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大陸人對臺灣的認知——物質生活水準

Vi
·
·
IPFS
·

先依照上一篇提問下面,@abc123很棒的建議,介紹一下自己的背景:土生土長臺灣人,住在台北,20幾歲社會新鮮人(之後來寫寫「天然獨」世代的教育到底是怎麼樣的!),醫療業,去過中國大陸一次(上海、蘇杭)、香港兩次,自認對於中國抱有好奇心。

首先,非常、非常感謝大家踴躍地回答一個Matters新手的提問,讀這裡的貼文很久了,但第一次發文就大豐收真的意想不到,謝謝你們的時間與文字。在接下來幾篇裡,我想試著講講我為什麼會提出這些問題,分享一些網友的回答,再提出我的想法跟新發現有趣的地方。像各位無法代表中國人一樣,我也無法代表臺灣人,但也許交流多了我們也能對於彼岸有比較立體的認識。至於大家對於臺灣的疑問,因為比較有趣,所以得放在最後篇,不然前面就沒人要看了!


你對臺灣人物質生活水準的認知是什麼?已開發?早已落後對岸?窮鄉僻壤?

@LXY 分别在2006年和2019年两次去到台湾,06年的时候感触很深,因为几年前去了日本,发现台北的发达程度不逊于东京,城市干净整洁,高楼林立,电子科技蓬勃。今年再去台湾的时候,其实少了这种城市带来的冲击感,主要原因也是这些年目睹大陆一线城市的疯狂发展,如果客观说发达程度的话,我自己的感觉是台北不如上海。但这种感觉不止去台湾有,去欧洲,去北美,都会觉得,我们的城市发展快速到令人惊讶的程度。从物价上来看,台湾大城市的日常消费要低于北京上海,单从人民的生活质量上对比,我相信台湾人的生活压力要低于大陆。

對於描述去歐美的感覺那段我很能同感,有時候我也在某些方面有這種感覺。

@CrawGoodchild 全岛整体物质生活水准与大陆二线城市(蓉、汉、宁)等大体相当,台中、台东降半个档次,乡村地区显著高于大陆乡村地区平均值,部分基建因建设时间早而难以避免的相对老化。
@carolzlee 稳定的已开发经济体,藏富于民,基建不够新但方便耐用。
@Jose 已开发倒是已开发,不过这好像意味着没有太多潜力但是又没发展到韩国的水平,可能和葡萄牙差不多?其实发达国家之间差距也挺大的。
@北海 发展去上海深圳,养老台湾。
@kurutoga2k7 总体印象就是台湾像乡下。主要是市政建设落后大陆发达地区很多,科技主要是互联网服务落后大陆10-15年。
@老米 城市居民生活普通而安定,台北地区大致与广州普通市民相同,台中类似大陆东部二线城市,台南地区要差一些,相当于东部三线或中部二线。城市郊县的农民要富于城里人,但偏远地区要穷于城里人。
@Twoeyes 台湾早在上世纪就被称为亚洲四小龙,肯定是发达国家生活水平,人均GDP也在那摆着。相比与大陆,台湾普通民众生活水平肯定远高于大陆平均水平,物价相对来说较低。城建应该比较完善,但是在某些高新科技便民服务上可能会落后于大陆很多大城市。说台湾穷乡僻壤的人非蠢极坏。
@DaisyChen 我向來認為,台灣人大多數趨於安逸,哪怕是我身邊的好朋友。最低薪資標準限制了年輕人努力的動力,多元的業餘生活鼓勵了多數人「放輕鬆」的態度,開放的社會環境模糊了大眾的焦點。不可否認,安逸是建立在一定的發達程度上,也給了大眾更多的思考空間和發展可能性,但是安逸會想「溫水煮青蛙」一樣,讓大眾放鬆警惕。

我覺得單在經濟方面,確實沒什麼危急存亡或者全力進取的氣氛,不知道是好事壞事,不過有點覺得歐洲人也沒有。

@Trekkingseeds 台北可能接近杭州,台北以外的城市可能与厦门,青岛的规模类似?大陆这些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新速度超过很多发达国家,所以观感上应该会比台湾新一些。但建筑的质量未必那么持久,再过二十年看起来不一定哪边更新些。农业区我想可能要比大陆的农业区好一些,大陆的乡村也有高速发展带来的问题。

另外,@阿掖山回答:一个非典型大陆人对台湾的认知,以及裡講的我覺得也很有趣,很nuanced;@V55555「在台陸生」看台灣(一)則更多內心反思。


每個問題我都會大概取幾個我隨意選擇下覺得能比較有代表性的回答。

會問這個問題,是因為常常看到對岸網友說「臺灣經濟沒落,來臺灣玩覺得臺北實在太令人失望了」,自己當下主觀的感覺應該有一點點像你們看到被說「吃不起茶葉蛋」(雖然沒那麼誇張),不過還是很努力地要讓自己不要反射性的辯駁。

我不是學統計的,但喜歡看看證據,這邊不放上確切數字,大家可以自己查查。我到處找資料,主要用人均可分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 per capita)來比較的話(當然,你可以用其他指標配合,也要考慮物價,但為了簡單討論我先這麼用):中國整體大概是臺灣的1/3到1/2,上海逼近臺灣整體,但平均數字大約是臺北的3/4。其他國家的話,韓國大概是台灣的1.25倍,日本有1.5倍左右(雖然有類似的經濟發展軌跡,不過日韓人口都是臺灣的好幾倍...);歐洲來說,跟臺灣最相近的是馬爾他(去過一次,社會的感覺也很像),西葡也差不多。在別人文章下面,@Lst 的說法跟我自己感受的差不多:

如果从个人非量化的角度,我觉得上海的底层是不如台北的,中产在慢慢接近,新贵阶层应该是上海多一些。

另外,發現很多人都用城市的樣貌來當作依據,對我來說比較不是生活水準的主要標準,但也不意外,畢竟旅遊的時候大多也只能看到城市外表。之前就有住在臺灣的歐美YouTuber發影片討論臺灣城市為何這麼shabby,只能說,我也不知道為何臺灣的建築跟城市樣貌這麼醜(無奈,而且臺北隨便一棟又舊又醜了都仍然買不起!),當然講得出什麼當初發展快所以以實用為主的理由,但我還是不解,也希望未來新的建築能美一點。臺灣近幾年有不少人注重美學的問題(中華民國美學、公共部門美學這些嘲弄等等),但從平面設計等開始,要徹底改變建築風格....還有很多進步空間。其實不管是以前的三合院建築或是老街巴洛克式街屋都很美,但近幾十年的就...

有幾個人提到「藏富於民」,很巧之前身邊朋友也是這樣形容臺灣的,我自己算認同。不過不只藏富於民,而且那些富民還都超、級、低、調。記得小時候鄰居房子比我們家舊又不好看(騎樓下停幾部車,客廳有個紗門、外加藍色鐵捲門那種,望進去就看到舊舊的沙發、灰灰的地磚、跟祖先牌位,臺灣人應該很有畫面感),路過時看到他們就常在客廳、騎樓泡茶打牌聊天,大一點點看懂車子之後才發現他們家門口停的都是名車,後來知道其實是中小企業老闆,我至今不懂為何不會想把自己的房子改得漂亮舒服一點。臺灣也很多那種「世界名牌/重要機器的某關鍵零件都是他做的」的工廠,老闆大部分都看不出來是大老闆,也不是那種暴發戶閃閃發亮,就只是很普通。

我自己的感受,其實跟數據蠻相符的,已開發,可能差了日本一截,跟馬爾他相似,正被上海逼近,我不覺得對岸二線城市比得上,貧富差距相對不大,中產階級占大多數,整體上我是滿意的。幾年前會看到更多關於產業轉型、發展停滯的擔憂,但最近我的感受是已經著手在做,所以社會上擔心比較少、行動比較多,最近算是蠻有活力的。

所以說對於平常對岸網友那樣的評論,我會有點不知所措。應該說,中國人民生活水準的提升,對我來說有臺灣一兩代以前的既視感吧:阿公阿嬤以前在鄉下種田、當人幫傭,中年後創立中小企業,送父母那代讀研究所或出國讀書。我覺得那就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階段,似乎沒有辦法作為哪種政治體制比較好的依據,臺灣早了二三十年,而中國如今也起飛了,但上升之後也勢必會緩下來,中國也開始輕觸到這個階段了。當然,經濟體大小差這麼多,各有優劣,很多東西還是不太能比。

我想我希望解釋的是,中國今日的經濟發展速度,比如上海,對於某些產業個人想去賺熱錢的臺灣人有拉力(對歐美人也有),但是物質生活水準可能還沒那麼有吸引力。可能有點像上面網友說的:「打拼去上海深圳,養老臺灣」,但可能年輕時,也還是會想生活在臺灣,哈哈。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