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無法立刻脫離 Social Media 的話,可先減少 following 的數量。
開端
2021 年 10 月所發生的 Facebook 全球當機事件,不禁讓我思考,如果熟悉的中心化服務改變服務機制、甚至永遠消失了,對地球人的生活會有什麼影響?我應該繼續使用嗎?若否,我真的能夠走得了嗎?
越想越覺得萬分焦慮。沒想到,劇烈的改善其實就在幾個 click 可觸之處。
背景
2000 年代初葉 Web 2.0 萌芽的時代,至今日人們已開始構築 Web 3.0 之時,脫離 Social Media 早就是許多人公開倡導的行為,Ruby on Rails 之父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但實際來看,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說走就走吧。
像我個人因為工作需要,便不知道何時可以離開 Facebook / Instagram ... 等等( Mainly products of NASDAQ: FB )。但,我心想,難道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嗎?每天看著這些跟我不相關的資訊,然後無法立刻脫離?太令人窒息了,那就都不要看吧,所以本能的在 Facebook, Instagram & Twitter 等地開始 unfollow 那些看似重要但我絲毫不需要知道的消息。事後想想,大概歷經了三個階段:
壹,捨棄 “ 有點喜歡但不重要 ”
大概檢視了一下自己的 profile,發現有很多帳號,我確實有些興趣沒錯,但不至於到需要常常吸收資訊的程度,先取消吧!
位於各大城市的 Select Shop & Boutique 帳號?近年我奉行簡單的衣著,不再需要購置過多衣物。只聽過一首歌就 follow 的樂團?也先不用。只是為了瞭解政策所以 subscribe 的政治人物?反正他們也常是說說而已,何苦。
貳,根本不記得為什麼 Follow
在我開始大量進行 ” 壹 “ 後,奇妙的事情開始發生了,或許是系統不知如何正確處理 ” 負向 “ 的訊號,Facebook 開始推送給我乍看之下毫無頭緒的內容。老實說,其中許多是我根本不知道是什麼,但確實按過 Like 的頁面/ 帳號。這些資訊必須要從資訊過載中被釋放。
仔細回想,才發現大多是不過聽過一兩次 podcast 便衝動追蹤的人;或是在報章雜誌中發現的一些 niche 主題作者 e.g 科普、投資、外交評論 ... et cetera。到了這個程度,實在想不到什麼理由繼續 Follow 。
參,清洗成功 & 漸入佳境
原本我的 Twitter 帳號大概 follow 了 1500 人,現在只剩下 500 左右。Facebook 帳號則沒有統計過,但過去一個月來每天至少也都 unfollow 3 到 5 個頁面,偶爾也會在考慮後追蹤一些新的 content。
力圖精簡 Follow 數所得到的結果令我很驚奇:現在見到的 feed,比之前讀到的內容有用百倍以上,大大改善了我的瀏覽體驗。需要整理的不只是物理上的空間,非物理的思想輸入,更是要費心維護和檢整。
後記與思考
Web 2 最大的爭議之一,就是用戶幾乎對於平台機制沒有影響力。今天任何人覺得 Facebook 的內容推送有問題,能做的事最多就是到論壇去批評、或者反映給客服。然後,就摸摸鼻子繼續用。
Web 3 的時代,最大的改變將會是(或已經是)用戶可以透過 DAO 等方式來參與共同管理。但以內容推送來講,技術門檻極高,並非每個人都能夠直接參與,這時或許可採取像是 LikeCoin Validator 驗證者的方式,來達到於代議制度的效果。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