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就聽得多,但其實我哋嘅真正目標係18+
最近民主派初選搞到滿城風雨,身邊唔少人都討論緊自己嗰票要點投,但到底大家對議會戰線睇得有幾深入呢?
35+近乎冇可能
當初有人提出民主派要取得過半議席,目的係取得立法會否決權,用制度手段迫使政府回應訴求。我哋認同35+係一個破局機會,但提倡35+嘅人一直強調抗爭陣營只要團結一致,就可以好似區選咁創造奇蹟,甚少分析具體操作同可能性。
按選舉數據分析(可參考立場新聞嘅35+懶人包),如果要成就35+,地區直選嘅配票要做到滴水不漏,功能組別要攻陷傳統建制行業,當中稍有差池就會願望落空,成功機會微乎其微。即使最後選舉結果如願,港共政權亦能用以DQ手段阻止35+。用希望去鼓勵選民投票冇問題,但如果只提希望,唔提實際情況,就係製造假希望去欺騙選民。
投降派35+係冇用
香港民族處於危急存亡之際,嚟緊好可能係最後一次立法會選舉。今次選舉要以抗爭大局為重,左右新舊派系之爭、本土與否並非最重要。我哋唔係要選代議士入去議政咁簡單,而係要選一班最有能力同決心善用議席嘅抗爭者。
任何立場模糊、交唔出抗爭藍圖嘅參選人,通通都係投降派。我哋睇到民主黨、街工、社民連仍未簽署「抗爭派立場聲明書」,連咁簡單嘅選舉承諾都唔肯。就算嬴到35+,只要其中一席係投降派,任何35+嘅鴻圖大計都會告吹。
專注選舉有代價
議會戰線固然有佢作用,但社會大眾將目光同心力投放於選舉係有代價。選舉可能會分散抗爭焦點,以近日罷工公投為例,各種選舉資訊佔據主流傳媒同討論區,對罷工公投嘅宣傳有影響。
選舉亦可能會引起抗爭陣營嘅撕裂,往往會令相近光譜嘅候選人成為競爭對手,出現各種翻舊帳、抹黑、人身攻擊,甚至造成支持者之間互相對立。選舉喺主流媒體同政治人物參與下勢在必行,講出代價並非叫大家放棄議會線,而係提醒大家要小心警惕。
選舉仍有作用
35+攬炒計劃唔可行並唔代表要放棄議會戰線,選舉係民意授權嘅過程,對本土及國際戰線都有深遠影響。本土戰線方面,街頭抗爭因打壓而無以為繼,好多人感到迷失而慢慢退場。選舉能夠產生政治動能,維持抗爭熱度。喺政治理念較量嘅過程中,亦能做到公民教育同思想啟蒙。
國際戰線方面,香港已經係中美角力嘅重要戰場,選舉結果係民意指標,絕對能左右大國博弈。
35-抗爭想像
就算抗爭派取得35+,政權必定會用盡方法打壓,所以35-係必然結果。可惜大部份參選人將35+放入選舉綱領,空談35+嘅終極目標,但就冇35-後嘅具體計劃。我哋唔應該再聚焦35+,而係要積極討論35-後嘅抗爭空間或反制手段,例如被DQ後點樣帶動國際輿論。
選民需要有35-嘅心理準備,而參選人需要交出35- 嘅抗爭藍圖。要35+先做到嘢嘅人,根本唔值得有議席。選票唔係是但講句支持35+就會手到拿來,參選人係有責任用務實、具體嘅抗爭計劃去說服選民支持。
香港人需要嘅係18+
成日話議會、國際、街頭互相支援,抗爭派18+就係一個可行而實際嘅目標,即抗爭派取得民主派內過半議席。
喺國際戰線方面,以往外國政客依賴李柱銘、劉慧卿等守舊泛民,因為民主黨擁有香港民主派最多議席。假如抗爭派取得18+,就能對外代表香港人嘅聲音,國際遊說定必會如虎添翼。
喺本地戰線方面,每個議員四年加埋有約2000萬薪津,抗爭派可以整合資源去建立本土黃色資本,向前線手足提供可持續嘅經濟支援,為街頭抗爭建立補給線。
今次若然再由投降派得勢,未來運動注定被拖後腿;反之,若然今次能夠成功為議會換血,絕對係為抗爭運動打上強心針。
抗爭派要贏 投降派要輸
投降派耽誤咗民主進程幾十年,面對國安法壓境,投降派竟然係向政權搖尾乞憐。過去一年,手足用血汗開拓緊民主前路,香港人唔可以再妥協,亦唔可以一錯再錯。
我哋現正呼籲一眾民主派參選人,摒棄35+幻想,提出可行具體嘅35-抗爭計劃,以堅定嘅抗爭意志面對選民。至於咁多位香港人,請用你嘅選票,喺民主派初選中支持抗爭派,以18+抗爭派為目標,踢走所有毫無抗爭意志嘅投降派。
「你哋要喺芸芸嘅候選人當中,揀一個最能夠帶領香港走出困局嘅人。」- 梁天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