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什么時候變老

silm
·
·
IPFS
·

人什么時候變老了?

最簡單的回答就是你知道「病」了,你開始清楚你身體每一處的疼痛,你學會了關注任何與病情相關的養生。

培根如此說:「一個人自己觀察,發現什么有益,什么有害,乃是最好的保健藥品;然而下結論說『這個不適合我,因此我不會再用』,比說『我發現這樣無害,因此我可以使用』要保險。年富力強時人往往放浪形骸,這筆欠賬到老年是要償還的。注意年齡的增長,不要老想著一如既往,因為年齡不饒人。」(《論養生》)

正如從嬰兒開始,我們學會如何「生」;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就要學習如何「老」,進而面對更艱巨的那個問題。

如果說出生的時候,我們雖然沒有帶來任何儲蓄,但也并不欠債。可到了老年,我們就要學著怎么帶著欠賬而活了。年輕時的各種放蕩不羈,冷冷熱熱,早早晚晚,不過都是一種信貸,現在到了要一筆筆歸還的時間了。

我們當然不情愿。但可堪自慰的,或許就是世間每個人都將如此,肉身者,便免不了病痛和衰老。

有人說,佛陀不是覺悟了嗎?為什么他也會背痛,還要弟子去請求醫療用品來幫助自己。

一位修行者是這樣解釋的。

阿羅漢是一種覺悟,有了這樣的修行結果,一個人將不會貪著,可這并不等同于身體沒有病痛。我們的身體始終會慢慢衰老,有了病,便會有相伴而來的痛。這種痛是一種感官上的感受,阿羅漢只是不會執取,卻并非失去了痛覺。他感受到了痛,但明白痛并非實有,所以也就不會執著,因而有了痛,卻并沒有因為痛而處于苦的輪回。

我其實一直不理解涅槃,并且所聽來的講解,說到最后,只能歸結為一種體驗。也就是說,無論說法的人如何天花如雨,但最終覺悟這種境界,必須自己親身修行到如此境界。這就像一本字典編撰者,苦于解釋每個詞匯,但對于每個詞匯所指代的事物,卻連一個沒上學的小孩兒,也可以指而得之。世間并沒有可以由他人代替行走的長路,而每一條路的人,也都只能自己去完成自己的旅途。

不過,試圖借助外力的做法,一直都在。我們也會碰到,并且有時會以占便宜的心態,沾沾自喜。誰不會希望有一只鳥扇著翅膀,帶自己飛過重重密林高山呢?可有些事并沒有終點,鳥兒可以帶我們去任何終點,但對于沒有終點的一個人來說,更快還是更慢地到了山林的某一處,有什么分別呢?

衰老也是如此。

每一天我們都抗拒著「老」的到來,用各種各樣的方式阻止它,爬上我們的腳面,爬上我們的大腿,爬上我們的手臂,爬上我們的臉……但這一切都掩蓋了另一件事,我們因為心慌意亂,不斷埋怨,卻忘記了——

這「老」的一天,恰恰是我們余生最年輕的一天。

當我們能感受到自己此刻的幸運,一切也就在改變中,發生了改變。

這就是為什么佛陀還是會背痛,卻已經證悟了的道理。

我想,涅槃該有更深刻的體驗,并不是在語言中懸置的概念。我想,我未必能夠到達的終點,也可能只是沒有這「終點」的辭典。行走的頭陀和面壁的胡僧,到底誰會更快抵達看不見的彼岸。或許這也沒有定論。因為頭陀的行走,是真地在找尋什么嗎?面壁的胡僧,又打算在石墻前,看到什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ilm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U的夢遊(22)

謎題是哪一個

U的夢遊(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