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MaryVentura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書評•評書|與德國《時代週報》比拼改變人生的十本書

MaryVentura
·
·
在十月十日比拼——我最愛的十本書 vs 德國《時代週報》改變人生的十本書

2021年7月1日的德國《時代週報》刊出了「改變人生的十本書」專題,這對於愛書人簡直是折磨,一方面想知道《時代週報》專題中的這十本書是什麼,一方面又覺得怎麼可能只列出十本書呢,然後,腦海中閃過一本本讀罷無法擱下的書籍和作者⋯⋯

時代週報

這倒是讓我覺得寫「我最愛的十本書」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試試看,能不能找出那十本書,是我最愛的,那麼,對我的影響也就最深刻,既而有改變我人生的力量。很多書籍在🏷️書評•評書裡寫過了,也還會拿來總結,有的書卻是愛到一直沒有辦法下筆的書,那是真愛,也會涵蓋在這裡。先從最重要的兩本開始寫起——

Mary Ventura and the 9th Kingdom

《Mary Ventura and the 9th Kingdom》位列第一位

作者是為人所熟知的美國作家、詩人西爾維亞•普拉斯。普拉斯的詩歌、生平都非同尋常,尤其是她長期在抑鬱症中掙扎,最終在30歲的時候以煤氣中毒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普拉斯的作品、日記、書信、傳記在她生前身後都大量出版,對普拉斯的研究也非常普及。然而,她在1952年還是學生的時候的一篇被退稿的短篇小說投稿卻在近兩年才出版,這就是《Mary Ventura and the 9th Kingdom》。沒錯,我愛這本書的程度不言而喻,甚至決定將自己中文寫作的筆名取為故事裡的女主人公的名字,Mary Ventura。故事是一個坐火車的旅程,沒有什麼複雜的情節,不過是父母送Mary Ventura上車,叮囑她在「第九王國」下車,然而,在旅程中Mary Ventura最終在第七王國下了車。聽起來很無聊、魔幻的小短篇卻讓我在字裡行間如同照鏡子一樣看到了自己。我就是Mary Ventura。

李箱詩作及散文選

《李箱詩作及散文選》位列第二

作者是韓國作家李箱。李箱是他的筆名,而這本書是英文的,由Jack Jung等從韓文翻譯成英文,並由獲獎作家Don Mee Choi彙編。在韓國之外,李箱這個名字可能並不為人所熟知,然而,讀他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寫的詩歌、散文,讓我突然覺得不再孤獨。李箱從小接受漢語私塾教育,選擇大部分作品以韓文書寫,但也有日文詩歌出版。李箱的詩歌中頻繁出現漢字、漢字文字遊戲,不僅展示了他身後的漢學功底,也將詩歌與漢字的視覺性完美結合起來,尤其是懂漢字的讀者讀起來會有種莫名的連結感。而且,李箱的詩歌也展現了東亞國家在儒家「孝道」文化影響下人的被綁架與掙扎,他筆下的愛、過去、未來都能令我感同身受。

時代週報

《時代週報》選擇的前兩本書一本出自馬爾克斯,一本則是所有人差不多都在童年讀過的《小熊維尼》。馬爾克斯並不是我的最愛,但卻非常同意,《小熊維尼》和書中他的朋友們在兒時很多孩子的心目中都留下了永遠難以磨滅的痕跡。

Lolita

《Lolita》位列第三。

《羅莉塔》的作者是納博科夫。納博科夫是俄羅斯裔美國作家,有著從俄羅斯到歐洲再到美國的流亡經歷,受過良好的教育,能說好幾種語言。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是羅莉塔的年齡,那時候對於翻譯過來的語言和故事情節印象很深,覺得這是一個講執念的故事。那時候認識的愛似乎可以突破任何界線的,後來長大了,也開始懷疑究竟那是不是愛。愛似乎是一個人終其一生都在探索、尋找的東西,有時候捉摸不透,有時候觸手可及。無論任何一種形式的愛,重要的一點是,愛是我們能感覺到的,是切切實實的感受,沒有人可以剝奪;同時,如果有辱罵、凌虐的情況發生,而施虐方把這叫成愛,那只是通過社會化的語言的扭曲,因為,作為受虐方的孩子或成人也好,是感覺不到愛的,只能通過語言、通過大腦將無法感受的「愛」在腦中合法化。

另外,Lolita這個版本的封面我愛極了。納博科夫對蝴蝶🦋的執迷和收藏已經眾所週知,而純黑的封面與蝴蝶在角落中的呼應簡直完美。

This Way to the Sugar

《This Way to the Sugar》位列第四。

《This Way to the Sugar》是一位年輕的越南裔美國詩人Hieu Minh Nguyen的初期詩作。這本詩集並不是非常的有名,不過,作者在詩集中給每一首詩歌以一種特別的形式排列,詩作書寫了作為越南裔美國人在美國長大的經歷,同時,因為作者自己是性少數群體,所以,詩歌中也觸及了作者的痛、曾經被性侵犯過的痛苦經歷等等。加之亞洲族裔大多會有的共同屬性——父母方面對孩子的痛苦的無視、最小化,以及讓孩子不要將痛苦說出來等的文化,使得詩集中出現了亞洲族裔詩歌中常常出現的一種情緒——糾結於來自社會、父母、孝道文化的綁架於自我情緒和感受上無法控制的悲傷和無法避免的自我療癒。這也是這本詩集深深吸引我的原因。

A Gaza Diary

《與無人機一起進餐:加沙日記》位列第五。

《與無人機一起進餐:加沙日記》的作者是居住在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Atef Abu Saif。這本書是以日記體寫成,詳細記錄了從2014年7月6日開始持續了五十多天的、哈馬斯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這本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五十多天的戰爭也改變了我的人生,因為我與作者同時處在戰爭的兩邊。處於以色列一邊並非就一帆風順,那些難以忘懷的空襲警報聲、被訓練出來的在45秒內跑入防空洞的速度和人生中一系列交錯的經歷都使得那五十天過得模模糊糊,有些片段又記憶猶新。而七年後,我選擇從7月6日開始,每天讀一篇Saif的日記,才有機會看到那五十天戰爭的另一邊是怎樣的人間地獄。我也有幸認識經歷了那場戰爭的曾經的朋友,證實了加沙的情況。如果自己沒有經歷過那些戰爭的日子,再讀這本書,不知道會不會理解Saif的痛苦,事實是自己經歷過了,而這本日記讓我從另一個角度悲憫又堅韌地重新經歷了一次那五十多個日夜。

Untamed

《Untamed》位列第六。

《Untamed》這本書是我唯一一本寫了三篇書評的書。作者Glennon Doyle是一位美國社會活動家,同時也經常進行激勵性的演說,幫助女性。然而,做奧普拉一樣的女性來幫助他人卻並不能使她自己免於抑鬱症、焦慮症等的困擾,同時,擁有所謂他人羨慕的婚姻生活(成功的丈夫、三個孩子)的Glennon發現,自己無法在丈夫一次次的出軌中沈默,並也發現自己的性取向是女性,因為她愛上了另一位美國著名的足球教練。她沒有選擇維持外人看來未破裂的婚姻、人生、宗教門面,而是選擇了做自己,同時向孩子們展示一個母親是怎樣以最大的勇氣、最堅強的心態來面對人生中撲面而來的種種挑戰的。她沒有以孩子為藉口不離婚,也沒有以孩子為藉口不去追求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愛,相反,她向孩子們做出了榜樣,而所有的一切掙扎都寫在了《Untamed》這本書中。在書中,我看到了一個「無法被馴服」的堅強的女性,我也看到了自己。這本書對於任何一個女人,在掙扎或幸福的女人都非常有意義,因為作為女性,我們確實也是千百年來被禁錮的個體Untame自己

時代週報

《時代週報》的第三至第六位分別是Emmanuel Carrère的《Das Reich Gottes》、托馬斯•曼的《魔山》、麥爾維爾的《白鯨》及Gabriele Wohmann的《Ausflug mit der Mutter》。慚愧地講,著名的《魔山》和《白鯨》都沒有看過,但是因為研究蘇珊•桑塔格的原因,對她與托馬斯•曼的短暫交集稍有接觸,覺得真的應該去讀《魔山》,不過看到這幾本書,無奈還是要感慨德國《時代週報》給人以老學究列書單的感覺⋯⋯

A Void

《A Void》位列第七。

沒錯,《A Void》就是啟發我創辦《字縛》雜誌的那本書。將近300頁的書,由法語寫成,沒有一個單詞中含有最常用的元音字母「e」。作者是法國作家George Perec,他是猶太裔法國人,非常特別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很多,大多有關文字限制方面的創作。同時,他與同時代的一些作家組成了一個針對限制性寫作的作家小組,叫做Oulipo,非常著名。《字縛》雜誌就是受其啟發——在既定的、被約束的語言中尋求自由和約束;在彷彿「無法翻譯」的寫作實踐中做到翻譯;用被約束的語言來發聲,讓語言的「被約束」成為「自我約束」並在「自我約束」中用「無語言」的方式表達那被「噤聲」的部分。要置換很多帶有元音「e」的詞彙需要極大的詞彙量,而我看的翻譯成英文的版本更是增加了翻譯的無比難度。

而這給了@字縛雜誌 靈感!因此,《字縛》雜誌的首期徵文就通過在投稿的文字中避免用「口」字或者帶有「口」部首的字來講一個故事。雖然看起來很難,但是這個文學項目將會有深遠的意義!

Where One Cannot Speak

《Where One Cannot Speak》位列第八。

其實,《Where One Cannot Speak》是波蘭博物館出版的Herta Müller作品的一個集子,這本書有波蘭語、德語(原文)、英語三種語言的詩歌對照。Herta Müller是出生在羅馬尼亞的德國籍作家、詩人,她的作品主要描述在羅馬尼亞的生活和作為德國人在共產主義羅馬尼亞的種種感受,並於200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疫情還沒有席捲全球的時候,我帶著這本沈甸甸的書去參加了Herta Müller在我的城市的宣講會。來的人排著長隊,大部分是銀髮族,入座後有點忐忑,開始有spotting的sign卻傻到沒有去休息,還聽了Herta Müller講她在羅馬尼亞共產主義時期的經歷和感受,很有意思。之所以難忘,是因為這個集子中的詩歌都是一個詞一個詞拼貼出來的,也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這個詞曾經所在媒體中的意義,而在拼貼的詩中重新存在。這些詩歌很美,也很有一種行為藝術的感覺,同樣,給予了《字縛》雜誌創辦的啟發。

時代週報

德國《時代週報》列為七、八位的是Adalbert Stifter的《Rock Crystal》和François Jullien的《Ein Zweites Leben》。值得一提的是François Jullien(弗朗索瓦•於連),他除了是哲學家、作家,還是一位漢學家,很多著作都有中文版。

魯迅全集

位列第九的是《魯迅全集》。

魯迅,中國最著名的作家、翻譯、批評家(生於大清,大清亡了後,死於中華民國時期),著作、譯作很多,雜文、詩作也有,都收在《魯迅全集》裡,這許多集子是需要一次又一次重讀的著作集合。很多人說魯迅已經被讀爛了、說爛了、研究爛了,我曾經也是這樣認為的。我曾經對魯迅的看法很多來自被灌輸的想法,從來不是自己的,也很遺憾,因為年輕時以為被灌輸的想法就是自己的想法,所以沒有去聽過「魯迅研究」的課,也真的以為「自己的想法」很與眾不同、很酷,後來,漸漸遠離,漸漸學會獨立思考,再看看陳丹青寫的一些關於魯迅的文字,回頭認真讀魯迅,發現了從來沒有發現過的共鳴與角度,開始喜歡魯迅,同意、讚賞魯迅,自然也在重讀中去掉了過去被灌輸的觀點,有了自己的看法 ,寫了幾篇書評。原來,曾經的自己讀魯迅是那麼淺薄,而現在再看魯迅,真的非常感同身受,原來,魯迅真的這樣犀利,近百年後,他眼中的中國也沒有變化,他的文字依舊犀利。

桑塔格

位列第十的是《Sontag: Her Life and Work》。

本來,第十本書是想把關於桑塔格的所有書籍,包括她的全部作品都列出來的,但是,現在在讀的這本其實是迄今為止發現最好的桑塔格傳記,於是用它來代表。傳記作者是Benjamin Moser,美國作家和翻譯。這本書非常厚實,記錄了桑塔格的一生。文筆和所記錄事實都非常貼切,引據也極為專業且不無聊。因為研究桑塔格的原因,讀了所有桑塔格的作品以及研究桑塔格的作品,對這類作品要求和標準都很高,而這本書確實很棒地展現了桑塔格的一生,同時,對桑塔格而是與母親關係的挖掘和對她今後的影響也把握地非常到位。同時,書中穿插了很多珍貴照片,非常難得。桑塔格的作品與人生對我的人生改變很大⋯⋯很大⋯⋯近兩年多的糾葛竟然也從桑塔格起⋯⋯輪迴了這麼長時間,現在我終於有勇氣拿起這本書,再走過一次她的人生。

第九見上上圖

自然,德國《時代週報》的壓軸第九、十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和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罪與罰》確實也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是難以忽略的必讀,普魯斯特同理。我喜歡看很多分析普魯斯特的文字,畢竟是經典,依然會推薦這兩部作品。

最愛的十本書「拼」完了,我的書單裡並沒有很多《時代週報》舉出的經典,雖然如果讓我再多列十本,可能會出現一些經典,不過,始終覺得十本不夠!更多的書會在我的🏷️書評•評書中出現,也請關注以共同分享更多好書。


感謝您閱讀到這裡,如果您和您的朋友同樣熱愛文字和創作,請將這篇創刊號徵稿啟事分享給感興趣的人,並關注@字縛雜誌 ,我們期待收到你的投稿。本期徵稿以「文字行為藝術」為主題、「限制性寫作」為形式,展現「失去聲音」的故事——

《字縛》杂志启动:概念起源与首期征文说明

汉字Unchained|《字縛》杂志创刊号Manifesto

敬請關注《字縛》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ZifuMag/

敬請追蹤《字縛》Twitter帳號:https://twitter.com/ZiFuMag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