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歌的别名是花朵
什么歌曲能够代表我的家乡,我想了一整天,结果就是云南山歌,它的流传太广泛了。虽然有些云南人会因为感到羞耻而装模作样——我从来没听过啊。但是出生自云南乡土世界的我,简直耳熟能详。
这不就是小时候赶集日地摊上便宜卖(有时候还会和邓丽君的盗版 CD 放在一起,颇有种“二者皆是靡靡之音”、惺惺相惜的感觉),看到合眼缘的,摊主捡个红色的塑料袋就给拎回家了。
然后接下来一年半年的,到了农忙时节的下午都会翻出来循环播放,魔音贯耳,直到小孩子会唱为止。
后来我真的搜了一下我居住的自治州有什么民歌,发现一首《放猪调》,它甚至还有剧情,就是一个年轻的、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放猪女孩,只顾着唱歌,然后不小心让猪给跑了。而这首歌是这样唱的:
哩噜哩,哒噜哒,阿姐等等小姑娘,哒噜哒;
放猪放到橄榄坡,摘个橄榄妹兜着,阿妹吃点橄榄喝口水,橄榄回甜好唱歌;
放猪放到龙潭坡,龙潭边上水草多,小猪爱吃水边草,姑娘爱唱放猪歌;
放猪放到十字坡,小猪更比石头多,一窝添得十多个,三年两年满山坡;
啊……三年两年满山坡。
(喂!谁家的猪跑啰?)(啊呀,只顾着唱歌,我的猪都跑远了,赶紧追!)
哩噜哩……噜……噜……
我也很难说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总体上还算得上是好听吧。也没有附加什么颂扬党的意味,只是讲述放猪这件事,或许还有一些色情意味,听起来很欢快。
而且我想起来我妈妈和外婆讲故事,都会提到“放猪”,讲自己小时候去田里割猪草——这首民歌和她们的生活经验是高度重合的。
我外婆说过很多放猪的歇后语,但我都记不清了。她总是说完又笑笑,就像这首歌一样,没什么教育意义,只是在于说和唱的时刻感到快乐。
如果这对于她们来说还不够准确,还需要回到她们真正的家乡,那就是另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她们也有自己的民歌:
水母鸡,游啊游。你莫飞上天,莫要去很远,就在咱壮乡,永在田里边。
哎,哎,你莫飞上天。哎,哎,莫要去很远,就在咱壮乡,永在田里边。
水母鸡,轻又轻,站在水上边,四脚划呀划,划进水草间,划到娘身边。
——文山壮族民歌《水母鸡》
这首歌比《放猪调》有名,也更有政治意味,于是今天还在传唱。它见证和贯穿了一些不可被明说的历史。
1958 年,西畴县成立专业文艺团体县花灯团,之后花灯团撤销,于 1965 年建立文艺工作队,不仅在全县巡回演出中,把壮族童谣作为演唱的固定节目,还深入壮族村寨辅导业余文艺队传唱民间壮族童谣。
1964 年,畴阳河畔的壮族女歌手龙琼林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国庆节活动,因即兴而作民歌的智慧和优美动听的歌谣,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1991 年 5 月,《水母鸡》作为云南壮族代表曲收入《彩云之南》,同年 6 月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栏目播出,并被云南省小学音乐教材选编。
其实也没有什么复杂的,民歌就是这样,最能表达当地人的心情而被传唱,大部分和劳作有关,而且当它呈现的是少数民族的生活时,就会被暴力夺取,用作另一种目的,最常见的就是“春晚合家欢”必备节目,显示“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家亲”。
这种时候像《放猪调》这种歌谣,就会“上不了台面”,因为它显示了“少数民族的落后”,这是一个将“伟大富强”作为发展基调的国家所无法接受的,于是它无法被收编,即便有心,也传不了太远,“有碍观瞻”——或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破坏了“中国梦”、涉嫌严重“辱华”。
所以我更喜欢前者,而且我已经证实过,它就是当地人的生活经验构成的歌谣。即便到了我这一代,我的同学之中,家里养猪的、也仍有“放猪”的经历,她们说起来是那样地幽默好笑,仿佛那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
在探究的过程中,也找到了真正的红河情歌《唻啯哩》,但我是真的第一次听。只能认出里面的东山,就是我们小时候最熟悉的东山坡,而你看不懂的汉字注音,就是红河话。
月上东山彩云追,妹等阿哥唻啯哩,牛羊猪鸡进了圈,不见阿妹哟吹啡哩。
真不真,你说尼噶,二月初十你来会我,多依树下我等着你,等着你,等着你,唻啯哩,金竹烟锅么装满尼水,(阿哥)阿妹你不来,不来哥(妹)会气。
月下西岭星星稀,哥等阿妹唻啯哩,不见阿哥妹不走,爱听阿哥唱阿哩。
真不真,你说尼噶,二月初十你一定来,多依树下我得见你,得见你,得见你,唻啯哩,见你只想说一句话,不爱么别个,不爱别个只爱你。
得见你,得见你,唻啯哩,唻啯哩……,见你只想说一句话,不爱么别个,不爱别个只爱你……只爱你……
其缠绵悱恻,让我想起外婆曾说过她的少女时期,也许就是放猪的间隙里,她会和其他家的姐妹去山头对歌。
但由于她童养媳的身份,会被婆家视作不检点,经常被婆婆追着打骂,可她仍旧要去唱歌,她豪言宣誓,哪怕是腿断了也要去。
我的外婆她最爱唱歌,虽然我没有机会听过她年轻时亮丽如黄鹂鸟般的歌喉,但我知道这是她们繁重的劳作中唯一能够享受的娱乐。
这样或许也就能够理解,为何在《放猪调》中的少女形象是——光顾着唱歌,结果让猪给跑了。
2024 年 6 月 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