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軌道與旅者
大都會常有其專屬的軌道運輸系統,可便捷地載送通勤旅客,嘉惠機動的自助旅者。
這些軌道運輸系統往返於都會邊陲與城區,車次頻繁,車速較慢,站與站的距離短,有別於城市之間長程高運量的火車(Train)或高速鐵路(HSR, High speed Rail)。
這些城市軌道運輸系統有些有專屬的路權,在地下、地面或半空中自由來去;依其目的,可稱為捷運(MRT, Mass Rapid Transit),依其結構,可稱為地鐵(Metro、Underground、Subway或U-Bahn)。有些則在路面上與其他交通工具混行,一樣得遵守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被稱為輕軌(LRT, Light Rail Transit)或電車(Tram)。
城市旅行,我偏好搭乘軌道運輸系統勝過搭乘巴士,尤其是地鐵。地鐵班次多,運量大,速度快,不塞車,不必按鈴,候車不必日曬雨淋,不會過站不停,萬一坐過站,到對面坐回來即是。
然,如何轉乘或如何爬出地面重見天日是地鐵旅者最大的考驗。以東京新宿站為例,它有五種軌道系統、51個月台、超過200個出入口,為金氏世界紀錄最多人次進出的車站。在此轉乘或進出,鐵定會暈頭轉向,勢必得留下寬裕的時間。
為便於乘客查找路線,有些軌道系統會製成棋盤狀的路線圖,標示路線與路線或站與站的相對關係,而非實際的位置或距離。三十多年前,甫至倫敦,生平第一次搭乘地鐵,以為Underground是地下道、Subway是地鐵,也以為站與站如圖所示,是直線且鄰近的。為省錢走了兩站,花了一個小時,還差點迷路。
這些軌道系統聰明地使用顏色來區分路線,幫助乘客快速辨識路線及確認停靠的站台。顏色不外乎紅、黃、藍三原色或彩虹七色,有些也會使用中性色,如藍灰或橄欖綠,甚至是黑色。
在台北,淡水信義線以紅線稱之,板南線以藍線稱之。桃園捷運,也就是機場捷運,被稱為紫線。在高雄或台中,甫營運的輕軌或捷運則以綠線稱之。用顏色區分路線或稱呼路線,對不諳城市或偶爾搭乘的旅者而言,助益良多。
東京的軌道運輸系統四通八達,除十三條地鐵路線,還有環狀的JR山手線及私鐵。亞洲第一條也是日本最早的地鐵路線是1927年通車的橘色銀座線,有近百年歷史;二戰後通車的紅色丸之內線,也有七十年歷史。
打開東京地鐵路線圖,錯綜複雜五顏六色,令人目不暇給。上班尖峰時間,車廂內摩肩擦踵,幾無立足之地,得仰賴「助推員」或「截斷員」協助將乘客推入車廂或截斷進入,才得以關門,蔚為奇觀。
世界第一條地鐵是1863年通車的英國倫敦大都會線(Metropolitan Line),至今已有160年歷史。倫敦地鐵共有十一條路線,最長且橫貫市中心的是紅色的中央線(Centre line),次長是由北到西藍色的皮卡迪里線(Piccadilly line),將大多數火車總站串聯,且環繞市中心一周的是黃色環線(circle line)。
倫敦地鐵因隧道呈管狀,被暱稱為「Tube」,其站台屋頂多呈拱狀,車廂也是圓滾滾的。1968年首用,上下月台的提示音「Mind the gap」,渾厚的男音令旅者難忘。2013年,Kingston的廣告《記憶月台》記述著「Mind the gap」的故事,更是感人肺腑。
美國紐約的地鐵是少數24小時不打烊的地鐵,有23條路線,近500個車站,總長超過一千公里,也是世界最長的城市軌道運輸系統。其路線分為區間車或快車,並依鑽過的主要幹道標示為紅、綠、藍、黃、橘、紫等色。
姑且不論紐約地鐵最被詬病的髒亂,它就像紐約縮影,不同的路線,不同的區域,上演著不同的文化及不同的人生。無論哪種顏色,離開曼哈頓,就是個全然不同的世界。
瑞典斯德哥爾摩公共運輸系統發達,除地鐵、巴士、電車、輕軌及渡輪,亦常見上班族以單車或滑板車代步。其地鐵因藝術裝置聞名於世,有「世界最長的藝術廊道」之美譽。該地鐵有七條路線,分成綠、紅、藍三組,三組路線在中央站(T-Centralen)交會。
斯德哥爾摩地鐵有100座車站,其中90幾座有由150多位藝術家所創作的雕塑、岩雕、馬賽克、繪畫或浮雕作品,有幾座車站並刻意留下粗糙的鑽鑿痕跡,成為天然的藝術裝置。初秋在斯德哥爾摩,耗上一整天進出地鐵站,就為這令人驚豔的藝術饗宴。
若問我自助旅者如何了解城市,如何融入城市,答案就是從軌道開始。找到自己的定位,辨識方向及對應的顏色,鑽進那綺麗多彩的地下世界,成為云云眾生之一員。
當你關注身旁展技的街頭藝人,留意周遭乘客的步行速度,當你瀏覽站台或車廂的標語或廣告,觀察通勤者的打扮或行為,你會讀到城市最真誠,也是最真實的樣貌。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