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ers.news :Web3的华语创作者经济
创作者经济的时代潮流呼啸而来,我们也陆续看到Mirror等英文为主的写作平台涌现出来,过去并无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为华语创作者建设写作平台。
而今天我们看到Matters.news正致力于这一块,让创作者可以在Matters.news上自由创作,让读者发表观点讨论,最终目标是使得创作者能够在Matters.news上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
一、 Matters.news
与Mirror.xyz相同,在Matters.news上记载的内容将存储在IPFS上。
这意味着不存在一个中心化的权利可以屏蔽、阻碍作者发出的声音,作者写的东西是属于作者本身的。即使Matters.news倒了,用户也不会丢失创作成果。
与Mirror.xyz不同的是,相较于Mirror.xyz仅仅作为一个发布文章的底层协议,没有跟踪读者信息或阅读量的功能,缺少用户之间的连接,Matters.news更进一步,可以在平台上跟踪其他作者,并且接受和给予作者奖赏。
从创始人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奖赏的功能是两年以来唯一一个持续增长的数据,“现在大概站上好像有大约有 40 万美金的 GDP 在流通,而且很少人去提现。
你会发现用户在站上收到的钱,他会再回到站上去打赏给别人,形成内循环。我们现在站上流通的比例大概一半是法币,一半是加密货币,基本上几十万上百万的港币的量在流通。”
二、让长尾创作者真正实现自给自足
便捷、高流通量的奖赏机制离不开平台对钱包链接功能的植入,自NFT爆发以来,越来越多用户用上了钱包,因此平台也就开放了这个功能,迎来了一波奖赏高潮。
我们可以把Matters.news看作是一个将加密支付与打赏功能融合的实验,回到Matters.news的起源,创始人洁平的创业初衷也令笔者深受启发。
洁平在媒体产业待过大概十几年,扮演过这个行业的大部分角色,拥有了相对全面的经历。
她发现虽然Web2让更多的人成为了创作者,似乎所有人都可以创作,制造了一个很大的长尾市场。
但是发展到近期Web2的平台垄断阶段后,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有长尾内容,但长尾内容是无法生存的,反而进入到赢家通吃的世界。
那么长尾创作者今后如何实现自给自足?对于大部分创作者来说,他们收入来源的第一步是来自第一批读者,注意力经济带来的广告收入等往往是在规模起来了之后。
也许是赢者通吃现象的倒逼,读者直接付费的收入这 3 成在过去 10 年是上涨了非常多的。
因为Patreon、Substack 的流行,大家开始明白要把流量带回私领域,大家都开始不想把这些流量免费地贡献给脸书、微博这些平台,创作者希望能够跟自己的读者建立直接的关系。
Matters.news显然是注意到了这个趋势,他们认为从Web2到Web3是对读者直接支付的一种强化和延伸,NFT的出现实质上是让读者作为投资人的潜力释放出来。
在Matters.news上,已经有不少围绕NFT设计的构思了。
“如果我是一个作者,比如有 500 个人给我打过赏,其中 50 个人是我的忠实粉丝(因为在 Matters 上,粉丝进行打赏会影响到创作者在 Matters 上的排序,而排序是通过打赏数量经过算法决定的)。
也就是说这 50 个打赏者不只是打赏者,他们也是我的投资人和策展人,他们也让我的曝光不断地增加。如果我的个人页面在 Matters 的文章页面下有广告的话,我可以让它自动分给我的这 50 个支持者。”
另外,Matters.news为了让创作者聚焦于创作本身,而非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经营社区中,因此,会提供更多的工具,帮助创作者被动的运营自己的社群。
类似于被动收入的意思,被动社群将会在创作者不经意处慢慢积累。
根据去年的一次统计,Matters.news目前有8万名内容创作者,平均每天发布300多篇文章,每月有600万次页面浏览。相当于一个中型媒体的流量,撰稿人每篇文章可获得高达2000美元的奖金。
除了Matters.news,其母公司Matters Lab秉持着探索区块链世界和创作者经济的精神,推出了其他成功的Web3项目。
包括Traveloggers,类似于Web3的成语接龙,让创作者们共同在一个NFT上进行连续创作;以及The Space,一个基于哈伯格税的Web3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
Matters Lab在今年初进行了200万美元的Pre-A轮融资。
投资者包括Longling Capital, Protocol Labs, Mask Network, Crust network, Infinity Labs, Assembly Partners, and Incuba Alpha。
SinoDAO,点燃中国Web3,有兴趣参加的朋友请私信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