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Rafael Cao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耍无赖的艺术——充满攻击性的软弱

Rafael Cao
·
道德绑架怎么是怎么绑架的

身边那些让我反感的中老年人(其中女性居多)千差万别,但她们留给我的记忆是类似的:在硬霸凌遭到抵抗之后马上转入软霸凌——装可怜,装受害者。比如我那已故的外婆,曾经因为我买水多花了一块钱朝我大吼大叫了3分钟,我实在被烦得火大回敬了她一句之后,她先是故作愕然,然后就开始自己给自己演苦情戏——“把你养大一点良心也没有”;还有我妈,不知道从小到大因为我没有按照她喜欢的方式整理我自己的书桌找了我多少次茬,吵到最后,我每次反问她:“你看不惯我怎么打理我自己的房间,你不怪你自己有毛病还怪我啊?”她都能理直气壮回我一句:“你就不能让我省省心?”

类似对话和怄气想必不少在这个时空环境里长大的人都很熟悉,它跟公交车上逼年轻人让座的倚老卖老高度近似,如果说英国人的性格是"passive aggressive", 那我所说的这个现象则似乎可以概括成"aggressive passive"。注意,我在这里讨论的不是情绪上的冲动或者幼稚,而是智识上的愚蠢,这种愚蠢的实质是自我欺骗,混淆加害和受害关系。为什么我说中老年群体里面女性打打受害者牌更多一些,这不是因为女性必定素质比男性差,而是因为女性总体而言相对弱势的处境,天然更加熟悉受害者话语。在霸凌情景中,愚蠢和恶毒的区别在于,挑衅之后的卖惨是蓄意的还是自发的,后者比前者可能更加令人担忧,因为它反映了理性和常识的完全匮乏。总得来说,家长或者配偶在使用这套话术发难的时候,她们都在被一种臆想出来的伦理优越感所驱使:小孩与另一半亏欠了自己,所以只要我不开心,就必然是她们的错。我斗胆用弗洛伊德的方法解剖一下这种伦理优越感,它像是在被家庭/婚姻生活的不如意长期压抑之后触发的一种调节机制:迫切需要一个替罪羊,而最亲密的人就是最合适的替罪羊,因为对方不敢拿自己怎么样,而在对方出乎意料选择反抗的时候,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推进到下一步的受害者叙事。

本文说的显然是个非常严肃的德行问题,我不相信微观的精神分析可以治好这种疾病,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位于认知层面更深处的,伦理的错乱。这种错乱与错乱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缺乏基本的平等意识和逻辑教育,造成了这种“x欠我”的思维范式,而公共话语又特别热衷于通过虚构集体受害神话来达到统治算计,总而言之,在一个愤懑,怨念无处不在的生态当中,人在过度防备,伪装之后会变得戏很多,因为日常生活教会了他们,在骗对方之前,先得骗自己。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