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erszine 創刊號」讀後感-「漂泊无根的生活里,写作是我的归属之地」
作者這篇文章中提到:
「和自己靜下來寫作的時候,我能夠感受到內心的平和。寫作容得下我的脆弱,允許我放下戒備心去和這個世界接觸。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是最不完美的學科,充滿著各方的主觀代入和解讀。不過,我對此的心態可以借用伍迪·艾倫在電影《安妮·霍爾》的結尾面對鏡頭講的那個段子來概括:“有個傢伙去看精神病醫生,他說:‘大夫,我兄弟瘋了,他以為他自己是一隻雞。’醫生說:‘那你怎麼不把他帶來?’那傢伙說:‘我是想帶他來的,可是我需要雞蛋呀。」
「和人交流的需求就是如此荒謬但又必不可少的。我們想要被理解,被看到;為此,我們也願意冒著被誤會的風險而行。將內心的世界赤裸地寫在紙上,仿佛是一種救贖,用真理來換取和同類的連接。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有機會暫時中斷常態的孤單,這是文字近乎神聖的價值。寫作,就是我的歸屬之地。」
這篇文章中,這段內容讓我有所感想,想要想想寫寫一些心得:
其實這段內容就讓我想到我起初開始寫作的經驗
回想起2023年暑假,漸漸覺得有一種虛無感,就感覺人既然都會死掉,到最後什麼東西都不會留下,那這樣人生有什麼意義呢?
大學開始後,也開始會覺得跟父母一起時,感覺很多事情都缺乏意義,就算跟一起久了,好像也沒有太多用處,其實多少是因為一些原因,像是在他們前面有些話不會說出口,不然可能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就是感覺影響圈好像太小了吧,我這一生真的就這樣了嗎?
有時候跟朋友、同學、興趣好友,甚至是陌生人,似乎都還感覺更有意義,一方面可以說些不一樣話,表達一下內心想法,然後影響圈也更大,投入共大的共同體,這就很像文中提到放下戒心和世界接觸
而關於人生意義,我在一些資源裡得到些解答:
不是人生沒有意義,而是沒有預設意義,即使人生沒有意義,你可以自己賦予,我認為人生是個體驗過程,包含現在和未來,就讓每個時刻體驗提高吧
因此我思考有過哪些事情,是會讓我覺得體驗感好,會覺得是有意義的,而這件事情可以在課業之外,給我一種平衡感和想持續投入
有個是興趣圈,以前跟幾個有參加line社群,跟些相同興趣好友,會一起共同聊天或玩遊戲,創造一段段美好時光,只要是相同興趣的好友一起,就經常感覺有意義
一種是紀錄,例如寫寫日記、寫閱讀筆記,這些之後可以再次回顧,因此具有長期性和累積性,也會有一種為了未來準備的感覺
以前FB上發文也是,會發文給朋友看看,可以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有一種被大家理解的感覺,光是那種有機會被大家閱讀的感覺就很棒,分享也帶來愉悅
還有提供資訊,記得以前加入些line群組裡面,有分享過自己一些高中課業的經驗,或者是以前在網路遊戲社群上,會分享一些遊玩心得或攻略等等,以前也有將高中入學甄試經驗做個分享,這些都能感受到種分享的喜悅
然後產出創作,以前國小曾經畫過漫畫,會有種投入和打造作品感覺,而前幾個暑假有曾經將一些影片發到Youtube,覺得那種產出作品後,能被大家看見的感覺很棒,獨自一人時能投入,然後作品再和外界連結,也同樣是分享的愉悅,也能感受自己的一種獨特性
然後閱讀作品,或是經歷事件,即使同一作品或事件,每個人感受一定都不同呀,這就是一種獨特性
累積性+獨特性+表達性+貢獻性+連結性,這些元素加起來,就真的是創作了吧,其中文字創作正是其中一種方式
後來也有讀到些關於意義的一段話:「意義來自歸屬感、致力於超越自我之外的事物,以及從內在發展出最好的自己」
創作過程中可持續培養能力,也能夠獨自一人投入,以作品與外界連結,同時能表達自我,又能表現出自己的獨特性,然後藉由作品累積後,讀者也就越來越多的,也會經常是有共同興趣的,與大家互動也能感受到歸屬感,這些作品之後有可以回顧,就告訴自己持續投入吧
我自己也創作幾個月後,真的感覺就如同文中所說的,有一種救贖的感覺,這是一個能夠有兼具上述各種元素的事情,想到自己每天還能繼續創作,有個園地可以持續發揮自己的價值,讓自己起身創作,感受自己既能投入,又能與更大的共同體連結,讓生命綻放出更多光彩吧
感謝作者這篇文章,從中體會到種種,也帶出各種想法,也謝謝各種寫作平台,謝謝上面市民們,謝謝每次活動的機會,謝謝各種創作,讓我們能夠彼此閱讀、創作、互動、交流、參與,感受那種貢獻和連結、那種共同創造、那種交會的光彩,這些都是生命中的一種美好呀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