇舊文章。
When we were making just $20 per month with Buffer, I had the feeling that I couldn’t help people: I wasn’t successful yet! What I’ve found, however, is that I could help far more people when I was at that stage. I believe you can too, whatever stage you’re at.
怕悶的性格又再作祟,而且找個理由通通寫下來也有助整理思緒。
Ok,就先以文字方式試試吧 ✍️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