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不是缺人才的解藥

鹿尋
·
(修改过)
·
IPFS
·
Vincent van Gogh, Seascape near Les Saintes-Maries-de-la-Mer, 1888, 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以前學管理學時,提到在全球化的現代,企業要降低成本,會往成本更低的國家外移。

後來不僅勞力密集產業如此,隨著數位工作的崛起,腦力密集的產業也向外尋求更便宜、優秀的腦與肝。一路隨南亞印度、東亞中國崛起後,東南亞似乎成為下一個充滿潛力的人才油井,成為人才荒的綠洲。

噢,真的是這樣嗎?

我的朋友,讓我跟你說個故事吧。

我在一家中等規模的美國電商新創工作,在越南原本就有營運辦公室,但我們仍花了超過半年,才找到想要的軟體工程師。

大家都聽說東南亞人力物美價廉,究竟有多便宜呢?
假如以北美軟體工程師作為基準,台灣可以用 1/2 ~ 1/3 薪水招到同等級的工程師,而在越南有機會用 1/4 ~ 1/6 招到同等級以上的工程師。舉例來說,大約月薪 $3,500 你就可以找到當地頂尖的軟體工程師。


但問題是優秀人才有價無市。


前陣子跟曾在獵頭產業工作的朋友聊到,我們 Scalable 有意往越南更深度發展,除了原有的營運團隊外,也想在當地建立軟體工程師團隊,不過嘗試在越南找尋人才的經驗不太順利,無法找到符合我們能力資格的工程師。

朋友聽聞後一副理所當然的表情,娓娓道來他之前研究軟體人力市場的發現——

「越南的優秀軟體人才基本上都不在越南當地。」

越南一流人才都往新加坡聚攏發展,新加坡做為東南亞最大的人才吸納中心,對於外籍的技術人才自然是敞開雙手,在法規與配套措施上給予極大的方便,而且胡志民市到新加坡,其實只要兩個多小時的飛航距離,但人均所得可是十幾倍的差距,如此高的「距離 / 所得成長比」,這一點點距離根本沒有任何障礙可言。


那各位猜猜越南第二流的人才都去哪兒了呢?

答案不是任何一個東南亞的國家,而是北邊的日本。

日本由於軟體產業的薪資分布差距極大,而社會最崇尚的職業為醫生、律師與金融從業人員,因此日本軟體產業一直以來都有向外國大量引入人力的狀況,當日本的人力仲介發現越南這批又便宜又新鮮的人力,發現算上培訓工程師學日文的成本,還是一筆十分划算的生意後,便開始大量引入越南工程師到日本去。

我跟越南出身 PM 同事私下確認過,她說的確不少去日本工作的例子,而他朋友也是其中之一:

「因為薪水給得不錯,我朋友還沒畢業就被簽到日本工作。之前與他聊起來,在語言不通的異鄉努力打拼,其實是很辛苦的,不僅是工作上的壓力,還有語言文化融入的問題。」

於是剩下越南當地的工程師呈現極端分佈,面試工程師變成開禮包抽卡,運氣好抽到數量稀少的 SSR 卡 「十分優秀到能以高薪留在當地,如SEA Group 或是其他外企的工程師」,但你更多會抽到 R卡「只能複製貼上依樣畫瓢的碼農」。


這背後的問題在於,資本跑得太快了。

你拿起鐮刀,打著去遠方割便宜韭菜的如意算盤,殊不知人家找就開著收割機,把人才早先吸納一空。回過頭來,你還發現收割機,其實也在你身邊,刷刷刷地把人才給帶走了。

對於企業甚至是國家經營者來說,當人力跟資本的流動成為常態,優秀人才的掠奪變得更達爾文。不論是外部地區提供更好更多紅利的機會來吸引人才遷移,或是狹帶貨幣優勢入關建立分部輸出生產力回總部,都是本土企業人才競爭的強大對手。

而遠端工作的形式又更加劇了這情勢發生,原本設立分部的行政與法務成本的摩擦,讓沒有一定規模的公司不會出海競爭人才,而遠端契約式的僱傭方式,讓這件事變得可能。

你想想,多花一點小錢給勞工自己處理社會保險,就能招到一位便宜優秀的人才,這筆交易實在是太划算了!

對於人才密集的產業來說,似乎沒有在某個時間點前打造出足夠強本土產業鏈,讓自己產業鏈的企業們能賺到足以與外部競爭者匹敵的資本,你就留不住人才資源在當地的企業。

反過來說,對於沒有文化地域限制的腦力工作者來說,「太棒了!這是屬於我們的時代,你擁有比以往更多的機會,在沒有國家政策限制的情況下,你能跳出國族限制去競爭你應得的報酬。」


而人才的需求方要怎麼辦呢?

只有魔法才能戰勝魔法,只有資本才能戰勝資本。

引入第一線資本讓自己擴張規模往更大的市場進發,讓自己能有足夠吸引力去競爭人才。


出海不是缺人才的解藥,資本才是。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鹿尋CEO @hakka.finance Ex Tech Lead @scalable.inc Co-founder @cofacts.org
  • 来自作者

30 歲這年,我成為一間區塊鏈新創的 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