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somno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搧嘴肶

somno
·
·

這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突兀的一巴掌,在現今鋪天蓋地的俄烏大戰新聞中,異軍突起,成為池中的另一朵漣漪!兩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仔細梳理其發生的緣由,其脈絡卻是如此的相似!事件的起因是頒獎人嘲諷了威爾的太太,她因為生病的原故,以至於髮絲落盡,成為一個禿頭,對於男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於一個女人來說,三千秀髮,掉落殆盡,對容貌的影響,是不可承受之重!然後,在大庭廣眾之下,被人刻意凸顯,奚落,拿來當作嬉笑怒罵的題材!只要是正常的男人,作為一家之主的男人,都會挺身而出,為自己的女人出頭!在文明的社會,暴力,有時是個人維持正義的最後手段!而世俗的眼光又是如何呢,威爾被千夫所指,幾近身敗名裂,影劇事業可能一夕崩壞,相對那個挑事者,聽說出場費暴漲21倍,可說是賺的缽滿盆滿。有形的肢體暴力,雖是不能容忍,但又有誰能理解不是暴力的暴力,才是更為齷齪、卑鄙、醜陋與不要臉呢!對照俄烏大戰,是不是有似曾相似的感覺?美國與北約不顧俄國一二十年一再的反對東擴,劍鋒已經抵近到俄國的眼鼻子上了!是孰可忍,孰不可忍!俄國雖然在蘇聯瓦解之後,國勢一落千丈,不可同日而語,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既然文的比不過人家,那麼就來武的吧!上個世紀類似的地緣政治爭議例子,人們的記憶應該還是無比鮮明,那就是古巴危機!之後人們才知道,原來始作俑者,是美國先秘密在土耳其部署導彈,然後蘇聯再對等想部署飛彈在古巴!於是幾乎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由此可見,西方的話語權有多麼的強大!這次的俄烏戰爭,其實就是一次歷史的重演!只不過當時的兩大,這次變成只有美國一家獨大的局面,而核子武器相互保證毀滅的背景依然存在下,那麼結局就是「草蜢弄雞公」的那隻草蜢倒霉,做了替罪羔羊!

明面上是烏俄大戰,裡子卻是美俄較勁,美國不放手,戰爭不會停止!世界更是不可能安寧!

韓非子:「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而拙交者,可亡也。」,「恃交援而近鄰,強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國者,可亡也。」

烏克蘭這兩條致命的天條都犯了!《孟子.公孫丑上》:『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眼前烏克蘭活生生的例子,給兩大之間難為小的我們一個慘痛的反面例證!台灣人如果還看不透,看不穿,那,也只有長嘆一聲: 【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

福州話社團貼出一帖,説福州話關於打人一巴掌的動詞叫做「摔」! 拼音souyk24. 翻成閩拚,約略近似 sok音! 對照「摔」字的切音 sut, 就是元音 -o vs. -u, 閉塞音 -k vs. -t 的變化!就語音的本質來說,【摔】字的本義,快速甩動!各位看倌,是不是sut 比 sok,更接近語境呢?!近代字的【甩】,就是【摔】字的變化音字!

  1. 搖擺、揮動。如:「甩甩」、「尾巴」、「辮子」、「水袖」。(摔來摔去)
  2. 投擲、丟擲。如:「甩手榴彈」。(摔杯子)
  3. 拋棄、拋開。如:「她被男友甩了。」、「等一會兒吧!別把他一個人甩在後面。」(摔,棄於地也。)
  4. 理會。如:「不甩他那一套!」(註解:【率】字義,遵循。《詩經·大雅·假樂》:「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漢·鄭玄·箋:「率,循也。……循用舊典之文章,謂周公之禮法。」)

在閩南語,打巴掌的動詞有,pa/pann, sian3kuat, 分述如下:

  1. pa/pann: 【𢼌這是後造形聲字!其實是巴掌的巴字動詞化!
  2. sian3 : 【】,也是扇字的動詞化後造字!
  3. kuat :【】,是狀聲字,也是後造形聲字! 教育部採用,音義不符!

如果注意看,【】,【】兩字的釋義,都是【】也!【說文】手擊也。【左傳·莊十二年】宋萬遇仇牧於門,而殺之。 這個批,還遺留在閩南語中,《台日典》,【phe】(漳):(1) 切薄片。 (2) 用棒等斜橫phah。漢羅台文例句(白話字)(1) ∼肉片;白∼肉;∼田岸;杉á皮kā伊∼起來。 (2) 用扁擔kā伊 ∼。 這個字義有跟「劈」字重疊!切音為促音phik,舒音即是phe,故(1)義,應該是「劈」字義!台日典用字是「」,也是後造形聲字!

以上舉例的形聲字,都是中文中衍生義字的後造字!這是為什麼中文字愈來愈多的原因!

重點要來說,從前面三個字,有沒有歸納出兩個關鍵字,一個是【批】,一個是什麼?猜的到嗎?

答案是【巴】字!將它動詞化加上手偏旁,就是【把】字!《康熙字典》

  1. 【批】:又頻脂切pi5。與通。琵琶,馬上所鼓。或從手。【風俗通】批把,近世樂家所作,以手批把,因以爲名。(琵琶,另一個後造形聲字還有一個枇杷也是)。
  2. 【把】:又批把,樂器,推手前曰批,引手後曰把。(段注:反手擊為批,引手即是反手擊)

所以,彈琵琶的一推一引,一正擊一反擊的撥弄動作就叫做【批把】!這個動作即是手擊!也正是「用手掌拍」的動作!這兩個字也是狀聲字,雙聲連綿詞,pi-pa,中文字有從單字,衍生為雙字複詞,再衍生為AABB, ABAB, 等等四字詞,pi-pa -> pi-pi-pa-pa -> pi-li-pa-la 就是近代口語的【劈哩啪啦】。我認為影音B站bilibili,應該也是發源於此! 而其中的而【把】字就遺留在閩南語【pa嘴ph(u)e2】的pa音!臉頰叫做【 tshui3-ph(u)e2】教育部字典寫「喙䫌」,這兩個字,有爭議,後一個,字義不符,,頁形符是指頭部,至少應該用月部首,指肉義!即是【脾】字!【集韻】匹計切,音盛肥也。因為這個字多數用做土臟的脾臟字,故可以採用【】字,而俗用字多把音符改為「比」,成為它的異體字,【】,它的原意是牛百葉,也是牛胃的意思!台語有句話,形容皺巴巴(看到了嗎?巴巴,也是從閩南語音來的),jiau5-ph(u)e2-ph(u)e2,或是jiau5-peh-peh。採用皺襞襞,字,即是跟【】、【】,有同源之妙!前面說的【批】跟【劈】,是不是音符一促音一舒音啊!另一個衍生字是骨形符的【】即是大股!取其「粗厚」義!台語的屁股,kha-tshng-phe2, 的phe2字!教育部字典也寫錯成

至於喙與嘴的爭議,雖然【喙】的釋義,《說文》:口也!【嘴】本【觜】,又【廣韻】喙也。【南齊書·劉休傳】武人厲其觜吻。【潘岳·射雉賦】列膆破觜。兩字同義,而嘴,的形符「此」,有tsh-音,符合發音 tshui3, 且習慣上接軌於中文的用字,因此,閩南語用字無需特別用喙字!

白居易的《琵琶行》!乃千古絕唱,尤其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更為膾炙人口!其詩序: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同是天涯淪落人!詩人、倡女,在此時空交會處,更心有戚戚焉。此詩唱來應有絲絲哀淒之聲!來聽婉轉柔弱的南音如何詮釋《琵琶行》(1)(2) 。

番外篇:

枇杷】的閩南語音方言差很有意思: pi5-pe5 ,gi5-pe5, khi5-pe5, ti5-pe5 這是聲母, p-, k-, g-,t-的變化! 是必塞音 p, t, k 的組成音! 我的口音是gi5-pe5!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