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OH:下一代Web3社交产品 Fi for Social

Meme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指出,Meme是“作为文化传播的单位”,相当于一种文化基因。
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兴起,Meme作为新一代GenZ的语言,他们将文字、图片,甚至是音频、视频等,按照一组简单规则,彼此组合,衍生,流通,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去中心化的“复杂系统”。
Meme的以上特征,使得Web3成为运转它的最佳土壤。而不计其数“亟待增加流动性”的NFT艺术品是构成这个世界的最佳组件,CC0协议和版税制度构成了经济系统的基本原则。
最著名的Meme NFT当属Cryptopunk,其代表了加密OG,而BAYC代表了一种颓丧、mfers则代表一种自嘲。
前阵子如果是冲浪和吃瓜第一线的朋友,应该都会看到一张V神和一个女生的礼貌合影,迅速成为全网知名的Meme并广泛传播,并且很快第二天就有网络嗅觉极其灵敏的网友发行了vitalik pump的Meme NFT来赚钱。
截至目前,该项目交易量达到了167e。

NFT让价值得以在网络上自由流通,Meme则得以让文化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如同Vitalik Pumps,我们见证了两者结合所带来的财富效应。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种带着Meme的PFP NFT普遍受到流动性不足的困扰。
其背后来源于Meme较短的时效性。中心化项目方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来不断炒热话题,亦或者通过不断地空投制造财富效应来让持有者hold住。
在笔者看来,这种模式不可持续,并且也不够去中心化。
最近笔者发现一个项目叫HOOH也许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在HOOH上,用户可以通过优质的Meme制作工具,帮助用户Meme to Earn。
除此之外,HOOH为NFT创造各种应用场景,让社交关系更好的被服务,在笔者看来很可能是非常新颖的社交产品形态。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Meme to Earn是怎么回事。
我们重构刚刚vitalik的例子,“首先我捕捉到了Vitalik Pump的Meme价值,然后快速制作了一系列的Meme模板图,并作为NFT上链,来证明是我创作的。
伴随着Meme的热炒,大批的用户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使用我的Meme模板进行二次创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Meme NFT的创作者,收益除了来自网友一次性支付的模板费之外,还有利用这个模版做的Meme,被浏览、点赞、评论等等获得的影响力收益。”
这些影响力收益的数据恰恰是可以证明创作者NFT资产是有价值的——那么未来有一天如果想要出售手中的NFT Meme模板,那么这些影响力数据也是强有力的证据。
讲完如何通过HooH平台来实现Meme to Earn之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出一个足够破圈的Meme NFT,就得先找到高效的制造工具。
这里笔者就不得不提一下HooH的前身【鲱鱼罐头】,是创始团队在Web2发展的非常成熟的产品了。
【鲱鱼罐头】以其精湛的Meme神器著称,通过输入文字,软件会自动生成一系列的图片供用户挑选,并组合成Meme图。
中间的文字排版、图片整合都由软件自动处理,非常的高效便捷。
目前【鲱鱼罐头】的用户量大约为400万,并获得了中国所有主流应用商店(小米、华为、VIVO和OppO)的顶级奖项。

最近,还与NEAR亚太区团队紧密合作,尝试将Web3理念落地于真实用户当中,并在6个月内创建了10万个NEAR钱包用户注册的记录。
最近,团队发现Web3的新土壤非常适合Meme文化的传播,团队也将最精华的Meme神奇功能移植到了Web3的产品HOOH上了。
在图片生成上,目前是靠图片tag+内部翻译引擎去匹配多语言。但是团队未来计划通过AI去学习用户的行为,自动为创作者更好的推荐,让图片也能“读懂”语言,实现更好的Meme图效果。

除了制作Meme图和语句创作,HOOH为了鼓励创作能力不强的用户作为“策展人”的角色,在新的叙事或主题下策划基于他人作品和NFT的展览,与创作者和NFT 拥有者同享影响力收益。以及通过AI工具帮助更多用户实现创意。
除了Meme to Earn之外,HOOH还希望从真实的用户体验角度去思考产品。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社交产品构建了我们生活中的社交关系。

例如Twitter通过“自由的言论”构建的社交关系、Instagram通过“视觉的共鸣”来构建社交关系、Tiktok通过“活力四射的生活”来构建社交关系、LinkedIn通过“职场”来构建社交关系。
而HOOH则是通过Social PIN一种NFT来记录下这些社交关系。
如果说上帝具有神力通过时间让一切历史尘埃落定,那么HOOH则希望利用区块链赋予我们记录一切的能力来将社交关系NFT化。
如同人无法抹去自己的记忆,时间无法倒转,历史就是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
每一位用户在注册伊始,就需要设置Social PIN样式,当用户相互关注时,会自动触发,彼此交换。因为具备稀缺性,它也是一种可交易的流通资产。

用户可阶段性调整样式以控制自己某款Social PIN的稀缺性,并区分粉丝等级及管理权益。
每一个Social PIN都对应着某一个用户的一段时光,所以天然是具有背后的叙事性的。
想象一下,如果出名前的“玛丽莲梦露”给她最好的朋友们发了一个Social Pin,并标记为闺蜜。那么某一天玛丽莲梦露出名了,这些社交价值对应的NFT也极具收藏意义。

又比如,一对情侣在他们每个关键的节点,都铸造一段新的Social PIN,从而记录他们相伴彼此的各个人生阶段。如情侣、夫妻、父母等等,这些钻石般隽永的人生时刻就应该记录在永不篡改的区块链账本上。
笔者一开始看项目以为Social Pin就是目前市场上普遍流行的Pass。但思考一番之后,就会发现Social Pi就如同千条万缕的人际关系,Social Pin的玩法可以谓是无穷无尽,还等大家一起共同探索。
最后一向以真实用户体验角度为切入的HOOH团队,还创造了一款活的SBT —— Hermmon。
在当前SBT(Soulbound Token)的定义下,SBT代表个人某段经历和声誉,且不可转让,因此可兑现某些特权。
但人的经历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虚拟世界中的影响力和声誉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能期待这种“一次性”的SBT能够具备更持久的效用。
在 HOOH 中,系统为每位用户创建了一个“活的”SBT — — Hermmon。
正如真实世界中的孩子们多喝牛奶就会长的更高,多运动就会更强壮,好好学习就会戴上学士帽一样,Hermmon就是用户在虚拟世界里的分身。
用户在HOOH里的各种行为产生的数据、积累的荣誉,发表的内容等有意义的行为,都会促使Hermmon的外观不断“进化”以及“随机变异”。
Hermmon作为SBT,依然是不可转让的,这确定了虚拟身份的可信度。但是HOOH设定Hermmon上特定的组件和道具,是可以流通的(比如来自于某个广告主的抽奖活动)。

与现有大多数Web3 社交产品致力于将分散在链上各处的个人信息聚合并分发有所不同,HOOH作为一款新的社交产品形态,是希望从真实用户体验角度切入,构建一款用户增长和粘性均能实现可持续的社交产品。
相比于Social for Fi,HOOH的产品是Fi for Social,重心是Social——首先是一款好玩、好用、丰富的社交产品,然后通过Fi来为它赋能。
从上面的产品描述中,我们也真切的感受到了HOOH的用心。通过Meme To Earn去破圈、引流,通过Social PIN来沉淀和记录社交关系,最终通过Hermmon是记录个人成长。
SinoDAO,点燃中国Web3,有兴趣参加DAO的朋友可以私信我!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