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他此刻所需要的

Lam Chan
·
·
IPFS
·
養育青少年,跟照顧嬰幼兒在某方面是一樣的:當他六個月大時,還需要人餵食和需要換尿片,你就餵他吃東西,替他換尿片,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會一直在擔心他將來不會自己吃東西或自己上廁所嗎?不會。他那時還不會說話,都是你自己在對他說,那時,你會一直擔心只有你在說而他不說,他將來就不會說話嗎?不會。為什麼?因為你知道,你只要按著他當時的需要來照顧和愛護他,他就會成長。


長輩:你現在不去學校,有沒有在家自己讀書?

兒子:沒有。

長輩:那麼你整天都在做什麼?

兒子:玩電腦。

長輩:你這樣不行啊!要讀書呀!不然你將來怎樣工作?你將來想做什麼?已經十三歲了,要想一想,幾年很快就過去,十八歲時怎麼辦?(下刪三千字)」

然後,長輩建議我們不如嘗試把兒子送到寄宿學校。

情感比較強烈的我,為此憤怒了一整天,更難受的是,同時因為自己這樣生氣而譴責自己為什麼總是不能冷靜一點,要不是馬上反駁,讓人以為我在罵人,就是沉默不語,讓人以為我在生別人的氣。我知道,我要先學會接納這個情感強烈的自己,對自己溫柔一點,才可以好好與別人溝通。這憤怒的一天,我讓自己不斷走路,步行了大約三小時,途中,一個片段不斷在我腦海中浮現:最近在看Netflix的劇集 “The Good Doctor”,主角Shaun是個患有自閉症的見習外科醫生,有一集說他被新來的上司調到病理部,因為上司認為他的溝通能力很有問題,不適宜接觸病人,但成為外科醫生,可以為病人做手術,親手醫好他們,是Shaun從小到大的夢想,他很努力嘗試在上司面前證明自己雖然有自閉症,但也有能力成為出色的外科醫生,也嘗試直接向上司爭取,但他的上司堅決要他留在病理部,他能夠說的話已經說盡,他憤怒失控地不斷向上司重複喊著:「I am a surgeon! I am a surgeon! I am a surgeon!」他的崩潰讓上司更加肯定他有嚴重的缺陷。我替Shaun感到很難過。我一邊走,一邊對自己說:「是啊,我總不能像Shaun那樣一直喊著 “I am a surgeon”,劇集中的Shaun(像所有自閉症患者)要學著接受世界和生命中許多的『不似預期』,與這些『不似預期』共存,但也保存為自己爭取的勇氣和磨練溝通的能力,我想我其實也一樣。」

於是,我等自己冷靜下來,再想清楚這其實是怎麼回事。

我其實不是生長輩的氣,我完全理解長輩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而且只有真心愛惜我兒子的人,才會為他感到擔憂。我感到憤怒,是因為看到那對話中顯示出的,對於小孩子和學習的未經深思和批判的觀念是那麼深入我們的文化,而由這些觀念帶出的「處理方法」是那麼荒謬!

人們以為所謂的「讀書」或「教育」(其實他們腦子裡想到的是「上學」或「去學校」)比一個人的心靈健康更基本或更重要,又或者是認為只有上學才會造就一個人的智力和心靈的成長。另一個原因,相信是因為人們以為孩子是需要大人的「管教」才會「變好」,以為他們的成長需要的是加諸他們身上的「紀律」多於他們與自己和與他者的「關係」或「連結」。

養育青少年,跟照顧嬰幼兒在某方面是一樣的:當他六個月大時,還需要人餵食和需要換尿片,你就餵他吃東西,替他換尿片,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會一直在擔心他將來不會自己吃東西或自己上廁所嗎?不會。他那時還不會說話,都是你自己在對他說,那時,你會一直擔心只有你在說而他不說,他將來就不會說話嗎?不會。為什麼?因為你知道,你只要按著他當時的需要來照顧和愛護他,他就會成長。現在他十三歲了,也有他十三歲的需要——在安全和得到支持的環境中學習接納和照顧自己青春期的身體和心理上的變化、認識自己、嘗試在各方面獨立、探索自己的方向——我們就滿足他這階段的需要,而不是一直在擔心他「將來」會如何,彷彿現在替他擔心將來,或警告他必須自己擔心自己的將來,就會讓他有更好的將來,這樣合理嗎?寄宿學校能滿足一個十三歲少年的需要嗎?就像兩歲時一樣,他需要探索自己的獨立能力,但不是把他從家中拋出去就可以,他需要一個堅實的後盾和安全網,去支援他的冒險歷程,這個後盾或安全網,就是愛他的大人與他有情感的連結,給予他溫暖和倚靠;用另一個比喻說,他需要先有「根」——自我身分認同、可依靠的家,然後才有「翼」——追尋夢想的視野與勇氣。我不知道我的孩子將來會如何(根本沒有一個父母能準確預知自己的孩子將來會如何),我只謙卑承認自己不知道,在目前此刻盡我所能滿足他現階段的需要就可以了,再用一個比喻:我是澆灌的人,使他成長的不是我。

深夜當大人熟睡之時,兒子有時會在網上跟電腦下棋,後來他父親知道了,有時也就邀請他對戰,也許在那些認為「讀書最重要」(其實他們所謂的「讀書」不是真的讀「書」,而是「去學校」或「讀一個課程」)、「上學才是教育」的大人眼中,在被窩中下棋只是「玩耍」,根本不是什麼重要的事,但如果你相信自己只是「澆灌的人」,或者相信透過尊重孩子而與他產生的那份連結會成為孩子的「根」,讓他生成自己的內在力量去面對人生,你在上面的圖中就會看見,比起上一整個學期的學,對孩子的生命來說在智力和情感上都深刻和滿足得多的經驗,這也是一個十三歲少年此刻所需要的。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am Chan透過閱讀、思考、寫作和實踐,反思兒童觀、教育理念和為人父母之道,回歸作為「人」的本質。以喜樂為激進的行動,在強權的世界活出溫柔。 Facebook Page: Tell It Slant https://www.Lfacebook.com/lamchan22/ Instagram: joy_is_a_radical_act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