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寓森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霸凌的心理剖析(三)受害篇

寓森
·
·

上一篇文章提到了,霸凌的加害人經由「分裂」與「投射」的心理防衛機轉,將內在的脆弱感投射到外界,這時候「被投射」的對象就成了霸凌的受害者。然而,加害人選擇「投射」的對象並不是隨機的,受害者本身需要一定程度地符合加害人所要投射的內容。例如加害人想要投射「脆弱感」時,通常會選擇有弱勢特徵的人。

弱勢的形象與概念並不是只有外觀上的弱勢而已--例如身心障礙的族群,文化上的弱勢--例如多元性別族群,就經常成為被投射的對象而遭到霸凌。甚至在目前比較強調外向與表達的價值體系中,內向與沉默也常常被視為是一種弱勢的表現。這些深植於文化中的強弱概念,可說是霸凌行為背後重大的推手與幫凶;所有被這些文化標籤為弱勢的人,都容易成為受害者。

然而,除了上面提到的「弱勢」之外,我特別注意到一種特殊型態的「弱勢」。這種「弱勢」不易被察覺,它的脆弱不是表現在外,而是隱藏在內心世界。

我將它稱之為「自戀的脆弱」。

這種自戀的脆弱與一般的「缺乏自信」或是「低自尊」不太相同,後者通常出現在上述的弱勢族群中。這類的自戀脆弱反而有比較高的自戀需求,可能是因為成長於過度保護的環境導致原始自戀沒有獲得適當的修正,或是遇到過大的挫折導致自戀能量過度撤回自我。而這樣的自戀需求,在之後的成長過程中,卻並沒有發展出相對應的能力與成就。也就是說,他們對於自己有高的期待,但是能力上卻達不到足夠滿足其自戀需求的成就。若是過高的自戀遲遲沒有修正,他們在生活中終究會不斷面對自戀的挫敗。為了避開這些挫敗的感覺,他們可能傾向於帶著敵意的態度面對外界,深怕別人的言行傷害到他的自戀。

具有這種自戀脆弱的人,很詭異的是,他可能成為受害者,也可能是加害者。

如果是先天氣質較為衝動或是社經地位較好的,可能會成為加害人;而先天氣質較為敏感或是社經地位較低的,就容易成為受害者。他們都同樣極度害怕別人「看不起他們」,因而極力地隱藏自己能力上的缺陷;他們很容易因為別人不經意的小動作或是言語,就感到被羞辱。而兩者所不同的是,加害者分裂投射出的是「脆弱感」,而受害者所投射出的則是「攻擊性」。

這類的受害者因為將攻擊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容易將周遭的人看作是對他有敵意的人,並且難以信任他人;他們往往會讓靠近他們的人莫名地感覺到一種不舒服,也因此他們經常得不到協助與同情。常出現的情況是,你原本是想要協助他,他卻覺得你是看不起他,於是漸漸地和他保持距離。

更糟糕的是,他的這種「攻擊性」的投射,如果遇到本身就有攻擊衝動的人,更容易觸發其攻擊而被霸凌。而加害者也容易去尋找這樣的受害者,因為欺負明顯的弱勢容易被其他人瞧不起,引發更多負面的看法;而這個族群因為表面上沒有明顯的弱勢,又不易獲得他人的同情與支持,恰恰成為合適的攻擊目標。

這種隱晦不清的心理狀態,多半在潛意識層面運作,實務上很難察覺,往往造成霸凌事件處理上的盲點。

現代許多父母過度保護卻又涵容不足,造成小孩不成熟的自戀;社會與教育體系因為價值狹隘,無法提供足夠自我肯定的可能,結果就造成自我期待與實際能力的落差無法填補。這樣的族群其實越來越多,而他們同時可能成為霸凌的加害者與受害者。

霸凌當然是惡,受害者也確實需要協助,但是如果不去處理背後自戀脆弱的問題,即使將他換到不同的環境,問題依然相同。

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小孩在學校出了一些狀況,不去試著溝通與了解,找出問題的根源試著解決,卻只是一昧地指責學校與他人,這也是典型的「投射」。這往往導致小孩無法學習處理問題,反而強化他以「投射」來處理心理的困難,更容易成為受害者。

改善整體社會環境的涵容能力,讓個人的自戀能獲得適當的成長與修正;讓社會存在更多不同的多元價值,不同的特質與能力都有機會獲得適當的肯定;不要過度著重在強弱勝負的結果,而是過程的參與和嘗試的勇氣。

我認為這些才能真正減少霸凌的發生。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