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學習的方法
數位時代的主動學習
我愛被動學習,打開YouTube,演算法就安排好個性化的節目表,像學校無止盡的課程表怎也學不完,學校卻不會這樣編排,學習一段時間需要休息,就有上課五十分鐘休息十分鐘的編排,演算法沒此設計,把人當不會累的學習機器人一直學習。古代教育,收了學生卻不教,先讓學生提水做些雜事,等學生等得心急了,再來教這種學習效果最好,因為是學生自己要學,不是老師逼迫的。當今學生有谷歌老師,老師不讓等,學生直接下關鍵字就有答案,答案是群體智慧的判斷還是盲從的結果卻未可知,我常不加判斷就接受答案,是不是該提問,這就是最好的答案嗎?如果不是,我的答案是什麼。收集答案很方便,只要下幾個關鍵字,再對資料做評論就能寫出一篇文章,沒時間把材料放著發酵生化學反應,頂多生產出一瓶沒什麼味道的酒,酒比啤酒難喝,再怎麼編排,也只是個平庸的編輯,哪能有好文章。
好文章需評論與收藏整理
好文章需得比,只寫獨一無二的一篇是自傲,寫多篇能競爭比出最好的,一篇不行能立馬換一篇。文章有幾個讚、愛、拍總是好,得愈多網路上的能見度愈高,好在哪裡?能提出問題主動學習收穫更多。只要讚多的文我都把它們收集起來,相關的確沒放在一起,我成了讚多文收集機器人,不整理的文章可是一點價值也沒有。整理時能用最簡單的一句話說明嗎?只展示一副抽象畫,每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畫家若能在畫旁邊寫一張說明不是更好理解。理解後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對每一幅畫都有自己的見解,最後能集結成書出版一本名畫賞析。遇到問題時,在問題裡面拼命想卻怎也理不出個頭緒來,歇一歇看看週遭,興許再回到問題裡面就能找到答案,似泡壺茶悶一下香味自濃,常想著快速濃殊不知被想法限在其中,越陷越深反而花的時間越長。
收集法
查維基百科能對一個主題得到概略的認識,再參考底下列的參考文獻做深入研究。收集資料時我常貪多,東加西添雖不遺漏,但把不相干的資料增進來,整理得先過濾一次挺花時間的,不如一開始確定調查什麼?為什麼調查?再來收集資料來得輕鬆。收集資料很容易,在瀏覽器上按個分享鍵就能將網頁文章存到pocket,網頁文章如查維基百科只能對一個主題得到概略的認識,零碎知識堆積多談論的僅是表面的點,欲深入需收集同個主題多篇文章,閱讀畫標記區分與自己想法一致、不一致,中意的部分抄寫到筆記,文字太長試著縮短。對原來的筆記再做一次筆記,摘出精華的部分,加字補充或剪貼材料,再次做的比較不用天天看,放一段時間也許會產生新的靈感。雖然麻煩然自己整理過記得牢,聽過看過不經腦忘得快。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請按鼓掌支持我繼續寫,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