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抑郁日记02

Margot
·
·
IPFS

昨天写完以后向朋友请求情绪支援,挺幽默的,朋友的手机丢了,所以并无回应。在没有回应的时间里面,突然想起一个叫江绪林的人。他是一名高校老师,我对他不算了解,但是他自杀的那段时间,有去了解一下。这一晚,花了更多时间去看他的生平和写过的东西。自由是什么呢?不是那个选择有多好,而是“有的选”。

许多人议论自杀、评论自杀者,并不是他们多在乎那个消灭了自己的人,而是只在乎要表达一番高见,要炫耀一番自己生活的智慧,何必呢?对死者和生者皆无益啊。

又想起另外一个人。叫田维。她去世的很早。病逝的。她当时才十多岁,在博客上写了许多生病期间的日记。后来这些博客编了一本书叫做《花田半亩》。可能那个时候年龄还小,可能对疾病有感同身受的体会,可能就是那个时候心没有后来那么硬,我有被很深地打动到。工作后,北漂的某一天,去了她的墓地。走了好远好远,这么多年了啊,没想到真的会来到她的墓碑前。非常不可思议地看到,墓碑前有很新的龙胆花,还有人手写的信。那个时候觉得挺了不起的,不知道是说文学了不起,是说田维了不起,还是说这些读者了不起。

日记01发布以后,收到了很多评论。尽量都去看了,有温柔的回复,也有强硬的评论。谢谢阅读。谢谢支持——有用的,有的。其实写上一篇的时候有特地说要小心一些,想把焦点聚集在个人体验,但是个人体验在有些用户的眼中也是可以挑出刺的。还是觉得很好玩啊,原来有的人就那么容易被冒犯到。

敏感、脆弱,我们好喜欢用这些去判断别人。不管人家的生活经验,不管人家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不是最重要的,“是什么”成为最重要的。可“是什么”真的那么重要吗?无坚不摧是美德,敏感脆弱似乎上不了公共讨论的台面。嗨,何必如此小气。话么,说说也就过去了。可人家花时间有努力去呈现某一种生存的状态,多少尊重一下,好人有好报。:P

大概有那么一两条看得我心里难免雪上加霜,但是也看到些好——至少现在我知道,不是我一个人这么别扭,不是我一个人高兴不起来。

在内地做公共服务大概五年。有一个东西还是想和大家分享,就是我们如何去面对一个处在困顿中的人。说教其实没太大用处,去指责更是雪上加霜。真是好心,陪伴已经很难得(对于网络论坛而言,可能就是耐心阅读了),或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也不是坏事。其实这些年做下来,发现大家对悲伤忧郁痛苦等情绪越来越不能忍受了,要不是一股脑用医学化视角去处理,要不就是扣个负能量的名头。悲伤自有其人性意义所在。作为公共文本的悲伤,被指摘和不被理解是它必须面对的可能性,只是,作为时代下个体的声音,它除了帮助写作者本人抒发郁闷之外,亦有丰富图景的客观功能。譬如上一篇文章的评论区,很推荐大家去看一看。Matters的其他文章也是一样的,评论区和文章一起构成了别样的景观。

今日么,泪腺发达如我,也哭了。不用觉得哭就比较糟糕,本来呢也是一个蛮爱哭的人,哭嘛就用力哭,笑么就开心笑,总比发疯好,对不对。

回复了一个刚入行陌生人的邮件,出门看了一场电影,又看了个纪录片转移一下注意力,帮几个学生朋友的活动做了些宣传,喝了一点酒。翻出了去年在旺角和城大买的书,好多,打开一本开始看。

去年旺角街头,还有好多人唱歌跳舞。

摄于17年7月1日晚上 那天白天有游行


长期暴露在刺激源下并不是好事。就这么带着写写吧。:)

最近喜欢听他的歌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