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早知道就待在家》
這次的讀書心得,讀的書名是《早知道就待在家》,作者謝哲青。
一直不確定該如何寫讀書心得,但老是說不會寫,並不能當作藉口或理由,總是要再嘗試看看。《我的努力,只為自己的海闊天空》這本書裡曾寫著:戰勝焦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立即去做讓你焦慮的事。於是我再次嘗試心得書寫。
雖然寫了《無差別愛人》的心得,總覺得沒能把感受表達更得清楚明白,想再試試看心得的書寫。也算是一種心得操練吧。
這本《早知道就待在家》,是在網路上有人分享的好書,看了他人的評論後,決定把書買回家,自己看看是否如他人所說。
本以為這是介紹有關旅遊景點的書,沒想到他介紹的不只是旅遊相關的地理及人文,還有他個人對這些地方的感想以及遭遇。從來沒有讀過他寫的書,卻從這本書裡,欣賞他寫書的態度,還有詞句的運用,不可否認,都相當精彩。
他的書寫與一般作者不同,在敘述他自己的經歷的時候,不會平鋪直述的就將結果說出來,而是運用他曾經看過的書,將書裡的情節,甚至是用書裡的某段故事或章節來做前導,再帶入他的經歷和產生的結果,這樣的敘述方式讓我感到很驚艷。
也因著這本書知道了幾位名人的鉅作,讓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不但不會覺得乏味反而還引發更大的興致。
書中有幾篇文章相當喜歡,也頗有感觸。像是第一篇便說著他算命的趣事和過程。有些算命實在毫無根據,有些則採用大數法則,雖有幾分道理,卻也只能當作參考。
這篇的最後作者特別點出一個命理師用塔羅牌為他算命後對他說的話。
一年後你的人生會邁入新階段,在混沌中摸索的日子即將結束,你會以服務的姿態回歸人群。你開始接受生命的黑暗,並把這股黑暗轉化成強大動能,過去的不安將帶給你成功,不用懷疑,你的名字以後會受到重視。
又說
你想做的事情很多,但自信心不足,總是懷疑自己有沒有這個能耐。牌面告訴我,只要你願意,幾乎做什麼都會成功。持續投入你的熱愛,一定會被人看見。那人又說
唯獨要注意,是你的心臟,一旦投入事業,你會樂此不疲,透支你的生命。多睡覺,讓你的靈魂充滿能量。
總之這個命理師所說的話,對作者而言,跟過去其他命理師說的不同,其他的人都是告訴他過去的事,甚至告訴他,他不適合出國,因為出國會發生危險。相較於其他的命理師所說的,作者對最後這位命理師的話比較能認同。
他甚至直接問那位命理師說:你相信你在牌理看到的一切嗎?那位命理師很誠實地回答他:如果照單全收那麼人就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讀到這裡,我也認為這位命理師說的中肯,人無論如何算命,命運還是得靠自己創造。
當算命的20分鐘時間ㄧ到,他起來跟命理師握手再見。命理師還對他說:「殺不死你的,會讓你更脆弱。但是你要向命運學習,與脆弱同行,讓自己更加強大。」
讀書的過程,也讓我也多了一些思考,這世上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卻不願意靠自己去努力。算命真的只能當作是一種參考,我們不會因為算命說你會大富大貴,然後可以不做任何事,就真的大富大貴。我們仍然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在深深的思考中,也感悟到我們自己的命運,很多時候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心態也是決定的一環,有一個積極正向的心態,相信面對生命中許多挑戰時,也能迎刃而解。
再來則是他在國外遺失護照的境遇,因為一直無法順利報警,以至於差點延宕了回國的時間,中間歷經了一段漫長等待和焦急的過程,就在警察即將要來盤查他的證件,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終於拿到來自友人協助下所送來的補發的護照。我試想,若是我在國外遇見這樣的事,我應該會急得大哭一場吧。
再來這一段經歷讓我觸目驚心,就是作者在國外罹患霍亂,這是一場生死交關的疾病。當時他自己遭遇的一些感受和身體上的痛苦,文中一開始並沒有直接將他的痛苦敘述出來,而是用病痛的隱喻來表現。
他引用一位作家所寫的小說裡面的情節作為引述的方式,因為那小說敘述的,也正是面臨生死的場景,還有他心裡當下的感受。
作者說:「我的肉體透過霍亂,化成禁錮靈魂的刑房,日日夜夜,我浸泡在髒污與羞恥之中,並持續地感受不曾消退的恐懼與絕望。」
他用了托爾斯泰寫的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裡面的一段文字敘述那份臨來的心裡壓力。
「從一開始生病的時候,他的生活就產生兩種對立的心情,相互交替:一會兒感到絕望,等待著未知,可怕的死亡;一會兒抱著希望,悉心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在眼前的,一下是不務正業的腎和盲腸,另一下則是無處可逃的死,恐怖的空白陌生。」
這一段最主要是描述因為生病,感覺上像是被遺棄的人似的,好像世間的人情冷暖都無法在那個時候幫助他。而托爾斯泰筆下的冷漠和虛偽讓他感到心驚,也讓他體會那份被鄙視的感受。卻仍然看見人性裡的善良。
作者說到直到那一天,他都還記得,當他生病的這段時間,隔壁病床的老先生那雙黝黑乾癟的雙手,在他全身抽筋痛不欲生時,伸過來,伴著婆羅門的吟唱,輕輕地按住他的頭。他也記得鄰近的小男孩在痙攣停止的空檔,那些五音不全卻也歡樂明亮的奇怪歌曲,還有在病床間忙碌不已的醫師和修女們。
這病經過治療三週後,終於恢復健康。這段日子的痛苦,以及面對可能死亡的恐懼,他也化為以下的文字來形容:
他說旅行與冒險的目的不在於抵達或征服。他用了橫渡太平洋的航海家達波維在完成挑戰後寫下那一句話:「我並未征服太平洋,是它讓我安然渡過。」
這本書一開始,是從他的母親過世後那份心情的自述開始。
他說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以為世界就是我的家,直到後來我才明白家就是我的世界。漂泊多年後最終所想所念的是我離開的家。正如他多年前在某次訪談所說的:「旅行是為了找到回家的路。」
而這本書的最後也用了她媽媽在他回國後,跟他的簡單對話作為結尾。她媽媽問他說:「值得嗎?」
也就是這段出國的日子,這樣的經歷,這樣子的奔波,這些對你而言是值得的嗎?
他的母親因為身體的緣故,所以無法出國旅行。他說:他曾抵達的遠方,是母親可望卻不可及的夢想。
看到這裡,有一股淡淡的憂傷自心裡升起。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或許我自己的思想仍然存在於傳統思想的框架裡,總認為不應離開父母太遠,免得當發生事情, 而無法趕到時,心中會有遺憾,而作者是否也有這樣的感悟呢?
或許他也希望能常常陪在母親身旁,這樣的日常是如此珍貴卻已不復返。
這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書中的經歷也不是一般讀者會遇見的境遇,對不能常出國的人們而言,也算是另一種出國的模擬想像吧。(是嗎?若在國外生病,恐怕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吧,而且還是攸關生死的霍亂呢。)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