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行動代號:孫中山》:革命是一場未完待續的青春
監製:易智言、李烈、黃江豐
導演:易智言
編劇:易智言
攝影:顏亦堅
演員:詹懷雲、魏漢鼎
近年青春校園電影發展蓬勃,在兩岸三地都受到了不少注目,但在這個題材之中,卻鮮少討論「愛情」以外的範疇,而真正直擊青少年心理與生活的,更是美化多過現實。於是,《行動代號:孫中山》便以一種極為特別的方式現身,在多部青春校園電影之中,另類展現出台灣青少年的「真實」面貌。
故事講述高中生阿左(詹懷雲 飾)因為繳不出班費,於是夥同其他朋友,計畫偷走學校倉庫裡的國父銅像。但阿左卻意外發現,同校的小天(魏漢鼎 飾)竟也在計畫偷銅像一事,兩人為此爭辯「誰比較窮」,卻讓阿左對小天產生同情,並且決定讓他加入行動。然而,小天卻偷走一切資源,與自己的朋友進行阿左的計畫,阿左一行人在知道後,也決定坐收小天一行人的成果,雙方人馬於是展開了一場銅像爭奪戰。
(以下文章可能有雷,請小心閱讀)
《行動代號:孫中山》可說是近年最有趣的校園題材,但也同時是最赤裸的。
片中以高中生角度,觀察資本主義社會導致的階級複製,在荒謬與無厘頭之間,透露社會底層人物的無奈。若以現實世界而言,本片的高中生實在過於單純,出現偷銅像的想法更是不可思議,就連成年角色們也有著難以理解的邏輯與智商。但若靜心欣賞這場可歌可泣的革命青春,本片反而透露著一股悲憫之情。
片中的國父銅像由於被長年放在學校倉庫,是阿左、小天等當代青少年都不認識的神祕存在,只是稱之為「銅像」,而這群高中生偷走國父銅像,卻也是為了換得印有國父肖像的鈔票。在這之中,導演易智言大膽玩弄著電影符號,不但有趣,也指出如今先烈革命的象徵(國父)竟然轉化成貧富差距的元凶(金錢),格外諷刺。
以荒謬的青春紀事,暗諷真實的歷史事件,是本片最為出色的地方。雖然在《行動代號:孫中山》裡,不合常理且對白跳針的情節不少,並且為人詬病,卻也反映著現實生活中,青春期的少年與革命志士的熱血,是如此的相似且純粹。
阿左在討論計畫時,常常怕人偷聽而更改地點,煞有其事地進行著一件大事,令人不時聯想,當年為了建立中華民國,革命人士也是如此小心翼翼地躲避眾人的目光;而學校警衛在值班時,看連續劇的「怠忽職守」,以及被阿左等人追逐時,和女友親熱的「將計就計」,似乎都呼應著清廷的迂腐和頹喪。透過這些情節,不僅讓觀眾產生了強烈的既視感,也找到令人發笑的樂趣。
片中的人物──阿左與小天,在這場青春革命中,彷彿象徵著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抗,不論是阿左樂於接納小天的單純行徑,還是小天背叛阿左的陰險行為,都像是易智言對於兩者的批判與關懷。
於是,本片在「國父銅像」的概念下,讓阿左與小天的對抗,更像是當年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鬥爭,兩者雖然立場不同,但都是為了救社會,為了讓其他人都能有更好的生活。然而,阿左與小天各有各的做法,卻又都有一樣苦衷,尤其片末兩人的和解,以及小天所言:「我們兒子的兒子,不能窮斃了!」都顯示著兩人在追求理想上,有著相同的想法與目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主要人物皆為男性,但易智言卻讓他們都戴上了「美少女」的面具,除了暗諷革命先烈中被記錄下來的多半是男性,也同時翻轉了性別符號的刻板印象,讓一群男孩以女孩的樣貌革命,藉以抹去「革命」一事的陽剛形象,實在是高明的手法。此外,本片刻劃的師長形象也相當有趣,在面對媒體時,學務處組長的跳針說詞:「他們知道了!」在與阿左不斷跳針的對白相互對照後,反應了大人面對青少年時,那些自以為的態度,其實也只是可笑的自命清高。
《行動代號:孫中山》在片名上帶著濃濃的革命氣息,背後的故事卻又被壓迫在難以顛覆的社會結構下,帶來了批判力道極強的勁度,易智言巧妙地說了一個不太可能發生的故事,卻深刻地描繪了真實存在的世界。或許,這場青春革命荒唐到像是一場夢,但在無窮無盡的希望與絕望之中,他們的革命都將會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