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攝影器材】一九七0年代日本製連動測距相機的收藏推薦
前言:
關於這篇文章,算是《【昨日的攝影器材】收藏一九七0年代日本製連動測距相機的理由 》這篇文章的後續補充,但有兩點要先交待。
一、這是篇老文,有推坑的性質,但我本人已經退坑很久了。當年此文的原本發出後,好像在華文世界有一點點影響,後來有些相機論壇還出現「七劍」這種說法。大概是有人評選了七台相機作為該時代的頂尖代表。有興趣的人可以查一查舊文。
二、本文在古早的平台上,是有附圖的。但是當年數位影像非如今日這麼發達,至少我覺得有點麻煩。所以很多圖都是「借」來的。今時今日,網路搜尋很方便,舊文再貼,圖片就全數移除,有興趣者不難找到相關資料。
本文:
七0年代的日製RF(連動測距)相機,型號恐怕有上千種,產量當在百萬台以上,雖然大部分可能變成了廢五金丟進垃圾場,但是留存下來的數量也著實不在少數。畢竟這些相機在當年可是高檔貨,不是人人都買的起,一般人也捨不得輕易丟棄,很多都是放在家中發霉發爛。到了今天,靠著網路之便,拿出來買賣交流。因此,雖然這些相機的單價並不高,但如果不加選擇的加以全部收集,以一般人的財力,恐怕還是有破產之虞。
所以建立一個收藏的原則是很重要的,每個人都可以有他的原則,比如說,有的以品牌作為收藏的標準,像是yashica-guy 這個網站,觀其名即知是專收雅攝佳(YASHICA)牌的相機。此外,像是Stephen Gandy's CameraQuest這種二手器材商的網站,對於往日的相機有相當專業的介紹,其中就七0年代的RF相機亦多有著墨。個人覺得非常有參考價值。
以下,就我自己對收藏這種相機的意見,供同好參考:
一、要有大光圈的鏡頭:
大光圈的鏡頭,向來是光學大廠展現其光學實力的主產品,在七0年代更是如此。因此大光圈鏡頭所代表的意義,往往並不只是光圈大了半級或一級,而是整顆鏡頭的素質都向上提升一個層次。這是品牌的面子問題,端出來的菜色絕對不會偷工減料的。因此,我們在收藏七0年代RF相機時,應該優先選擇搭載有大光圈鏡頭的機種。
什麼叫大光圈呢?以現代的標準而言,F2.8可能就叫做大光圈,但這個標準太低。對七0年代的RF機來說,F2.8只是基本配備,一定要在F2以上的才能叫大光圈。
不過,最大光圈為F2.8的相機,也有兩台是例外的精品。這兩台相機的光圈縮水,是為了縮小體積的必要妥協,相機整體的品質仍然是維持在高檔。介紹如下:
1、OLYMPUS 35RC:
這台相機大概是七0年代典型RF機中,體積最小,重要功能卻一項也不少的相機。有著工藝品一般的外觀及品質,全手動的操作機能,令人愛不釋手。快門轉盤設計在機頂之上,相當獨特(這類相機的快門大都設計在鏡頭前端)。
2、OLYMPUS XA:
這台相機應該是全世界到目前為止,具有連動測距疊影對焦功能的相機中,體型最袖珍的一部。也是OLYMPUS公司「貝殼機」的原型。所謂貝殼機,指的是機身前方有一個滑蓋可以保護鏡頭和充當開關,以μ系列相機最為知名。這樣的設計已經成為OLYMPUS公司的重要特色之一,甚至延用到早期的數位小相機上。
XA的滑蓋雖然是塑膠製,但機身是金屬製。在這樣迷你的機身中,居然有著疊影對焦和光圈先決的功能,真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繼機種XA1、XA2、XA3、XA4都取消了連動測距的對焦功能)
如果志在收藏七0年代日製RF機者,當不可錯過這台「銘機」。但要注意的是:XA系列共有五台(XA、XA1、XA2、XA3、XA4),猛一看都長得很像,其中XA和XA4的身價超出同儕甚多,可別買錯了!
二、要能連動測距對焦:
就我個人而言,這些七0年代RF機帶給我最不同的感受,就是有連動測距對焦這種「專業」功能。
對焦是很重要事。很多人會說,只要縮光圈用超焦距的方法來拍攝,就可以把被攝體涵蓋在景深範圍內,反而更方便云云。對於這種論點我難以贊同。如果要在低光度下拍人物,F2.8的光圈能提供多大的景深呢?若被攝體較近,又能容許多大的對焦誤差呢?難道大光圈是拿來裝飾,而不是拿來實拍的嗎?
以德國MINOX GTE系列的相機來說,鏡頭是很棒,不但解析度好,而且發色別具韻味,個人覺得介於CONTAX和PENTAX中間,非常值得玩味。但是這台只能目測對焦,實在是太不精準,真不如改用自動對焦比較實際。
大多數的七0年代日製RF機都有連動測距的對焦功能,不過由於時代的進步,人腦的退步。當年「先進」的相機大廠覺得,並不是每一位消費者都有慢慢對焦的心情,為了方便普羅大眾使用,所以在七0年代後期,很多相機取消連動測距的對焦功能,改為區段對焦方式,就是只有「一個人頭、二個人頭、三個人頭、遠山」四段焦距可選;或者是乾脆採固定焦點的設計,就像是現在的即可拍一樣。通常這種相機就只提供最大光圈F2.8或F3.5的鏡頭,免得光圈太大,景深太淺,會曝露對焦不準的缺點。同時間,這種相機也會取消一些手動設定,像是「快門先決」、「光圈先決」一概欠奉,甚至只提供一個或二個快門速度,有的再加上「B快門」,光圈則只有「AUTO」和「閃光」二種選擇。
這些改變都是當時相機廠商,向新時代所訴求的「全自動功能」。這種全自動功能以今日的眼光來看,當然是簡陋無比,當年的「進步」訴求,反而是今日的「缺陷」。
以KONICA公司C35系列相機為例,早期的C35原型機是有連動測距的,尤其是C35 FD更是此系列相機的登峰造極之作,此機海外版名為「KONICA AUTO S3」,有些網路相機玩家稱其為「七劍」之一。但到了後期,C35系列出現一堆「全自動」的機種。自C35EF開始,更是在機體上直接加上了閃光燈,和後來的「傻瓜相機」越來越像,對我個人的吸引力當然也就越來越低!
三、手動控制項目越多越好:
七0年代日製RF機可貴的地方,在於他們處於時代的轉折點,一方面承襲了傳統相機的型制,另一方面試著提供方便的自動功能。因此,仍然保留了相當多手動控制的設計,與日後完全自動化的相機大異其趣。對一個嚴肅的攝影者來說,能手動設定快門、光圈來拍攝影象,縱然不是絕對必要的需求,但也可帶來相當的心靈滿足。
七0年代的RF機大多數有著機械式的快門(YASHICA ELECTRO 35系列是例外),通常也提供快門先決的功能(KONICA C35系列有一些機種無此功能,只提供「AUTO」和「B快門」二種選擇,在AUTO功能下,光圈、快門皆由相機控制),所以攝影者至少是可以控制快門速度的。 很多快門先決相機,也同時提供手動設定光圈的功能。
簡單來說,只要看到鏡頭上有光圈環,就表示可以手動設定光圈值。當我們可以控制快門、光圈的時候,至少可以獲得以下好處:
- 面對複雜光源為求正確曝光,或是想要表現特別的曝光效果時,憑經驗值手動設定光圈、快門,似乎是唯一的方法。
- 快門先決的相機若不能手動設定光圈,那麼當測光表不準的時候,整台相機就失去控制了。也就是說這種相機的測光表壞了,整台相機就成為廢品。而且測光體的老化,除了更換一途,沒有其他的維修方式(如果是測光體以外的電路損壞,還可以修理)。而這些高齡三、四十歲的相機,在台灣想要找到庫存的測光頭,只能自求多福。
- 在電池沒電的情形下,仍然可以使用全部的光圈、快門組合。世事難料,有一台不用電也可以發揮完整功能的相機,心裡也會比較踏實!
在此要強調的是,上述可手動調整快門及光圈的相機中,大部分的機種在「手動模式(M)」時,並不提供測光的功能。也就是說,這些相機只有在「快門先決」模式下(通常的操作方式,就是把光圈環轉到「AUTO」的位置),相機才會測光,一但光圈自己設定,相機就不測光啦!
如著名的 CANON QL-17、OLYMPUS 35RD都是如此設計。需知這些相機是站在「手動控制」往「自動化控制」的分水嶺上,因此相機廠商希望消費者重視他們所提供的「自動功能」,多半也就是「快門先決」的功能,這是當年主要的賣點。因此,當時的相機廠商認為,如果攝影者使用他們的相機,又不用「快門先決」的功能,必然是遇到情況很特殊的情形,曝光條件想必相當嚴苛,實在沒有提供一般曝光指示的充分必要,因此就不測光啦!
話雖如此,仍然有相機在全手動模式下依然提供測光功能,如 OLYMPUS 35SP 。這台相機甚至還提供「點測光」的功能,真是令人驚喜!
還有些快門先決的相機,雖然不提供手動設定光圈的功能,但是會在觀景窗內顯示光圈值。那麼,如果有選用特定光圈的需求,至少可以調整快門速度來配合。許多銘機的後繼機種就是採用這種設計,比如說OLYMPUS 35RD是有全手動功能的銘機,他的後繼機種OLYMPUS 35DC 就取消手動設定光圈的功能,改採上述「改良」設計。這在當時代表著進步,但今日看來,真是一種遺憾啊!
還有的相機,連快門先決的功能也沒有,只有自動功能,就是不論光圈還是快門都由相機決定(有的機種會另提供一個「B快門」的選擇),這樣的相機對攝影者而言,實用性就比較低了!前述KONICA C35系列的相機,造形都非常漂亮典雅,但是其中很多機種都是屬於這種「全自動相機」,收藏時宜注意辨明。只可惜了KONICA C35系列相機幾乎都有極為優異的鏡頭素質。
綜上所述,假設相機的測光表已死,或是電池沒電了!只有全手動的相機讓你保有完整的控制;只有快門先決,沒有光圈環的相機,看光圈是死在那一格(或出廠值是設在那一格),你至少還有快門速度可以控制;至於「全自動」的相機,則只留給你一個快門和一個光圈,你自己看著辦吧!不過,至少這些70年代相機的快門都是機械式的,在沒電的時候,按下去還是會擊發快門,仍然是可以「照相」的!
四、最後,依我個人的喜好,列出值得收藏的相機(前文有介紹過的,基本上就不再重覆了):
1.Canon G-III QL 17:
「QL」的意思是「QUICK LOAD」,指的是裝底片比較容易。這台相機的整體評價非常非常高,產量非常非常大,早期版本Canonet QL G-III 17幾乎都是「MADE IN TAIWAN」,由日商佳能在台灣設廠生產。因此,台灣老師傅手上還保存相當多的零件,在維修的便利性上占有本土優勢。價格也比較廉宜,是CP值最高的選擇。
2.KONICA AUTO S2:
很大台,很重。但妙的是他在對焦時,有機械式的視差矯正功能,框線有一半會移動。用過KONICA HEXER SILVER的人一定知道我在說什麼(請參見拙文:【昨日的攝影器材】Konica Hexar 使用報告)。我想,KONICA HEXER SILVER一定是繼承了KONICA AUTO S2的這項設計,僅僅把框線移動從手動改成馬達驅動而已。因為這兩台相機的這個功能,用起來竟是如此的類似啊!
3.KONICA AUTO S3:是一部極好的相機,前有介紹,可惜並不提供全手動的功能。
4.MINOLTA HI-MATIC 7、7S、9 ,MINOLTA HI-MATIC 7SII。
這幾台相機的功能和特色都差不多,但前三者的體積較後者大得多,不如後者緊緻。這也是為何「 7SII」會名震七0年代日製RF相機界,受到大家青睞的重要原因。
5.OLYMPUS 35RD
這部相機是我個人的首選。體積小,作工紮實,鏡頭極為優異。有著OLYMPUS老時代的工藝特徵,握在手上感覺不一樣就是不一樣,相當迷人。
6.OLYMPUS 35RC
這是一台更小的相機,極佳,但最大光圈只是F2.8。前文已有介紹。
7.OLYMPUS 35SP
前文已有介紹,在體型上比35RD大台,所以感覺沒有那麼緊緻。但此機有同時代相機少見的點測光功能。如果不追求「體型就是要小才厲害」的這種流行美學,那麼此機可能是最平衡也最強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