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Melody's生活|閱讀|聽書反思日記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拆掉思維裡的牆》|閱讀心得

Melody's生活|閱讀|聽書反思日記
·
·

《拆掉思維裡的牆》

✨本書簡介:

作者古典在本書中拆解了身而為人需要面對的各種問題,包含如何看待成功、要不要躺平、如何有安全感、如何活得有趣、怎麼做自己、怎麼做職業選擇、如何理解與家人的衝突,顛覆了我們過去的認知,發人深省。

✨本書金句摘要:

一、真正限制我們的,是我們思維裡看不見的牆,而這堵牆很大一部分來自內心的不安全感。⋯安全感的本質不是你真的安全,而是你不害怕危險,敢於面對困難。

二、各自所熱愛領域的極限運動員,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特點:⋯他們為這件事投入了一切,他們無視性價比,持續挑戰極限,創造可能。⋯找到自己的極限運動,全力投入,這就是這個時代的通關法則。

三、作為受害者,最大的收穫是:發洩的快感,被同情,覺得自己其實是正確的。最大的損失是:覺得失落、絕望、無奈、無助、無力。

四、作為掌控者,最大的收穫是: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覺得自己可以應付一切,有動力再嘗試。最大的損失是:很有壓力,沒面子。

五、當安裝了受害者模式時,我們就只能看到那些讓我們覺得無力控的受害者故事,我們自己也傾向於活得更加悲摧。如果安裝的是一個掌控者模式,我們就能看到掌控者應該看到的東西,但也必須面對掌控者所需承受的壓力。

六、我們無法讓這個世界永遠公平,也找不到一個永遠公平的地方,我們需要學會培養對不公平的免疫力。因為學會如何面對不公平,遠還比學會如何評價不公平重要。

七、名校經歷的背後是整個美國的名校情結:柯林頓夫婦、歐巴馬、2009 年上任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索尼婭·索托馬約爾,全是清一色的「常春藤」。特別是美國最高法院,幾乎被哈佛、耶魯和哥倫比亞大學的三大法學院一手遮天。

八、我們這個世界無法承擔更多的單一的成功,它需要全新的方式去滋養更多的人,讓他們更加快樂。那就是讓每一個人擺脫既有的成功定義,真正享受作為自己、一個獨特的自己的快樂。因為到了那一天,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自我實現的快樂,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對方存在的樂趣而不是競爭。

✨個人反思➡️:

一、我有翅膀,你有嗎-「比爾蓋茲」

比爾·蓋茨為什麼能夠從哈佛退學?首先,他有一個衣食無憂,不需要自己支援的富裕家庭,父親是著名律師,母是富裕銀行家的女兒。在他7年級(相當於初一)的時候,他的父母讓他從公立學校轉學,送他到湖濱學校,這是一所西雅圖昂貴的私立中學。這讓比爾.蓋茲在13歲就成為世界上最早接觸電腦程式設計的一群人。這個年紀的他沒有家庭負擔,美國的福利保障又好,這讓他在生計方面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其次,當時的大學沒有他需要的科目。比爾.蓋茲的專注領域是電腦而非法律,那個時候的哈佛大學沒有電腦系,而癡迷程式設計的他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程式師之一。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是,比爾,蓋茲有一個強大的家庭關係網路,說明他與資源平臺建立連接,讓他能與世界上最好的硬體公司建立連接。否則,這個年紀輕輕、不打領帶的哈佛退學生不僅不能和IBM 簽訂合同,甚至連IBM的大門都有可能進不去。

一般來說,普通人在剛出社會時,一般來說都有,家庭負擔,工資不穩定,家裡也沒有關係網絡,雖然還是有機會可能也可能成功,但不要比爾.蓋茲這個模式,絕對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模仿得來的-「我有翅膀,你有嗎?」

二、買房或投資自己?

誰才是真正的股神?答案是巴菲特的老婆蘇珊!她為巴菲特做了這輩子最重要的一次投資決策:投資自己,而不是投資一間房子。如果當年蘇珊在巴菲特工作第一年把攢下的1萬美元選擇拿去買房子,估計巴菲特一輩子就廢了。因為即使是股神這樣的天才,也需要給他10年的發展機會啊。從職業發展來看,一間房子可能會毀滅一個巴菲特。

作者認為,職業發展的初期,投資自己遠比投資房產重要。這些過早的購房者幾乎與創業、轉換行業和快速升值無關。中國境內大部分創業者的成功檔案,發現他們都在最適合開始創業的年代,選擇了創業而不是選擇買房。

1998年,馬化騰等5個人湊了50萬元,創辦了騰訊,沒買房;1999年,馬雲團隊18個人湊了50萬元,註冊了阿里巴巴,沒買房。他們的成功不是由買房來決定的。

為什麼都是50萬元?因為中國當時的《公司法》規定,要註冊公司必須是50萬元。當年的馬化騰做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不買房,買夢想。

無獨有偶,量子基金創始人之一、投資大鱷羅傑斯也是在量子基金成功運轉7年後才耗資10萬美元買下了一棟百年老宅。

與他們持類似觀點的還有國內房地產業大佬王石。2008年年初,國內樓市初現調整之時,王石拋出了驚人之語:「對那些事業沒有最後定型,還有抱負、有理想的年輕人來說,40歲之前租房為好。」

對於有土斯有財的華人社會來說,買房意味「安全感」,然而買房之後真的可以給我們真正的安全感嗎?作者引用以上的案例讓我們對「買房」這件事情重新思考。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