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建君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疫情時代中的自組NAS之旅

建君
·
·


自組NAS的硬體的門檻不高,網路上搜羅二手零件和手上的廢料合起來,以及新買switch和cat6網路線總計落在4500 NTS上下,一部分是為了省錢,另一部分則是想挑戰一下和學習一點維護技巧,而在各大雲端(尤其是GOOGLE)都走向收費和空間縮水的情況下,就是手癢了想試一下,也一併為手上的資料找個集中存放處。

從起心動念到真的買零件實做大約是兩個月,一方面是自組都是要用類LINUX基礎的開源系統(不是OMV就是TRUE NAS,沒什麼選擇),也有想過要不要乾脆和以前一樣用個WINDOWS的備機把舊硬硬都丟上去做冷儲存,但既然都要搞個長久集中式存放就來試看看吧。選用OMV是因為硬體需求低,而自己也不是非得要家影影音的功能,先試著用看看。
硬體部分從網上買了G3240+技嘉 H81M-H (LGA1150)的二手零件,DDR3的RAM則直接用手上兩個現成的4G。

以下是躲在家裡自架NAS硬體和摸了數天OpenMediaVault(OMV)的心得:

目前網路上比較詳細的中文教學都是以4.X版本為主,少數5.X版本,我一開始不怕死直接裝6.X,摸一天發現受不了直接刪磁碟分區重來。週末到現在基本上都是一邊看著「高產的小夥伴司波圖」和網路教學文,不斷推倒重來兩三次的結果發現,OMV其實可以支援NTFS,一下解決了「如果以後這個系統爆了要怎麼撈資料」的焦慮。

網路教學鼓吹的野心很大,事實上就是把其當成一個多功能HTPC來用,也試試有點微妙的JELLYFIN。雖然以前推起來冷儲存的動畫或電影之類的有2T這麼多,但以我的習性來說,大型多媒體檔案用SMB做共享資料夾直接點開來看比較順手,之間又發現JELLYFIN不能播MKV(後來選項裡打開硬體加速就解決了),掛字幕又麻煩(要處理字元碼問題不然都變□□□),後來發現這外掛拿來串流播歌極為適合。

中間也在掛慮要怎麼備份整個硬碟的方法,網路上不少人都說要做Raid1,但在同時有JELLYFIN的OMV主機上同時Raid1似乎變相在謀殺二手硬碟。最後放棄用RAID1改用rsync的原因一方面是想減少硬碟讀取負擔,另一方面是走多方備份的方式,(系統爆了就算了至少還有資料,而且重建系統很快)。

總之,決定JELLYFIN單獨負責一個專用影音碟,資料另外存一個,兩者都以rsync的方式備分到機上的第三個大容量硬碟,預計之後再設定外接USB備份。

現在用方式是多媒體資料(同時作為JELLYFIN的音樂庫)一個碟,非媒體資料一個碟,然後兩者rsync到第三個大容量硬碟,如果接下來都順利的話還可以有一層USB外接rsync同步化,好好用應該可以撐個幾年(以前的電影動畫先保持冷儲日後再決定要幹嘛吧)。之間也想裝NEXTCLOUND一直弄不好(雖然tvtv.fun的教學很不錯),算了,先把相片都先COPY到NAS再用SMB分享,用看圖軟體管理。

弄到後來覺得,其實多買兩個大容量硬碟搞冷備份就好了。或是搞土砲式WINDOWS檔案服務器,搞不好不會這麼累。目前我還是想不出來我要一台24 X 7的機器幹嘛,最後就是內網傳傳資料在PC之外當大容量備份區而已。

最後是一些碎唸,這次遇到非常神奇的裝機錯誤,手上年多前一個COOL MASTER的機殼放很久,零件裝機後一直開不起來,移零件到十五年(而且有生鏽的)老機殼就沒問題,COOL MASTER的機殼的前面板開關居然會壞掉耶,真的第一次遇到。

這次也歸納舊硬碟裡對自己來有價值的,只有一些文件和音樂,如果經過篩選後就算加進動畫檔案的容量,加起來搞不好只需要3T而已。而且隨著人生的加長,我可能會拋掉更多以前的數位資料。(畢竟除了音樂之外,多媒體資料的容量和品質是一直進步的,多年前的RMVB和AVI等檔案如今看來是劣質不堪)

然後在參照網文之後,終於知道RAID不是備份,即使RAID1也不是。RAID可看成提高服務可靠性的技術,備份可以建立在設備的高可靠性,高可靠性也可以有助於備份資料的存活性,但RAID這東西就是…….要有錢有閒才堆得起來,而且出了問題很麻煩。如果以後寬裕一點再考慮RAID1吧。

下個月來買個平價的不斷電系統,這台就可以丟隔壁房間自己跑了。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