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就是爆炸
《#奧本海默》(#Oppenheimer)日前上映,電影以無CG特效,全實景拍攝為賣點進行宣傳,鑑於導演Christopher Nolan在前作《#天能》中有著為了劇情需要而真的買下一架飛機撞進貨倉的前科,許多人都戲稱《奧本海默》會成為毀滅世界的開端(也可能不是玩笑)。
漫畫《#火影忍者》中,迪達拉有句名言:「#藝術就是爆炸」,原意是描述創作者靈感湧現的狀態,但也令人好奇,藝術如何與爆炸扯上關係?電影中的爆炸又是一種怎樣的藝術語言?
漫畫《#再見繪梨》以錄像和回憶構築虛實交疊的多重敘事,當中出現兩次主角優太背對爆炸的場景:第一次優太在自己製作的電影中把母親住的醫院炸毀,被觀眾(同學和老師)指責其倫理觀有問題;第二次是結尾優太將秘密基地和繪梨一起炸毀,作為觀眾的讀者卻大多表示爽快。
「真男人從不回頭看爆炸」作為現代電影標誌性的型棍場面,其實源自《#聖經》創世紀第十九章。上帝降下天火焚毀索多瑪城,天使叮囑羅德(Lot)帶著家人逃離索多瑪,途中不可回頭,羅德的妻子卻忍不住回望索多瑪,因此受到懲罰,變成了一根鹽柱。妻子回頭看爆炸,即是質疑了上帝話語的確定性。換言之,電影中主角背對爆炸離去,其實是為了彰顯敘事的確定性(narrative certainty),表達一種毫無疑問的完全勝利,因而令觀眾感到「帥氣」。
經歷二戰和廣島原爆,進入原子時代的人們開始對爆炸感到畏懼。大怪獸哥斯拉的創作者之一本多豬四郎曾言:「試著不要將怪獸電影當成一種荒誕,而是從原子彈所帶來的恐懼中,以仇恨與驚奇的角度來創作電影。」原子時代的電影為我們提供了觀賞爆炸的另一視角:受難者觀點。
動畫電影《#赤腳阿元》(1983)改編自原爆倖存者中澤啟治據親身經歷創作的同名漫畫,其中以家居日常來呈現原爆一刻,爆炸瞬間,正在進門的孩童、晾曬衣服的婦女全都陷入靜止,彩色畫面也被染成黑白,同時以鳥瞰圖來表現爆炸,以冷峻的視角披露原爆的殘酷。
當反派的靈壓徹底地消失在爆炸的火光中,我們先為此感到興奮,繼而開始思考,這是否有些過火?下一個會不會輪到我們?爆炸一方面建構起確定性的敘事秩序,同時也為觀眾帶來倫理上的困惑與不確定(uncertainty),拉扯構成基本張力。就像讀者一邊為優太爆破媽媽感到疑惑,同時又不得不讚嘆:爆炸真是太棒了。
藝術展開了爆炸作為符號的敘述多重性(multiplicity):你可以藉由炸毀大樓來表達對資本主義的社會批判;可以透過轟炸與被轟炸,將對戰爭與民族主義的讚美轉化成反諷;或是用炸彈襲擊打開精神世界的門扉,窺視角色游移不定的立場,探討創傷記憶、現代精神病等議題。
毫無疑問,《奧本海默》是一部關於爆炸的電影,不僅因為以爆炸作為奇觀的營銷策略,也因為歷史上的奧本海默在成為死亡、世界的毀滅者之時,揭露了爆炸「三位一體」的超越性與神性,啟動了爆炸作為藝術的連鎖反應。
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我們的製作,請編輯室喝杯啤酒吧!🍻
➜ buymeacoffee.com/samplemaghk
 ̄ ̄ ̄ ̄ ̄ ̄ ̄ ̄ ̄ ̄ ̄ ̄ ̄ ̄ ̄ ̄ ̄ ̄ ̄ ̄
@broadwaycinematheque
#Sample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literature #graphicdesign #hongkong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