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碎》吃從來就不只有吃(二)
中國人到美國,已經是十九世紀的事了。早年移居海外的華人,多從廣東潮汕、福建兩地搭三寶船往南洋或到台灣,1848年中一群廣州四邑丘陵區的農村村民搭船前往美國加州,與來自各地的淘金客一樣,企望從金礦裡翻身致富。他們花了半年多到達舊金山,有人去挖礦,有人做貿易,有人賣吃的給這些單身勞工,也確有人因此致富返鄉,然後又激起更多到舊金山淘金的發財夢。1850年代前半大量中國人湧入舊金山,一開始是商人、工匠等自由人,後來有契約工,契約工跟到暹羅的狀況很像,帶著一顆枕頭一張草蓆就來了,一下船有會館接人,這些會館就是仲介的角色。這些契約工才是挖礦的主要勞動力,人數一多,跟美國當地礦工就有了衝突,「什麼都吃的中國人=噁心骯髒」的排擠論述檯面化。不過此時的舊金山已經有華人雜貨店賣著從中國運來與中國漁夫在舊金山灣捕來曬的魚乾等乾貨了。此外,往礦區途中也看得到中國人利用空地種菜拿來賣的菜販,這些農漁、進口資源都成了後來中國餐館的食材來源。
普遍上來說,在二十世紀以前,美國西部是厭惡中國移民與中國食物的。美國白人對中國菜的飲食歧視以及對中國移民的敵意,在劉宇昆的短篇小說〈所有滋味〉(收錄於《摺紙動物園》)也有詳細描述。那篇小說講的正是中國人從舊金山往美國內陸一路尋找礦區的歷史,當年的愛達荷州是中西方人相處較為融洽的區域,小說裡寫到華人種菜、吃狗肉、當契約工的情節,把兩本書對照著看,文字頓時也有了生動畫面。
1865年美國興建連接東西兩端的中央太平洋鐵路,開始僱用華工,1880年代已經建完大部分主要鐵路,工人也沿著鐵路城鎮定居下來,以餐館、洗衣店、開雜貨店維生。華人取得鐵路工人的工作惹惱其他白人移民組織「反苦力」運動,加上中國幫派火拼與誤擊白人的報復行動,最後在金融恐慌、白人暴力排華的壓力下,1882年簽署了《排華法案》,直到二戰終於廢止法案這六十年來,中國移民社群在無法有新移民入美、禁止通婚等政策下逐漸衰減直至消失。中國人與非裔移民一樣,曾經是經濟利益衝突與種族歧視下的暴力受害者,成群成群地被白人殺害。這些暴力促使中國人離開美國西部,有些人跑去加拿大或墨西哥,有些人返回中國,有些則沿著鐵路往東北部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