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演变与牛郎织女的故事(上)
网上有流传中国传统三大情人节的说法,其中七夕因为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加持特别受推崇。然而,传统上的七夕节应该是与爱情相距甚远的一个节日。
我们很多人可能小时候都背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1)这首诗,一般大家认为该诗是借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无法相聚来喻女子相思之苦。无独有偶,同列《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客从远方来”、“孟冬寒气至”、“凛凛岁云暮”、“庭中有奇树”、“冉冉孤生竹”、“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草”写的也都是相思之苦。曹操的儿子曹丕也曾经留有“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样的诗句。然而文人矫情,但不表示老百姓也会这么看。事实上,唐代之前的七夕节基本上都跟爱情无关。
首先我们来看看“迢迢牵牛星”此诗所在的东汉时期老百姓是怎么过七夕的。在崔寔所著《四民月令》中说,七月七日,应该酿酒,晒经书和衣服,做面饼,采蔬菜和水果,然后办酒宴,向牵牛星和织女星祈福(2)。注意了,这里的重点恐怕是晒衣服,为什么这么说呢?毕竟寻常百姓拿不出什么酒肉摆宴席的,但衣服总是有几件的,所以晒衣服大概是七夕节无论贵贱大家都会做的事情。因此《世说新语》里面就记载说,阮咸在总角(小学年龄)时就很有个性,当大人们在七夕晾晒衣服的时候,他也弄了根长竹竿,把自己的粗布破裤头给挂了出来(3)。还有个同样有个性的郝隆,在七月七日那天躺在院子里晒自己肚子,别人问他,他说我是在晒我肚子里的书(4)。阮咸和郝隆都是魏晋时候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七夕也都是晒晒晒,哪里有爱情的半点影子?
当然,既然是七夕,肯定是和牛郎织女这两颗星有关系。那么,东汉时期的知识分子都跟“迢迢牵牛星”的作者一样多愁善感吗?其实不然。那时候人喜欢观星,但不是因为要预测爱情,而是想通过观星来占卜人间祸福。比如《后汉书》中记载,公元64年,有颗杯子那么大的流星从织女星西边掉落。因为织女代表天帝的女儿,所以这一星象预示着人间的女主会有祸事。果然,同一个月,光武帝刘秀的第二任妻子阴丽华死了(5)。
实际上,在传统官方知识分子的天文观中,牵牛(也叫河鼓)和织女这两颗星代表的不是什么痴男怨女,而是人间的大将和天帝的孙女(6)。甚至可以通过观察牵牛织女的亮度来判断王朝的吉凶,比如牵牛星如果摇晃,就说明要发生战争;而织女星暗微,则服装业恐怕就要不行了(7)。
所以,尽管有个别文人喜欢发挥想象,硬是将牵牛织女当成了患难夫妻,但在传统的七夕节上,大家还是该晒被子就晒被子,没几个人会仰望星河想着如意郎君。
前面说到古人会在七夕节向牛郎织女祈福,那他们祈的是什么福呢?牵牛织女,从星名来看,那么它们所擅长的应该是拉车和织布了。《诗经》“大东”里有云:“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织女星虽然号称织女,但是织来织去,也没看见有一匹布出来;而牵牛号称牵牛,也没看到它拉过车。这首诗是周朝一个诸侯国臣子的牢骚诗,用牵牛织女这两颗星来讽刺世间有名无实之事。虽然是讽刺,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得知,牵牛织女这两颗星最早代表的应该是运输和纺织这两种重要的生产活动。所以在七夕节应祈的福大抵也应该与此相关。
汉刘歆在《西京杂记》中记载当时的宫女会在七月七日用丝线穿七孔针(8),而南朝宗懔则在《荆楚岁时记》里同样描写女孩子们会在七夕穿七孔针;不仅如此,女生们还会把瓜果放在外面,如果有蜘蛛爬上去织网的话,就意味着得到了“巧”(9)。这些记载都指向同一件事,即七夕祈福的主要是女性,而所祈的是“巧”。这个巧显然就是女工之巧了。因为中国传统女性的主要工作就是纺织做衣,这需要心灵手巧才行。而织女星又恰恰代表着天上负责织天衣的神灵,因此向织女祈福自然是祈祷能够织出巧夺天工的衣服来了。
所以七夕节在古代也被称之为乞巧节,明张岱在其百科全书《夜航船》“乞巧”一节中说道:“唐玄宗以七夕牛女相会,命宫中作高台,陈瓜果于上。宫人暗中以七孔针引彩线穿之,以乞天巧,穿过者以为得巧。又以蜘蛛纳小金盒中,至晓,开视蛛丝之稀密,又为得巧之多寡。”显然直到唐代,七夕乞巧依然是个重要节目。
不过除了乞巧之外,织女似乎还有其他灵验的地方。唐代冯翊子在《桂苑丛谈》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唐肃宗时有个叫做采娘的女孩,年方十六,七夕的时候梦见织女送了她一支金针,并告诫她三天之内不能开口,然后就会拥有“奇巧”,如果开口的话就会变成男人。结果这孩子大概是太激动了,才忍了两天就将这事告诉她母亲。于是她就死了,死后重新投胎到母亲身上,变成一个男子,文采非凡,最后还当了御史(10)。南宋陆游也记载了一个有关的故事,说的是宋代词人李知几小时候祈祷神灵,然后梦中跑到了成都天宁观,有个道士指着织女的支几石让他改名。于是李知几就改名为李石,然后就中举了(11)。这些当然都是一些没有凭据的传闻,但也表明在古人看来,织女除了能让女子巧之外,也可以让男生变聪明。
然而直到这里,我们还是没有发现七夕和爱情有什么关系。
最早可以算是勉强让七夕与爱情有了点关系的是隋朝庾信的《七夕赋》,其中最后一句“缕条紧而贯矩,针鼻细而穿空”(12)。“穿空”自然指的是女孩子们玩穿针眼的游戏了,而“缕条紧而贯矩”是何意思呢?注释该赋的倪璠引的是刘歆的《西京杂记》,说汉高祖宠姬戚夫人跟汉高祖刘邦常常一起歌舞相娱,七夕时,他们俩在百子池歌舞,还用五色彩绳作结,表示永远相爱(13)。
也就是说,刘邦宠爱戚夫人的时候,曾在七夕做过一些表达爱情的事情。这里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即刘邦和戚夫人在七夕特意去的是百子池,顾名思义,应该是祈求多子多福之意。关于这一典故,也有不少诗文。如唐张谔的“旧闻百子汉家池,汉家渌水今逶迤。宫女厌镜笑窥池,身前影后不相见,无数容华空自如”,这兴的还是世事更替之叹,而北宋薛映则就直奔爱情主题了:“汉殿初呈楚舞时,月台风榭镇相随。如何牛女佳期夕,又待銮舆百子池”。
因此我们可以说,从刘邦与戚夫人的故事中,已经隐约出现了七夕的另外两个重要主题,爱情与祈子。不过显然这两个人的故事没成为七夕的主旋律,所以我们还要跨越许多个朝代,才能看到七夕节人们在水中放泥孩儿祈子的热闹场面。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时还差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杨贵妃的故事,二是佛教的传播。
(未完待续)
注释: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南朝,萧统,《昭明文选》之《古诗十九首》
(2)(七月)七日,遂作麴,合蓝丸及蜀漆丸,暴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葸耳,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东汉,崔寔,《四民月令》
(3)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4)郝隆于七月七日,见邻人皆晒衣服。隆仰卧庭中,以腹曝日。人问其故,答曰:“晒我腹中书。”——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5)七年正月戊子,流星大如杯,从织女西行,光照地。织女,天之真女,流星出之,女主忧。其月癸卯,光烈皇后崩。——《后汉书》天文志
(6)南斗为庙,其北建星。建星者,旗也。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史记·天官书》
(7)河鼓三星,在牵牛北,天鼓也,主军鼓及鈇钺。一曰三武,主天子三将军,中央大星为大将军,左星为左将军,右星为右将军。左星南星也,所以备关梁,设险阻,而拒难也。明大光润,将军吉;动摇,差度乱,兵起;直则将有功;曲则将失律。……织女三星,在河北,天纪东端,天女也,主果瓜、丝绵、宝玉也。王者至孝,神祇咸喜,则织女星俱明,天下和平;大星怒角,布帛贵。又曰三星俱明,女功善;暗而微,天下女功废;不见,兵起。——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8)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汉,刘歆,《西京杂记》
(9)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以乞巧。有蟢子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巧。——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10)郑代,肃宗时为润州刺史。兄侃,嫂张氏,女年十六,名采娘,淑贞其仪,七夕夜陈香筵祈于织女。是夕,梦云舆雨盖蔽空。驻车命采娘曰:"吾织女,祈何福"曰:"愿丐巧耳。"乃遗一金针,长寸余,缀于纸上,置裙带中,令:"三日勿语。汝当奇巧。不尔,化成男子。"经二日,以告其母,母异而视之,则空纸矣。其针迹犹在,张数女皆卒。至母娠,病而不言。张氏有恨言曰:"男女五人皆卒,复怀何为"将复服药以损之,药至将服,采娘昏奄之内,忽称杀人。母惊而问之,曰:"某之身终当为男子,母之所怀是也。闻药至情急,是以呼之。"母异之,乃不服药。采娘寻卒。既葬,母悲念,乃收常所戏之物而匿之。未逾月,遂生一男子,人有动所匿之物,儿即啼哭。张氏哭,女孩儿即啼哭;罢,即愈。及能言,常戏弄之物,乃采娘后身也。因名曰"叔子。"后及位至柱史。——唐,冯翊子,《桂苑丛谈》
(11)李知幾,少時祈夢于梓潼神,是夕夢至成都天寧觀,有道士指織女支機石曰:以是為名字則及第矣。李遂改名石字知幾,是舉過省。——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
(12)兔月先上,羊灯次安;睹牛星之曜景,视织女之阑干。于是秦娥丽妾,赵艳佳人,窈窕名燕,逶迤姓秦,嫌朝妆之半故,怜晚饰之全新。此时并舍房栊,共往庭中。缕条紧而贯矩,针鼻细而穿空。——隋,庾信,《七夕赋》
(13)戚夫人侍儿贾佩兰,说在宫内时,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清,倪璠,《虞子山集注·卷一》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