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的讛語呢喃
#走過2019
愛滋,恐懼結構,重複與救贖
某日與愛滋權促會前任理事長L君見面閒聊,聊到了目前愛滋權運的發展瓶頸。
「我覺得台灣的愛滋平權運動已經走到了一個盡頭。」
「為甚麼這麼說?」
「其實在現在的台灣愛滋病已經可以控制,你知道最近在說的那個u=u嗎?」
「你說那個測不到病毒就等於不具傳染力?我知道,最近有看到相關團體的宣傳。這有什麼問題嗎?」
「它本身沒問題,這是愛滋平權運動一直在做的事情,它要從這類的論述出發說服社會大眾,愛滋病得到控制,愛滋病和愛滋感染者其實不可怕,但在我看來越是去強調愛滋病不可怕,恰恰強化了它可怕的形象。我認為愛滋平權運動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社會大眾對愛滋病的負面觀感。這個運動本身並沒有讓愛滋病變得不可怕。」
「恐懼的結構還是在那裡,它沒有改變。這就好比你在暗處看見了鬼,你感到害怕,但後來發現那其實是人,所以就感到安心了,但你還是怕鬼。愛滋病的問題就是這樣,當你說愛滋病不可怕了,是在一個已經將它馴服,控制,在一個安全距離內使得它無害,愛滋病已經位移了,從鬼變成了人。」
「恐懼的結構還是在那裡,過去恐懼的對像是麻風病患,然後是瘋子,21世紀就是愛滋病,然後下一個在這個位置上的又會是什麼呢?這個結構只是一再重複罷了,然後除魅的儀式又再度上演,要嘛將恐懼的對象隔離,要嘛將它馴服,納入到可控的範圍內,但是如果不願正視恐懼本身,不想去跟鬼打交道,那麼又如何撼動這個結構。真正要改變的是那些怕鬼的人,那些觀看著和懼怕著愛滋病的圍觀者,是這群人製造和再現這個恐懼結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控制愛滋病,而是如何讓人們找到與這個恐懼本源相處的模式。」
母親,死亡與輪迴
我母親是虔誠的佛教徒,她深信因果輪迴,而且也強烈影響著我。如今她身體每況愈下,感覺到死亡步步進逼,她開始害怕起來。她苦惱著能否脫離輪迴,然後也為我的未來戰戰兢兢。
她害怕死亡,一來害怕死後的因果業報,其次就是怕死,單純肉體上的那種怕死,還有直到死亡為止的漫長煎熬。我知道她想無痛的經歷死亡,也希望死後往生極樂淨土,前者要自然發生實在是困難,要安樂死又與她的宗教觀有所抵觸。簡單來說她自己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死亡,在任何層面上來說。
也因為我媽對於死亡的茫然,讓我意識到這個社會從來沒有公正的看待生與死。我們談論“如何生”,但卻從不談論“如何死”,死亡被我們從生命的狀態中剝離,排除在我們的人生規劃之外,以至於對它既陌生又恐懼。死亡是一件不好的事,社會這樣告訴我們。我們排除它,然後對它產生恐懼,直到它撲向我們。
宗教談論死亡,但是死亡是在次要的位置上,為了生的意義作陪襯。宗教利用死亡和死後世界的想像來規範人們在現世的行為,說穿了沒有一個宗教會叫你去死,它們只會告訴你應該如何活。其實我們應該多談談怎麼去死,甚至談談自行了結的合理性,畢竟死亡是唯一給於我們的真理,從出生起就包含在我們的生命當中。
承上所說,佛教的輪迴觀對我影響頗深,我想不相信輪迴,但它已經在我腦海根深蒂固。正如有些人能夠打從心底不相信鬼的存在,而有些人則是因為怕鬼所以不願相信,我屬於後者。輪迴對我來說是一種“階級再生產”,它與階級複製有相似的構造。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善會引來更多的善,同理惡亦是如此,最後好人得救,壞人下地獄。善人與惡人的不平等結構也就被延續下去,你當然可以說只要壞人不做壞事,多做好事也一樣能夠得到好的結果,輪迴到好的地方,但是這種邏輯就跟現今社會要求底層的窮人努力向上擺脫貧困一樣,忽略了在一個階級社會裡不平等的結構如何限制了人努力的可能性,惡人結善緣在“善惡不平等”的輪迴結構裡也是極其困難的。再者死後世界即便有輪迴,但輪迴的標準真的能用人世的善惡標準來論斷嗎?這真的很難說。不是怕下地獄,而是怕無限重複的輪迴。這種時候我都覺得自己是推著巨石的薛西弗斯。
地球最後的夜晚
2018年12月31日晚上,跟她看了這部電影的跨年場。她沒有很喜歡,不知道這部片在演什麼,現場也一堆人怨聲載道。的確畢贛的這部片評價不如他的前作路邊野餐,但是現場觀眾抱怨的估計不是這點,而是抱著看前任3的心情走進電影院結果卻看了一部不知所雲的電影。但年還是跨了,我跟她還是過了一個不錯的夜晚,然後在2019的第一天自然醒。
去了北京兩次,想看北京下的雪,但始終無緣。和她在台灣遇見,然後相戀。記得第一次去北京她為我做的一切,房間裡掛滿漂亮的裝飾,特意為我準備的情侶洗漱用品和室內拖,很是浪漫。
我喜歡牽著她的手走在北京的街道,室外很冷,耐不住的時候她都會抓著我的手往兜裡揣。
常言道大連的女子好,確實大連的女子是真的好。她體貼,善良,做事有條不紊,精明能幹。重點是她都能包容我的壞毛病,譬如生活白癡,走路毫無方向感,做事溫吞磨唧,即便到了冬天也堅持每天洗澡等等。
仔細想來跟我一起沒少讓她哭的,前前後後也哭了三四次吧,問題都在我,我就是個很難相處的雞掰人,每每想到她心裡都會覺得愧疚,想當初應該上心一點,待她好一些。
「比起我,你更愛你自己吧」她一針見血的說。是啊,我在一段關係裡渴求的是自己,我想在親密關係裡愛自己。「挺好的」她說。「跟你相處起來沒有壓力,跟你談話很舒服,如果可以一直這樣和你過日子也挺好。」
2019年12月北京下了第一場雪。一切安好。
2019好書推薦:寄食者
寄食者這本書,真的是一本奇書,以寓言寫理論,而且不同於一般理論著作,它的寫作方式比較不規範,閱讀起來也蠻吃力的,但是確實是很有趣的一本書。
有別於傳統的社會學分析,它讓我們把目光從意向性轉移到非意向性,從秩序,結構轉移到非秩序,非結構。它將過去賦予秩序的實在性抹除,轉而從秩序的中斷和幹擾去分析秩序如何可能,從行動的中斷看行動如何可能。此即寄食,寄食就是幹擾,中斷和噪音。
寄食“先至後到”作為生成行動和秩序的條件,它先於後者,但是作為行動和秩序的幹擾因素它又是在行動和秩序之後發生的。它徹底的拆解了“實在”和“本體”,它們是寄食現象的產物,而寄食本身什麼都不是。這本書的作者,米歇爾塞荷影響拉圖頗深,尤其是他對於社會與自然的二元對立的消解,他認為兩者的分野並不存在,它們都只是同一種寄食現象產生的結果。
寄食者這本書是在魯老師的讀書會裡讀到的,每次閱讀都有不一樣的理解,著實有趣,它可以說是我2019年讀到的最有趣的一本書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