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15:家庭制度发展史

番茄米线
·
·
IPFS
翻开整部婚姻法,里面其实就是一个字:钱

1、家庭的起源

翻开整部婚姻法,里面其实就是一个字:钱。

婚姻是私有制的产物,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夫妻二人的财产所有权和后代养育权。如果消灭了私有制,这个社会就不需要婚姻。

而家庭这个概念,在人类历史上也多次经历变化。

在私有制时代,即从奴隶制到资本主义,其家庭模式基本上可以被归纳为专偶制,即父权制家庭。

而在此之前,人类社会的家庭制度和现在的完全不同,整体可以归为母权制家庭。

所谓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并不存在什么自古以来。

在最早的远古时代,早在农业诞生以前,人类社会中是不存在婚姻这个东西的,更不存在“忠贞”、“专一”乃至“家庭”这些概念。

2、母权制家庭

  • 杂乱的性关系

时间段:旧石器时代以前

代表:白令海峡沿岸的加惟基人、智利的库库人、澳大利亚原住民

人类处于本能动物社会,根本没有任何家庭形式,直白点说就是乱交。

  • 群婚制

时间段:旧石器时代早期

代表:19世纪的波利尼西亚原住民

到了旧石器时代,大部分人类逐渐形成了群婚制,形成了亲代和子代的隔离。

相较于乱交制度,群婚制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的性关系。

在家庭范围以内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也就是族群内父母一辈互相交配、子女一辈互相交配,所有的子女由所有的父母一辈共同抚养。

例如你是你爸的孩子,但是你管你叔叔也叫爸,你叔叔也管你叫儿子。

  • 普那路亚家庭

时间段:旧石器时代晚期

代表:夏威夷原住民

相较于群婚制,普那路亚家庭将姊妹和兄弟之间的性关系也排除了。

大概先从排除同胞的(即母方的)兄弟姊妹之间的性关系开始,起初是在个别场合,以后逐渐成为惯例,最后甚至禁止旁系兄弟姊妹之间的结婚

这是因为群婚制的问题非常明显:近亲繁殖生出来的孩子不健康。

至于具体怎么不健康,可以去搜一下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的近亲繁殖家庭Whittakers;他们有的不会说话,有的口歪眼斜,而且基本上智力都不高。

凡近亲繁殖因这一进步而受到限制的部落,其发展一定要比那些依然把兄弟姊妹婚姻当作惯例和规定的部落更加迅速,更加完全

氏族就是在限制近亲繁殖之后才出现的。

每个原始家庭,至迟经过几代以后是一定要分裂的。原始共产制的共同的家户经济,决定着家庭公社的最大限度的规模......一列或者数列姊妹成为一个公社的核心,而她们的同胞兄弟则成为另一个公社的核心

不过普那路亚家庭依然保留着男子多妻、女子多夫这种群婚传统,还没有一夫一妻的观念。

  • 对偶制

时间段:新石器时代

代表:摩梭族、美洲印第安人

没有近亲繁殖的部落的人要比近亲繁殖部落的人更健康,于是在部落战争中占据的优势就更大,这使得近亲繁殖逐渐被排斥:

实行氏族制度的部落便必然会对落后的部落取得上风,或者带动它们来仿效自己

随着对近亲结合的排斥的逐渐加强,任何群婚形式终于在实际上成为不可能的了,终于,人类之间出现了一夫一妻制。

在他们的亲属制度所点到的一切亲属之间都禁止结婚,其数多至几百种。由于婚姻禁规日益错综复杂,群婚就越来越不可能......在这一阶段上,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共同生活......在同居期间,多半都要求妇女严守贞操,要是有了通奸的情事,便残酷地加以处罚

但是这种早期的一夫一妻制远不如今天的婚姻制度这般牢固。

然而,婚姻关系是很容易由任何一方解除的,而子女像以前一样仍然只属于母亲。

对偶制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结婚之前的谈恋爱阶段,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如婚姻牢固,只要其中一方的人提分手,那么这段关系就结束了;不过恋爱的双方依然要求对方对自己忠诚。

不过也正是因为对偶制的确立,男子就需要通过更多的努力才能找到伴侣:

在以前的各种家庭形式下,男子是从来不缺乏女子的,相反,女子倒是多了一点;而现在女子却稀少起来,不得不去寻找了。因此,随着对偶婚的发生,便开始出现抢劫和购买妇女的现象

但这种对偶制家庭,本身还很脆弱,还很不稳定,不能使人需要有或者只是希望有自己的家户经济,因此它根本没有使早期传下来的原始公社经济解体。

而且依然实行的是母权制,即丈夫要离开自己的族群来到妻子的族群,也就是“倒插门”;

这是因为不能近亲繁殖后,必须到其他氏族里面寻找配偶。

这种形式也被称为“走婚制”。以摩梭族的走婚制为例:

几个氏族的青年男女参加篝火舞会,在舞会上一对青年互相定情;到了晚上舞会结束后,女生回家但是开着窗户,男生就会翻墙进去和女生幽会,等到天亮后男生再翻墙离开。而孩子生下来后就归属于女生的氏族。

另外,对偶制确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女性对自己权利的保护。

新石器时代早期,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人口密度的增大,女性往往会和很多陌生或者她不是很熟悉男性生活在同一空间。

而在群婚制下,男性想要和该女性交配,但该女性可能不愿意。(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对偶制时代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农业和畜牧业,但这也足够让男性获得稍微较多的权力)

女性就更倾向于和某个男性建立一段较为稳定的关系,以此获得该男性的保护,来维持自己贞操的权利。

3、父权制革命

在介绍由在父权制基础上的专偶制家庭前,我们有必要讲一下父权制的起源。

在私有制社会以前,人类一直都是母权制社会。

这主要是出于三点原因:

  • 由于古人贞操观念的薄弱,根本没人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但是母亲可以确立谁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母系传承是当时唯一确立关系的方式。

  • 原始社会中,男性主要负责打猎和战争,这使得男性死亡率很高

  • 在共产制家户经济中,大多数或全体妇女都属于同一氏族,而男子则来自不同的氏族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的地位和男性都是平等的,有的地方女性地位甚至更高:

妇女是从别的氏族中招来丈夫的……通常是女方在家是支配一切,贮藏品是公有的;但是,倒霉的是那种过于怠惰或过于笨拙因而不能给公共贮藏品增加一分的不幸的丈夫或情人,不管他在家里有多少子女或占有多少财产,仍然要随时听候命令,收拾行李,准备滚蛋。对于这个命令,他不可有反抗的企图;他无法在这栋房子里住下去,他非回到自己的氏族去不可;或者像他们通常所做的那样,到别的氏族内重新结婚。妇女在氏族里,乃至一般在任何地方,都有很大的势力。有时,她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撤换酋长,把他贬为普通的战士。

而这也意味着,孩子出生之后归属母亲的部落,由母亲的部落负责抚养:

印第安妇女或混血种妇女,总是这样毫不害羞或者说毫无自责之意地谈到她们的非婚生子女;这远不是什么不寻常的事,似乎倒是相反的情形才是例外。孩子们……往往只知道母亲,因为一切的照顾和责任都落在她的身上;他们对于父亲却毫无所知;看来妇女也从来没有想到她或她的子女对他应当有什么要求。

而在农业和畜牧业出现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革。

大量的畜群、多余的粮食和土地都变成了更便捷、更稳定的食物获取方式;打猎在从前曾经是必需的,如今也成了一种奢侈。

而更重要是,剩余的产生使得奴隶制发展了起来。

在原始公社时代,就算掠夺来了奴隶,该奴隶也不可能生产出更多的食物来养活主人;所以那时奴隶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被杀死或者被编入主人的部落。

而在农业时代,奴隶不仅仅是劳动用具,也可以用来看管牲畜;所以奴隶也成为了重要的财产。

在原始社会中的分工,由于男性比女性更具有生理上的体力优势和战斗优势,他们往往负责获取食物相关的工作。

而这种分工延续到奴隶制社会,就决定男性会掌握更多的经济资源,并推动着男性牟取更大的政治地位:“生产的活儿全是我负责,我养活了所有人,为什么我地位还不如不干活的人?”

而男性牟取更高政治地位的这一过程,就被称为父权制革命;其后的社会也被称为父权制社会。

随着财富的增加,财富便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据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

而“父权”确立的重要基础就是专偶制家庭。

4、专偶制家庭

奴隶制刚出现时,生产能力极大提高,这也使得负责生产的男性能够获得大量的私有财产。

但是按照母权制的传统,男性的财产却无法由他自己的子女继承。

丈夫的责任是获得食物和为此所必需的劳动工具,从而,他也取得了劳动工具的所有权;在离婚时,他就随身带走这些劳动工具,而妻子则保留有她的家庭用具。所以,根据当时社会的习惯,丈夫也是食物的新来源即家畜的所有者,而后来又是新的劳动工具即奴隶的所有者。

因为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子女属于母亲的氏族,因为子女不属于(也无法确定是否属于)父亲自己;但是父亲的财产则属于父亲自己,所以父亲的财产由父亲的部落继承,即由父亲的兄弟姐妹或他姐妹的子女继承。

所以当时的男性就有了更多“废除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原动力”和能力。

但是,当世系还是按母权制来确定的时候,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废除母权制......规定以后氏族男性成员的子女应该留在本氏族内,而女性成员的子女应该离开本氏族,转到他们父亲的氏族中去就行了。这样就废除了按女系计算世系的办法和母系的继承权,确立了按男系计算世系的办法和父系的继承权。

由此,以男性为主导的家庭形式被确立了。

而前面说了,子女属于母系的重要原因是没法确定谁是父亲;所以父权制对家庭形式改造的第一步就是严格限制了妻子的交配权,规定妻子只能和丈夫一个人交配,以确保生下的孩子属于丈夫,因为子女将来要以亲生的继承人的资格继承他们父亲的财产。

专偶制家庭和对偶制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婚姻关系要牢固得多,这种关系现在已不能由双方任意解除了。这时通例只有丈夫可以解除婚姻关系,赶走他的妻子。对婚姻不忠的权利,这时至少仍然有习俗保证丈夫享有

孩子属于父亲,则意味着父亲的私有财产可以由自己亲生的孩子继承,属于父亲的氏族。简而言之,专偶制家庭的诞生源于财产私有制度。中文的“家”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家”的上面“宀”代表房屋,下面“豕”代表猪,“家”在最开始的意思就是“被圈养起来的猪”,即私有财产。这和什么“血浓于水”、“亲情”之类无病呻吟的东西一点关系都没有。

值得一提的是,群婚制并没有随着专偶制的出现彻底消失,因为专偶制有一个天生的漏洞:对女性的限制远大于男性。所以我们看到,从古代开始,卖淫、通奸、出轨等婚姻之外的性关系就作为对这个漏洞的补充而一直存在。

​​……同靠淫游制来使自己的生活更美好的丈夫并存的还有一个被冷落的妻子......随着个体婚制,出现了两种经常性的、以前所不知道的特有的社会人物:妻子的经常的情人和戴绿帽子的丈夫......虽然加以禁止严惩但终不能根除的通奸,己成为与个体婚制和淫游制并行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的制度了。

而这就导致对于孩子血统的确立并不比对偶制时代精确多少,所以,为了解决这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拿破仑法典》第312条规定:

凡在结婚以后怀胎的婴儿,以丈夫为父。

专偶制家庭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 家长制家庭

时间段: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资本主义早期(农业社会)

代表:清朝、古罗马、阿拔斯王朝

家长制家庭的规模要比今天的一夫一妻“两口子”家庭大得多,往往是两代人或更多代人生活在一起。

而其中,最年长的男性往往就是家族中的家长。

这种家族、宗族制度在今天很多地方依然有保留,如巴尔干的一些大家庭,中国闽粤地区的大家族。

在古代,这种家庭则是绝对的主流。

家长制的具体意思就是包括妻子、孩子、人畜、土地和财产在内,都是属于父亲的私有物。

一个父亲所生的数代子孙和他们的妻子,他们住在一起,共同耕种自己的田地,衣食都出自共同的储存,共同占有剩余产品。公社处于一个家长的最高管理之下,家长对外代表公社,有权出让小物品,掌管财务,并对财务和对整个家务的正常经营负责。他是选举产生的,完全不一定是最年长者。妇女和她们的工作受主妇领导,主妇通常是家长的妻子。在为姑娘择婿时,主妇也起着重要的,而且往往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最高权力集中在家庭会议,即全体成年男女社员的会议。家长向这个会议作报告;会议通过各项重大决议,对公社成员进行审判,对比较重要的买卖特别是地产的买卖等作出决定。

其最大的特点是一个家庭内对于土地的共同占有和共同耕作。只不过分配劳动成果时,父亲(家长)和他的几个儿子自然是能分配到最多的;而女人、小孩和家仆自然没有任何分配的议价权。

最后要说一下人们一个常见的误区:认为古代都是一夫多妻制,但实际上大部分古人都是一夫一妻制,只有权贵才能多妻。

一夫多妻制显然是奴隶制度的产物,并且限于个别占据特殊地位的人物。在闪米特人的家长制家庭中,只有家长本人,至多还有他的几个儿子,过着多妻制的生活,其余的人都以一人一妻为满足。多妻制是富人和显贵人物的特权,多妻主要是用购买女奴隶的方法取得的;人民大众都是过着专偶制的生活。

到了今天,富人们依然享有这种特权,只是没有那么张扬了而已。

另外,包办婚姻也是家长制家庭的特点,这一点在东西方都适用。

也就是说,封建时代婚姻和自由恋爱与个人性爱没什么联系,纯粹是两个家族权衡利弊的结果,这一点属于是对偶制的残余。

它决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它同个人性爱绝对没有关系,因为婚姻和以前一样仍然是权衡利害的婚姻。专偶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即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产生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式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奴隶制社会的家庭和封建社会的家庭,最大的不同在于:

奴隶制下的奴隶不算人,所以他们没有组建家庭的权利;他们的结合纯粹是出于奴隶主的利益,目的是生出更多的奴隶,根本不能算是一种家庭。

而封建时代农民相较奴隶有了组建家庭的自由,许多男性农民也可以成为家长;

另外就是封建时代的家庭规模进一步变小,比如有的朝代兄弟要分家、亲代和子代要分家,这为个体家庭打下了一定基础。

  • 个体家庭

时间段:资本主义早期至今(工业社会)

代表:近代美国、英国

在今天最常见的小家庭一直要到资本主义时代才出现。

工业革命之所以被称之为“革命”,不仅是说它在科技上的革命性创新,也同样是说它对于社会制度的革命性冲击。

机器的出现首先大大缩小了男人和女人(甚至孩童)劳动效率的差异:在农业社会,耕田这种耗费巨大体力的活儿,基本只能由男性承担;而在工业社会,操作几个机器可比耕田轻松多了,女性在这方面并不比男性劣势多少。

由此开始,女权主义开始萌生,两性的社会地位差距开始缩小。

工业社会相较于农业社会另一个巨大的进步就是将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

在农业社会,一个家族几代人都被禁锢在同一片土地上,世世代代在那一片土地上耕作,因为土地是不能跑的;

而在工业社会,机器和工厂则几乎可以设在任何地方,而且工厂需要很多人在一起工作来达到最高效率,而这引发了城市化。具体过程可看《城市化》。

在工业社会,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在同一个城市里生活,熟人社会被陌生人社会取代。

正如我在《民族国家》中讲到,这使得大的家庭解体了,并被自由恋爱组成的小家庭替代。

现代人推崇你情我愿的自由恋爱有两个原因:

一,男女社会地位日趋平等,女性在掌握经济能力的过程中逐渐摆脱被父权制的奴化;

二,人被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家长制瓦解,包办婚姻不再具有其物质基础。

但是,即便是在因自由恋爱组合的小家庭中,依然存留着专偶制的因素。

首先,父亲财产的继承权依然需要婚姻来明确。

父亲的财产只能由法律上妻子的孩子继承,而私生子不会有继承权。

要知道,爱情和婚姻是不同的,爱情是一个灵魂和另一个灵魂的相遇,婚姻是一堆财产和另一堆财产的相加。

在婚姻层面上,双方的家庭就不得不介入,父母往往关心的不是爱情,而是结婚后夫妻财产怎么分配,因为这涉及到他们自身的财产利益。

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

这就使得在资本主义早期,以及直到今天的较保守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依然存在包办婚姻的影子,父母往往插手干预儿女的婚事。

而这样被父母强行结合的婚姻自然是徒有其表:

其结果自然是专偶制所固有的矛盾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丈夫方面是大肆实行淫游婚,妻子方面是大肆通奸。天主教会禁止离婚,恐怕也只是因为它确信对付通奸就像对付死亡一样,是没有任何药物可治的

在资本主义中后期的许多较发达国家中,父母才允许子女去自由选择恋爱对象;但往往只能是同阶级或者更高阶级的人。

这依然是因为婚姻制度有着两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1. 谁来做家务

  2. 谁来养孩子

而这两点(尤其是第二点)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到夫妻的阶级、受教育水平等等需要权衡利害的经济因素,因此现代婚姻可以说几乎没有完全不考虑钱的问题的。

这种权衡利害的婚姻,在两种场合都往往变为最粗鄙的卖淫——有时是双方的,而以妻子为最通常。妻子和普通的娼妓不同之处,只在于她不是像雇佣女工做计件工作那样出租自己的身体,而是把身体一次永远出卖为奴隶。

而只有在无产阶级当中,专偶制才会受到一些动摇,而原因很简单:无产阶级,正如他们的名称,没有什么财产能让孩子继承。

专偶制和男子的统治原是为了保存和继承财产而建立的;因此,在这里也就没有建立男子统治的任何推动力了。况且,在这里也没有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维护男子统治的资产阶级法律,只是为了有产者和为了他们同无产者的相互关系而存在的。它是要钱的,而因为工人贫穷的缘故,它对于工人同他的妻子的关系就没有效力了。

更因为妇女在工业革命后参与了生产,这使得妇女也有了更高的地位,从而让她们重新拿回了离婚的权利;所以说无产者的家庭已经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专偶制了。

现代各文明国家的法律体系越来越承认,第一,为了使婚姻有效,它必须是一种双方自愿缔结的契约;第二,在结婚同居期间,双方在相互关系上必须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如果这两种要求都能彻底实现,那么妇女就有了她们所能希望的一切了。

因此,讽刺的是,那种自由恋爱的婚姻在被统治阶级中反而比在统治阶级中更为常见,因为统治阶级依然要照顾他们的财产以及继承权。

可以说,婚姻和现代家庭的本质是一笔经济账,而夫妻双方的爱情则是最次的考虑要素。

买卖婚姻的形式正在消失,但它的实质却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实现,以致不仅对妇女,而且对男子都规定了价格,而且不是根据他们的个人品质,而是根据他们的财产来规定价格。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至多只是在浪漫故事中,或者在不受重视的被压迫阶级中,才有这样的事情

专偶制家庭制度延续了几千年,直到一战后都依然岿然不动。

但是在60-80年代后,尤其是进入了21世纪,专偶制的观念却开始动摇了。

而这,则是因为资本主义本身和父权制这位农业社会的遗老有着严重冲突;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随着生产出来的商品达到了一个绝对过剩的程度,

个人主义、女权主义和性解放运动对专偶制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击。

而作为私有制的直接产物,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对私有制的瓦解,专偶制也必然随之消失。

将取而代之的,是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恋爱关系。

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附加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到那时,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

5、总结

感觉这篇挺乱的,主要也是因为做这方面研究的不是很多,可参考的资料基本上只有恩格斯的《家私国》,然而恩格斯的写作风格太混乱了,而且很多地方不讲清楚,而是写个马恩自己风格的讽刺笑话,然而两百年后的我根本get不到他的梗。

所以我在最后这里做了个图来表示清楚。

参考资料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恩格斯

《巴西旅行记》阿加西斯

CC0 公众领域贡献宣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番茄米线哲学、政治、经济、历史...... Medium英文号:Tomato Ricenoodles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