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攝影器材】收藏一九七0年代日本製連動測距相機的理由 【
這個標題應該訂為「收集」或者是「收藏」,著實讓我躊躇了一下。因為依坊間的看法,日本相機不比德國相機,前者是消費性商品,後者才是值得典藏的工藝品。但是基於以下的理由,我覺得一九七0年代日本製的連動測距相機(Range Finder Camera),的確可以列入「收藏」之林。事實上,許多的日本人、美國人、歐洲人都已經開始這方面的收藏,並有許多精采的研究。(本文初稿寫於2004年,當年在中文網路多有轉載、流布,或對台灣、中國的相機愛好者有點小小貢獻)。
一九七0年代日本製連動測距相機,雖然是消費性商品,但依當時物價,照相機其實是貴重財,價值不斐。貴的東西,通常會好好的做。
在那個技術變動的時代,這些相機具備了一些特質,在以往的相機找不到,在德國製的相機找不到,在現在的相機找不到,未來也不可能再這麼做。因此,這些相機成為相機史上一個特殊的族群,足以讓玩家愛不釋手。
簡單來說,七0年代的相機,正處於一個「機械控制」朝向「電子控制」的轉捩點。德國人基本上堅持著高品質的機械工藝,日本人則企圖引進電子技術,作某種程度的自動控制,希望以大眾化的設計,搶攻一般消費者的市場。
依後見之明,日本廠商的策略可說是大獲全勝。品質優異的德國相機很快的喪失了絕大部分的市場,僅僅抓著金字塔頂層的極小眾客戶。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日本製連動測距相機,保留了許多傳統機械式相機優點,又加入了簡單的電子控制。這些相機在骨子裡根本就和傳統機械式相機一模一樣,比如說:連動測距的手動對焦機構、需自行調整的光圈或快門、金屬製的機身、手動過片的捲片桿、機械式的自拍器、機械式的快門(YASHICA ELECTRO系列除外)、外接閃光燈的熱靴或PC接點等等。只不過多加了一點線路簡單的電子控制,絕大部分是提供「快門先決」的功能,少數特例則有光圈先決(以YASHICA ELECTRO系列為代表)。
這些相機大都有著金屬製成的機械構造,歷久彌新。簡單的電子線路易於維修。在今天,除了測光元件老化,已無新品可供更換,會造成無法修復的情形外,這些老相機在機械、電路方面的保養維修,在台灣都不是問題。
但說到底,這些相機的魅力到底在那裡呢?
一、高素質的大光圈鏡頭
後來市場上的輕便型相機(以下均指底片機而非數位相機),也就是所謂的傻瓜相機,為了提供使用者方便的變焦及自動對焦功能,又必需兼顧輕便好攜帶的要求,所以在設計上作出很多妥協。
首先,因為相機使用的電池電力不強,造成馬達的驅動力受限,如果想要以有限的馬力推動鏡頭來完成自動對焦及變焦的動作,就只好想辦法降低鏡頭的重量。於是乎我們可以發現,傻瓜相機的鏡頭都是很小的,前端鏡片直徑很少超過一公分,鏡身多是塑膠所製(以減輕重量),甚至以膠合的塑膠鏡片取代光學玻璃(減輕重量又降低成本)。
因為前端鏡片過小,鏡頭的進光量已然不足,卻又要兼顧變焦的設計,因此鏡頭的最大光圈通常非常小。一般而言,市售平價傻瓜相機的最大光圈通常只做到F5.6。所以各大相機及底片廠商才會強力推銷ASA400度的底片,以補救相機光圈太小的缺陷。
當然,少數最高級的輕便相機依然提供大光圈的鏡頭,通常這些相機所提供的最大光圈是F2.8,如Contax T3、T2、RICOH GR1、GR21、NIKON 28TI、35TI(當年這些相機的價格都在一萬多至數萬元不等),及較為便宜的OLYMPUS μ2(當年的牌價約在3、4千元之譜)。此外則以LEICA MINILUX 的F2.4以及KONICA HEXER silver的F2.0(這台已不能稱為輕便相機)為最大的光圈。
而七0年代日製RF相機的鏡頭,其最大光圈是以F2為標準配備。只有非常低階的機種,才會把最大光圈設在F3.5,但F3.5已經是後來一般傻瓜相機所不能企及的境界。還有一些更高階的相機,光圈比F2還要再大,而有F1.6、F1.7、F1.8、F1.9等各種設定。
二、高質感的小型金屬機身
70年代的日製RF機,都有著漂亮的金屬機身,不論是銀色機身黑色貼皮,或是全黑的塗裝,都有著工藝品一般的質感,機身重量從四百五十公克到七、八百公克的都有,握在手上沉沉的,很紮實,絕對不會像是塑膠製的玩具。
至於所謂「小型」,倒不是像後來的傻瓜相機或是數位相機那麼小,而是與傳統連動測距相機(如LEICA M機、CONTAX G系列相機、KONICA RF、COSINA BESSA系列復刻相機等等)來比,真的很小。當然,這樣的比較不太公平,因為上述相機是可以交換鏡頭的,而本文所述的七0年代日製RF機都是固定鏡頭。
不過,當你拿著一台七0年代的日製RF機,感覺一下他們手動操作、疊影對焦的感覺,或許你也會同意這樣的比較仍有可取的地方。
三、連動測距疊影對焦的功能
七0年代的日製RF機並不是每台都有連動測距的功能,也有較為低階的機種,只提供區段對焦(譬如只有指示一個大頭、二個人、三個人、遠山之類的),甚至固定焦點的對焦方式(就像即可拍的設計一樣),這些相機基本上不值得收藏。
但基本上來說,連動測距疊影對焦是七0年代日製RF機的標準配備。有了連動測距的對焦機構,可以讓攝影者享受手動對焦的樂趣。這樣的功能,現代的傻瓜相機是無法提供的了。
連動測距的對焦機構,是有點複雜的機械構造,並沒有完全自動化的機器設備可以生產,需要手工組裝測試,成本居高不下。如果你想要享受一下手動疊影對焦的快感,通常不花個幾萬、幾十萬是辦不到的。想要花少少的幾千元玩一下疊影對焦,除了七0年代日製RF機外,幾乎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了。
持平而論,七0年代日製RF相機的連動測距對焦機構,是屬於「虛像式疊影對焦」,構造比較簡單,製作比較簡易,對焦基線比較短,對焦的精密度也完全無法和高級相機如LEICA M系列的「實像式疊影對焦」相比擬。但也因為簡單,所以修起來不但容易,而且便宜,老資格的玩家甚至可以DIY維修。
疉影對焦的原理有點複雜,此文不細說。基本上,是利用三角函數的原理,以光線通過VF(VIEW FINDER)和RF(RANGE FINDER)所形成的兩個影像,利用機械及光學結構使之重合,作為對焦指示的方法。其中,VF是人眼看出去的影像,一定是實像;至於RF的成像,如果是虛像,稱之為「虛像式疊影對焦」,如果是實像,則稱之為「實像式疊影對焦」。實際使用上,前者對焦區的邊緣是模糊的,只能用影像的重合來合焦;後者對焦區的邊緣是清楚的切線,可以有類似裂相對焦的功能。
七0年代是單眼相機(SLR)才正要開始發展的時候,RF相機才是生產線上的主角,所以幾乎每一家相機大廠都投入了RF相機的生產,也因此留下了數量龐大的「遺產」,可供現在的我們找尋購藏,以便宜的價格享受一下疊影對焦的感覺。
四、提供攝影者更多的控制權
現在的傻瓜相機,除了按下快門,調整一下防紅眼、強制閃光、強制不閃光、夜景模式等功能之外,攝影者還能做什麼呢?如果你已經開始使用單眼相機,也自認為「玩」了幾年的攝影,難道你會滿足於這種傻瓜相機的功能嗎?如果你需要一部小一點的相機,可以隨身帶著,不必交換鏡頭無所謂,但要滿足你攝影人特有的控制慾時,那該怎麼辦呢?
當然,也有一些現代化的輕便相機能符合控制需求,如:MINOLTA TC-1、 Contax T3、T2、RICOH GR1、GR21、NIKON 28TI、35TI、LEICA MINILUX、CM等等,至少都提供了光圈先決、曝光補償的功能,有些甚至提了有限度的手動對焦功能。這些都是極好的相機,但是極貴。而且基本上仍然是以自動對焦為主,是電子技術下的產物,沒電就玩完了。所以,七0年代的RF機仍然能提供很不一樣的使用經驗。
首先,如前所述,七0年代的RF相機提供了手動疊影對焦的功能。手動對焦的好處在於,在某些情形下,你可以預測你的焦點,將焦距設定好後,走到拍攝的位置,拿起來就拍,省去對焦的時間。這樣的對焦基本上是無聲的,不像自動對焦難免會有機械音傳出。更重要的是,當你以這種方式攝影時,表示你是個有意識的攝影者,而不是看到什麼就把相機拿起來「喀擦」那種照相的人。這對某一種形態的攝影家而言(如街頭紀實攝影),是很重要的!
其次,絕大部分七0年代的RF機是機械式快門,也就是在沒有電池的時候,快門依然會動作。
大部分這類的相機會提供「快門先決」和「全手動」兩種功能,但有些相機在全手動時,不能測光。雖然沒電或全手動時可能有不能測光的麻煩,但是機械式快門至少保留了手動操作的可能,畢竟在複雜光源下,光圈和快門到底該作那一種組合,老道的攝影者最相信的是自己的經驗。
再者,七0年代這些相機通常都沒有附在機身上的閃光燈(KONICA C35 EF或許是第一台相機上自帶閃光燈的相機),只有外接閃光燈的熱靴或PC接點。沒有內建的閃光燈或許比較不方便,但少了閃光燈來吃電,表示相機的電池可以用很久。而且,當你真的需要閃光燈時,外接的閃光燈比起內建的夠力多了!
有些機種甚至提供了光圈與閃燈GN值連動的自動功能,你可以使用任何廠牌的閃光燈,並依據閃燈的GN值在機身上設定,相機會配合閃燈作適當的曝光,並自行決定光圈大小。簡言之,就是一種整合閃燈功率的快門先決。這項特異功能好像是七0年代日製RF相機的獨門武功,後來就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設計。
我們以OLYMPUS 35RC這台相機為例,可以設定閃燈的GN值從10-40,要啟動這項自動閃光控制的功能時,只要將光圈轉環調到“閃電”標誌處就可以啦!如果你堅持要依自己的計算來使用閃光燈,當然也可以自己設定光圈。
依上圖示,當光圈環(Aperture Ring)轉到A的時候,是快門先決;轉到OFF的時候,是關機;轉到「閃電」標誌的時候,就有如上述的特異功。至能於閃燈GN值的設定,就在對焦環(Focus Ring)右側,紅色圈起來的部分,有一個GN的標示,還有一個小小的金屬撥捍可以設定。
若想要全手動,光圈環就向左轉到各級光圈就可以了(但全手動無測光功能)。我們可看出此相機的最大光圈是f2.8。至於快門轉盤則置於機頂,這是Olympus 35RC這台相機的一大特色,通常這類相機,快門環是設計在鏡頭前端。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些相機都是採用鏡間快門,所以都提供全速度的閃燈同步,快門有多快,同步就有多快。比起一般焦平面快門相機的閃燈同步通常只從1/60秒到1/250秒不等來說,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優點吧!
「鏡間快門」是相對於「焦平面快門」而言。前者的快門設計在鏡頭裡面,遮擋的面積較小,可以快速開合;後者的快門設在鏡頭後方、底片前面,必需遮檔整個底片的面積,所以有閃燈同步的限制。
至於什麼叫閃燈同步呢?簡單來說,若閃燈同步是1/60秒,而你用閃光燈搭配1/125秒的快門,那麼拍出來的照片,會有一半的畫面是亮的,另一半是黑的。
此外,這些相機還提供手動設定軟片速度(ASA值)的功能,這個看起來沒什麼的設定,對一些非把100度正片設成64度來用,或是專業的黑白攝影玩家來說,可是非常有用。此外,調整ASA值也可以拿來當成曝光補償使用,簡單的換算一下,是每個傳統攝影者都應有的功力,不待多言了!
以上,大概就是我認為收藏七0年代日本製RF相機的理由。至於選購的原則和銘機的介紹,他日再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