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hine Learning - 標準化(StandardScaler)- 快速完成數據標準化 - Sklearn 套件教學

為自己Coding
·
·
IPFS
·


Github完整程式連結


哈囉哈囉,不知道大家在閱讀這篇前,有先閱讀過我的上一篇針對標準化說明的文章嗎XD,那篇詳細說明了標準化是什麼、有什麼用、標準化種類介紹及公式計算,Python程式碼實作等等,而這篇就不會重複上一篇的觀念喔,這一篇會帶大家使用Sklearn(強大的的機器學習套件)來進行各種標準化的實作喔,那讓我們開始吧!!


攝影師:Christina Morillo,連結:Pexels




標準化的步驟

Step1: 導入數據集與所需的套件

  • 這邊我使用的是鼎鼎大名的鳶尾花數據集(Iris Dataset),相信大家進行機器學習練習的路上,時常會以它來當作數據集,所以對它很不陌生
  • 簡單介紹一下鳶尾花數據集,數據集中有 "sepal_length", "sepal_width", "petal_length", "petal_width", "species", "species_id"這些特徵欄位,也就是有花萼長度與寬度、花瓣的長度與寬度,和花的種類與標籤編號這些特徵資料,非常適合進行分類問題的分析,像是Machine Learning中的KNN近鄰演算法,這我也會在之後的文章與大家介紹喔
## 導入sklearn 標準化套件
from sklearn import preprocessing
​
## 導入繪圖套件
import plotly.express as px
​
## 導入數據處理套件
import pandas as pd
​
## 使用Plotly Express的內建數據集
iris_data = px.data.iris()
​
## 顯示數據
iris_data

執行結果




Step2: 原始資料進行繪圖

  • 這邊我拿'sepal_length' 與 'petal_length' 特徵來當X軸與Y軸,顏色用'species'來根據種類繪製不同顏色,大家也可以自己試試拿不同的特徵欄位來當X軸與Y軸喔
## 這邊我拿'sepal_length' 與 'petal_length' 特徵來當X軸與Y軸,顏色用'species'來根據種類繪製不同顏色 
## 原始資料進行繪圖
fig = px.scatter(iris_data, x = 'sepal_length', y = 'petal_length', color = 'species')
​
## 顯示圖像
fig.show()

執行結果


Step3: 標準化前的數據準備

  • 由於進行標準化的過程中,我們輸入進去的數據不可以是字串(string)形式,所以我們需要把species這個特徵欄位拿掉,然而species_id這個特徵欄位雖然是數值,但是它不需要進行標準化,所以也拿掉
  • 拿掉species這個特徵欄位的同時,記得將其保存於一個變數之中,它會是我們後面繪圖,需要用來以顏色區別鳶尾花種類的依據
## 將species特徵欄位數據獨立出來,目的是讓正規化後的圖,可以用嚴肅想是物種不同
iris_species = iris_data.loc[:,'species']
​
## 將沒辦法進行標準化的特徵欄位先拿出來
iris_data = iris_data.drop(['species','species_id'], axis = 1)
​
## 顯示數據
iris_data

執行結果





Step4: 標準化(Standard Scaler)

方法一: Z-Score 將數據呈現正態分佈與中心化
  • 說明:數據將會在進行標準化(Z-Score)後,會呈現正態分佈喔,而且標準化後的數據集平均值為0標準差為1 (詳細的說明與算法會在前一篇我針對標準化文章的介紹喔,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參考參考)
  • 使用套件: 使用sklearn中的preprocessing.StandardScaler()來執行
  • 函數格式: sklearn.preprocessing.StandardScaler(copy = True, with_mean = True, with_std = True)
  • 參數說明
copy: 在原始資料中進行縮放,預設為
​
True with_mean: 在標準化縮放前,將數據的分佈進行中心化處理,預設為True 
​
with_std: 將數據資料縮放成單位標準差,預設為True 
  • 程式碼範例: 我先將數據進行標準化- Z-Score後,並將"species"種類加回這個數據集中,並進行視覺化
## 使用標準化Z-Score套件
z_score_scaler = preprocessing.StandardScaler()
​
## 對數據進行標準化
iris_z_score = z_score_scaler.fit_transform(iris_data)
​
## 轉換成DataFrame
iris_z_score = pd.DataFrame(iris_z_score)
​
## 將species數據結合起來
iris_z_score['species'] = iris_species
​
​
print(iris_z_score)
​
## 繪圖,由於進行標準化後的欄位名稱會改變成數字,所以記得將X軸與Y軸的值,給予對應的數值
fig = px.scatter(iris_z_score, x = 0, y = 2, color = 'species')
​
## 顯示圖像
fig.show()

執行結果




完整程式碼

## 導入sklearn 標準化套件
from sklearn import preprocessing
​
## 導入繪圖套件
import plotly.express as px
​
## 導入數據處理套件
import pandas as pd
​
## 使用Plotly Express的內建數據集
iris_data = px.data.iris()
​
## 顯示數據
iris_data
​
## 這邊我拿'sepal_length' 與 'petal_length' 特徵來當X軸與Y軸,顏色用'species'來根據種類繪製不同顏色 
## 原始資料進行繪圖
fig = px.scatter(iris_data, x = 'sepal_length', y = 'petal_length', color = 'species')
​
## 顯示圖像
fig.show()
​
## 將species特徵欄位數據獨立出來,目的是讓正規化後的圖,可以用嚴肅想是物種不同
iris_species = iris_data.loc[:,'species']
​
## 將沒辦法進行標準化的特徵欄位先拿出來
iris_data = iris_data.drop(['species','species_id'], axis = 1)
​
## 顯示數據
iris_data
​
## 使用標準化Z-Score套件
z_score_scaler = preprocessing.StandardScaler()
​
## 對數據進行標準化
iris_z_score = z_score_scaler.fit_transform(iris_data)
​
## 轉換成DataFrame
iris_z_score = pd.DataFrame(iris_z_score)
​
## 將species數據結合起來
iris_z_score['species'] = iris_species
​
​
print(iris_z_score)
​
## 繪圖,由於進行標準化後的欄位名稱會改變成數字,所以記得將X軸與Y軸的值,給予對應的數值
fig = px.scatter(iris_z_score, x = 0, y = 2, color = 'species')
​
## 顯示圖像
fig.show()
  • 小叮嚀: 由於進行標準化後欄位名稱會改變成數字,所以記得將X軸與Y軸的值賦予對應的數值喔,大家可以自行使用這四個特徵來做X軸與Y軸的搭配喔
  • 我們來看一下計算Z-Score所需的平均與標準差的值,在這四個特徵中分別為多少
  • 從上面的結果可以看出,雖然會有一點點的誤差,但基本上進行標準化- Z-Score後的數據,平均值為0,標準差為1喔



方法二: Min-Max - 線性歸一化

  • 說明: 數據將會在進行Min-Max線性歸一化後,歸一化後的數據值會介於0~1之間
  • 使用套件: 使用sklearn中的preprocessing.MinMaxScaler()來執行
  • 函數格式: sklearn.preprocessing.MinMaxScaler(feature_range = (0,1), copy = True)
  • 參數說明
copy: 在原始資料中進行縮放,預設為True 
​
feature_range: 設定輸出結果的數據資料值範圍,預設為(0,1),代表介於0~1之間 
  • 程式碼範例:
## 使用標準化Min-Max套件
min_max_scaler = preprocessing.MinMaxScaler(feature_range = (0,1))
​
## 對數據進行標準化
iris_min_max = min_max_scaler.fit_transform(iris_data)
​
## 轉換為Data Frame格式
iris_min_max = pd.DataFrame(iris_min_max)
​
## 接回species種類特徵的資料
iris_min_max['species'] = iris_species
​
print(iris_min_max)
​
## 繪圖,由於進行標準化後的欄位名稱會改變成數字,所以記得將X軸與Y軸的值,給予對應的數值
fig = px.scatter(iris_min_max, x = 0, y = 2, color = 'species')
​
## 顯示圖像
fig.show()

執行結果




完整程式碼

## 導入sklearn 標準化套件
from sklearn import preprocessing
​
## 導入繪圖套件
import plotly.express as px
​
## 導入數據處理套件
import pandas as pd
​
## 使用Plotly Express的內建數據集
iris_data = px.data.iris()
​
## 顯示數據
iris_data
​
## 這邊我拿'sepal_length' 與 'petal_length' 特徵來當X軸與Y軸,顏色用'species'來根據種類繪製不同顏色 
## 原始資料進行繪圖
fig = px.scatter(iris_data, x = 'sepal_length', y = 'petal_length', color = 'species')
​
## 顯示圖像
fig.show()
​
## 將species特徵欄位數據獨立出來,目的是讓正規化後的圖,可以用嚴肅想是物種不同
iris_species = iris_data.loc[:,'species']
​
## 將沒辦法進行標準化的特徵欄位先拿出來
iris_data = iris_data.drop(['species','species_id'], axis = 1)
​
## 顯示數據
iris_data
​
## 使用標準化Min-Max套件
min_max_scaler = preprocessing.MinMaxScaler(feature_range = (0,1))
​
## 對數據進行標準化
iris_min_max = min_max_scaler.fit_transform(iris_data)
​
## 轉換為Data Frame格式
iris_min_max = pd.DataFrame(iris_min_max)
​
## 接回species種類特徵的資料
iris_min_max['species'] = iris_species
​
print(iris_min_max)
​
## 繪圖,由於進行標準化後的欄位名稱會改變成數字,所以記得將X軸與Y軸的值,給予對應的數值
fig = px.scatter(iris_min_max, x = 0, y = 2, color = 'species')
​
## 顯示圖像
fig.show()



方法三: MaxAbs 標準化

  • 說明: 進行MaxAbs標準化後,因為計算公式的關係,當X為最大值時,標準化後等於1,最小值則會轉化為-1,所以數據會縮放到介於-1~1之前喔,這樣的方式使我們的數據分佈的型態不會有變化喔
  • 由於這次用的數據集中不會有負數的值,所以不能呈現出介於-1~1之間的數據集數值,我在前一篇的教學中,有手動加入負值 並自行寫函式來實現MaxAbs,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參考看看XD
  • 使用函數: 使用preprocessing.MaxAbsScaler()來執行
  • 函數格式:sklearn.preprocessing.MaxAbsScaler(copy = True)
  • 參數說明
copy: 在原始資料中進行縮放,預設為True 
  • 程式碼範例
## 使用標準化MaxAbs函數
maxabs_scaler = preprocessing.MaxAbsScaler()
​
## 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轉換
iris_maxabs = maxabs_scaler.fit_transform(iris_data)
​
## 轉換成Data Frame格式
iris_maxabs = pd.DataFrame(iris_maxabs)
​
## 接回species特徵種類的資料
iris_maxabs['species'] = iris_species
​
print(iris_maxabs)
​
## 繪圖,由於進行標準化後的欄位名稱會改變成數字,所以記得將X軸與Y軸的值,給予對應的數值
fig = px.scatter(iris_maxabs, x = 0, y = 2, color = 'species')
​
## 顯示圖像
fig.show()

執行結果




完整程式碼

## 導入sklearn 標準化套件
from sklearn import preprocessing
​
## 導入繪圖套件
import plotly.express as px
​
## 導入數據處理套件
import pandas as pd
​
## 使用Plotly Express的內建數據集
iris_data = px.data.iris()
​
## 顯示數據
iris_data
​
## 這邊我拿'sepal_length' 與 'petal_length' 特徵來當X軸與Y軸,顏色用'species'來根據種類繪製不同顏色 
## 原始資料進行繪圖
fig = px.scatter(iris_data, x = 'sepal_length', y = 'petal_length', color = 'species')
​
## 顯示圖像
fig.show()
​
## 將species特徵欄位數據獨立出來,目的是讓正規化後的圖,可以用嚴肅想是物種不同
iris_species = iris_data.loc[:,'species']
​
## 將沒辦法進行標準化的特徵欄位先拿出來
iris_data = iris_data.drop(['species','species_id'], axis = 1)
​
## 顯示數據
iris_data
​
## 使用標準化MaxAbs函數
maxabs_scaler = preprocessing.MaxAbsScaler()
​
## 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轉換
iris_maxabs = maxabs_scaler.fit_transform(iris_data)
​
## 轉換成Data Frame格式
iris_maxabs = pd.DataFrame(iris_maxabs)
​
## 接回species特徵種類的資料
iris_maxabs['species'] = iris_species
​
print(iris_maxabs)
​
## 繪圖,由於進行標準化後的欄位名稱會改變成數字,所以記得將X軸與Y軸的值,給予對應的數值
fig = px.scatter(iris_maxabs, x = 0, y = 2, color = 'species')
​
## 顯示圖像
fig.show()



方法四: RobustScaler

  • 說明: 當數據中出現異常值(離群點),如果使用Z-Score會導致數據失去這樣的特性此時就是RobustScaler的時機點,它對於數據中心化與縮放的統計資料是基於百分位數的,所以不受少量離群點的影響,它也擁有較強的參數調節能力,能針對數據中心化與縮放進行更強的調節
  • 使用方法: 使用preprocessing.RobustScaler來執行
  • 函數格式: sklearb.preprocessing.RobustScaler(with_centering = True, with_scaling = True, quantile_range = (25.0,75.0), copy = True)
  • 參數說明
copy: 在原始資料中進行縮放,預設為True 
​
with_centering: 在資料縮放前,先將數據資料中心化,預設為True 
​
with_scaling: 將數據資料縮放到四分位數的範圍內,預設為True 
​
quantile_range: 預設為(25.0,75.0),也就是IQR(Interquartile Range)的計算方法,它代表第1四分位數(前25%的分位數)與第3四分位數(前75%的分位數) 之間的範圍距離 
  • 程式碼範例
## 使用標準化RobustScaler函數
rs_scaler = preprocessing.RobustScaler()
​
## 對數據進行標準化
iris_rs = rs_scaler.fit_transform(iris_data)
​
## 轉換為Data Frame格式
iris_rs = pd.DataFrame(iris_rs)
​
## 將species特徵種類的資料接上
iris_rs['species'] = iris_species
​
print(iris_rs)
​
## 繪圖,由於進行標準化後的欄位名稱會改變成數字,所以記得將X軸與Y軸的值,給予對應的數值
fig = px.scatter(iris_rs, x = 0, y = 2, color = 'species')
​
## 顯示圖像
fig.show()

執行結果




完整程式碼

## 導入sklearn 標準化套件
from sklearn import preprocessing
​
## 導入繪圖套件
import plotly.express as px
​
## 導入數據處理套件
import pandas as pd
​
## 使用Plotly Express的內建數據集
iris_data = px.data.iris()
​
## 顯示數據
iris_data
​
## 這邊我拿'sepal_length' 與 'petal_length' 特徵來當X軸與Y軸,顏色用'species'來根據種類繪製不同顏色 
## 原始資料進行繪圖
fig = px.scatter(iris_data, x = 'sepal_length', y = 'petal_length', color = 'species')
​
## 顯示圖像
fig.show()
​
## 將species特徵欄位數據獨立出來,目的是讓正規化後的圖,可以用嚴肅想是物種不同
iris_species = iris_data.loc[:,'species']
​
## 將沒辦法進行標準化的特徵欄位先拿出來
iris_data = iris_data.drop(['species','species_id'], axis = 1)
​
## 顯示數據
iris_data
​
## 使用標準化RobustScaler函數
rs_scaler = preprocessing.RobustScaler()
​
## 對數據進行標準化
iris_rs = rs_scaler.fit_transform(iris_data)
​
## 轉換為Data Frame格式
iris_rs = pd.DataFrame(iris_rs)
​
## 將species特徵種類的資料接上
iris_rs['species'] = iris_species
​
print(iris_rs)
​
## 繪圖,由於進行標準化後的欄位名稱會改變成數字,所以記得將X軸與Y軸的值,給予對應的數值
fig = px.scatter(iris_rs, x = 0, y = 2, color = 'species')
​
## 顯示圖像
fig.show()
  • 由於數據集中沒有什麼異常值,所以RobustScaler與MaxAbs繪製出來的圖形幾乎一樣



這一篇我們學會了如何使用sklearn裡面的套件來幫助我們完成數據標準化(Standard Scaler),大家可以自行試試拿拿看手邊的數據進行標準化,如果有在學習機器學習演算法的大家,也可以試試有沒有進行標準化(Standard Scaler),數據預測準確率是否有明顯差距,感謝大家的閱讀,希望有幫助到您~~



Reference

https://www.itread01.com/content/1547172790.html

http://estat.ncku.edu.tw/topic/desc stat/base/variance.html

https://kknews.cc/zh-tw/code8q32em4.html

https://ithelp.ithome.com.tw/articles/10197357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為自己CodingYO~~ 剛跨入AI人工智慧領域的小小工程師, 熱愛自學, 熱愛分享, 下班後的我想為自己Coding, 積極撰寫教學文, 想將自學的程式知識分享給大家, 不斷追求進步的自己, 希望有一天能回饋社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如果您有什麼很酷的想法,也覺得我還行,歡迎您找我合作~~ IG: https://www.instagram.com/coding_4_me/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Takeaways]原力效應 — Part1

[行銷5.0] 人工智慧的緣起

[Aptos學習筆記#8]Move進階使用 - Resource介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