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將目光所及,真的看得見人生百態?-聊近期有「運將」的歌

采郁
·
·
IPFS
·
近來增加了不少有關「運將」的作品,故事裡不乏溫馨、見義勇為,或是從後照鏡看見人間百態等主題。密閉空間,窗外景象竄動,是一個能好好交流內心的移動空間之一。本篇就用許富凱、陳勢安和蕭煌奇三位大歌手的新作品試著聊聊都有著哪些故事吧?

現在搭計程車真的很少在招手攔車了。

記得今年參加大港開唱結束後,本來想到路邊攔車,結果來的空車幾乎都停在用手機瘋狂打字的人面前。最後索性也打開叫車平台才順利搭到車。計程車生態劇變,不管是司機或乘客,「面對面溝通」是不是變得不那麼重要了?但在以前可是許多故事的集散地呀!

近來增加了不少有關「運將」的作品,故事裡不乏溫馨、見義勇為,或是從後照鏡看見人間百態等主題。密閉空間,窗外景象竄動,是一個能好好交流內心的移動空間之一。本篇就用許富凱、陳勢安和蕭煌奇三位大歌手的新作品試著聊聊都有著哪些故事吧?


許富凱〈運將的後照鏡〉,從後照鏡看乘客人生

這首歌在一張主題性強烈的概念專輯《五木大学》中。歌詞得知,主角為在酒家往返的司機,透過車中的「後照鏡」,照見乘客身分和成為對眼時的說話媒介。曲為陳建瑋醞釀許久的創作,日式演歌的旋律相當貼合概念專輯的環境。在此之下,歌詞用少年、阿伯、酒店小姐、壯年男子四種身分,記錄該文化下的百態人生。

全詞以對話形式,都是司機向乘客「苦口婆心」式的關懷,從每段的開頭兩次呼告聲「少年家」,就能感受到司機過份熱情,說著對方「人情世事著愛顧夠夠」、「現實的社會 毋通怨天怨地」等,可以猜出彼此應該是熟識關係。相較MV則「安靜」許多,飾演司機的資深演員阿西,多以旁觀角度看著後座自在做自己的乘客,進而讓鏡頭能多落在乘客的表情動作上,把計程車當作實現夢想的異色空間。

因此這首歌的主角雖然是司機,不過主要目光都在描述「乘客」的人生。


陳勢安〈破風〉,從歌詞看有衝勁的人生

乘著近期影集《華麗計程車行》,讓作品之上有著既定的情境得以進入。歌詞大量鋪排「我」字,視角很明顯以自己為主,搭配陳勢安本身發散著強烈的正向能量,讓整首歌從「蜿蜒」、「殘壘」、「荒原」、「迴圈」等負面用詞中,很快速地用副歌「我愛 我追 敢痛 敢飛」等詞轉為正面內容。

因此這首歌的視角是從自身出發,焦點則落在強化內心的作品。


蕭煌奇〈沒事的〉從MV中帶出的聽眾笑語

比起前兩者多少與計程車有關,〈沒事的〉反而是透過MV,經由情感輸出需要而加進這個主題。不過筆者認為卻是三首歌當中最有趣的觀察角度。

MV同樣讓乘客在車上釋放真實的自己,縱使是側景拍司機本人,或全景拍司機和乘客的畫面,都鮮少有交流,反倒多的是乘客過份熱情地想與司機(蕭煌奇)互動。在在暗示目光焦點是在駕駛本人。

另外,讓本為視障者的蕭煌奇擔任司機,也許是編劇刻意所為。它間接形成了社群上有趣的互動環節,也同樣讓「司機」這個角色成為了焦點。

因此這首歌的主角應當是網友,而目光焦點則是駕駛本身。

回到現實,搭車時你會主動和司機聊天嗎?或是會在車上自在做自己嗎?

也許有,但恐怕不多,數位時代人們更願意將對話變成文字用螢幕傳遞。既然上述表現幾乎已不會出現在現實生活中,那麼這些作品勢必經過某濾鏡,接著才服膺於不同主題。運將目光所及,真的能看見人生百態嗎?恐怕不是,而是「創作者」建築在現實之上的虛擬故事。現實中的人們很難透過短短車程,了解對方的故事,創作者洗鍊掉大量時間(長話短說),甚至放大畫面中的情緒(內心所想用動作表現),才讓讀者的目光能集中在主題上。以上三首歌似乎很成功地透過「計程車」這項媒介,傳達出各不相同的資訊了。

-

往後在讀故事之餘,也許可以用創作者視角和目光焦點來幫助釐清重點,讓故事不僅於得知資訊,更能理解背後創作者想傳達的理念。

還有更多有關「司機」的音樂嗎?或是可以邱軍〈運轉人生〉為例,試著分析看看!歡迎留言討論!

最後補充:司機=運將(ùn-tsiàng),查了一下也可以稱「運転手」(うんてんしゅ,ūn-tsuán-tshiú),和「運轉」一詞接近,又是一個有趣的聯想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