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弓長先生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誤解隔閡的產生與擴大

弓長先生
·
·
你有故事,我有酒;你有目標,我有方法

狀況一:

ABC 三人是友人。

A 不明白也未能理解 B 說的話,跑去詢問 C 是什麼原因 B 這樣說的意思是什麼?

C 也不明白,但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釋給 A 聽。 然而 C 的解釋完全跟 B 說的概念不同。

於是 A 帶著 C 的解釋並加上自己的評論,到處說給甲乙丙丁戊己庚聽,並特別加強了這是 B 的說法......

A 怎麼當時或事後不直接問 B?可直接解開疑惑的選項,怎麼會被排除?

甚至還去問了一個根本也搞不清楚狀況的人!

不懂的地方問一下不會怎樣。礙於面子卻只導致更多的誤解隔閡,甚至不經意製造出更多的對立。


狀況二:

不少父母向我抱怨孩子不主動幫忙。

逢年過節時在廚房家中忙的一團亂,想要孩子一起動起來,請直接跟他/她說:「孩子,我需要你的協助,請來幫我好嗎?」

千萬不要看著孩子塞著耳機在客廳滑手機玩遊戲,

然後心裡想著:「是怎樣!看我在忙,是不會過來幫忙嗎?」

這時候不舒服的只是你自己。

或許,孩子也只是因為無聊才躲進手機的世界裡。

你沒說出來,孩子永遠不知道你需要幫忙。

父母反駁:「一家人不是應該要互相幫忙嗎?」

我:「是沒錯,不過抱持著『應該』的想法,往往也是導致關係緊繃的原因。因為有了太多的不當期待。」

進一步來說,因為這些造成不當期待的內心戲,反而阻斷了溝通的機會,把孩子越推越遠而已,讓彼此的誤解與隔閡越來越大。

需要、想要對方協助,怎麼不直接說?自行補腦填空一堆內心戲後埋怨對方?甚至最後歸咎怨歎時代不同了?

這些「內心戲」其實是可以避免發生。


有些父母回應:「有啊!我有這樣說啊」「有啊!我有請他幫忙啊」「我也是這樣跟他說啊」

我:「你怎麼說?」

多數父母一開始都跟我說:「就跟你講的一樣啊!」

再進一步探索,聽到的大概都是:

「你是沒看到我在忙嗎?」

「啊是不會來幫忙是不是?」

「你給我去把那堆東西整理好」

「整天只會玩手機,啊是不會主動做家事嗎?」

儘管要傳遞的是相同意思,但不同的情緒狀態產生不同的文字組合,帶給對方不一樣的感受效果。

不過,雖然開啟對話的第一句話是關鍵,對方回應後我們接續的回應更會影響整個對話的走向與關係緊繃與否....


很多人帶著問題來訪尋求解決。

需要做的是理解自己從小養成的慣性思考和說話方式,因為這些產生誤解隔閡問題的核心不願面對,始終會一再發生。

不過,也是因為慣性所以往往一開始並不會想到要從核心解決,而是想要單純解決問題。

「如果他不要這樣....我幹嘛那麼生氣」

「如果他主動一點,我會那麼生氣嗎?」

「誰叫他沒講清楚,我也不會去問別人啊!」

這些往往就是所謂想解決問題的情況,表面上是想針對問題解決,實際上卻是想解決造成問題的人....

這樣狀態就涉及到需「好好說話」和「責任釐清」。

清楚表達指的是「好好說話」。

責任釐清指的是「自我覺察」和「內在安頓」。


有些聽到責任釐清,就會擔心是不是會被認為是自私。實際上,責任釐清的核心是任何事需要為自己負責任。把責任推給別人,才是自私。

只需要清楚表達與責任釐清就可以避免這些誤解隔閡的情況。不少朋友努力的「好好說話」覺得很難,因為在「好好說話」之前的「自我覺察」和「內在安頓」是更需要學習的部分。

重新學習調整思考慣性與說話習慣,有些朋友反應:「都這個歲數了,學不來啦!」

我是覺得可惜但也困惑。

可惜的是:學習不是因為年紀增長而停止,而只是因為沒有動機。

困惑的是:也許徹底解開這些誤解隔閡並非是目標,但怎麼又困擾在意著呢?

不過,仍然還是有好多年長者持續學習,因為他們真心在乎彼此之間的關心。

畢竟如果沒有「自我覺察」和「內在安頓」,再怎樣的好好說話也只是空泛的話術而已。

因為希望協助來訪者不只是解決當下的問題,更是要著眼於未來的相處。

雖然,這條透過理解並回歸自己調整核心的路,很不好走;但,成果會很顯著。

#你有明確目標 #我提供方法 #陪你找方法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