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地表達,不自由就不表達

趙思樂
·
·
IPFS
·

昨天看到@江雪@周保松 老師講自己對審查之下堅持表達的理由,我覺得自己處在一種理解又不理解的狀態。

理解的是,言論者當然是希望被看見、被閱讀、影響他人,這是作品和人構建價值的方式。不理解的是,發表向審查妥協的言論,本身是減損甚至毀滅自我價值和作品價值的,那是不是被閱讀也變得沒有意義(因為這不是作者想表達的),影響他人也實現不了(似是而非的言論,對他人是好處還是壞處?)

如果說這是中國知識份子的兩難,我好像從來沒有「為難」過,因為從我接觸言論場以來,我好像就一直在選擇另一條路:不自由,不表達。

這當然不是說我在牆內就不發表言論,我也在境內的獨立媒體工作過,也做過微信公號,也在微博活躍過,但我都是在環境相對自由的時候參與牆內言論場,一旦環境變得會影響我的表達和選題,或者說我需要特別因為審查而在內容上妥協,我就會離開。(ps. 技術上麻煩是可以的,比如說公號不行就用第三方鏈接,文字不行就用圖片)

至於選擇的理由,我覺得主要是為了我自己⋯⋯

這涉及很多個人因素的衡量,比如說,1.我覺得自己太年輕了,我不敢讓自己在現在就開始學習自我審查,擔心影響自己的語言體系及思維的深度和寬度(有點像籠子裡長大的鳥不會飛的意思);2.我恰好成長在港台言論環境中,對政治和新聞的理解都是自由世界的樣子,我長大後發現這是很幸運的,我不想破壞自己的幸運,甚至覺得這是我的文章為什麼自由世界的讀者喜歡看的原因;3.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我也不想像許多前輩媒體人一樣,把自己的知識積累放在「如何把握紅線」(這真的非常消耗精力),世界那麼大,有這麼多議題和理論可以探索,以自由為前提,我還要很多東西可以學習和表達——這種積累,當然以「中國民主化在我有生之年會開始」為前提,才會有最大的實用價值,但我想為了自我認同的價值也可以,至少像@學展 上次提到,死的時候,我至少要相信自己在這輩子做的事。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趙思樂非虛構寫作者/記者/行動者,關心中國青年的議題,大概是狀態與前途,當然這就有關,中國政治、國際關係、社會運動等等。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你走過的寂寞

拜登當選以後:對華政策慢啟動,將為港台中抗爭者帶來挑戰

解讀香港國安法:本地東廠政府、大案中央直轄、國際干預防火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