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 DAO 專案的潛力:用貢獻記錄激勵更多人參與!
在公司,我們使用 KPI 和 PMD 來評估工作績效。然而,在 DAO 這種幾乎沒有上下級的組織中,我們該如何獎勵和回饋參與者呢?
如何讓無償的專案持續運作是一個難以解答但必須面對的問題。我過去參與了幾個由社群發起的專案,但能夠持續運作的僅有 da0 和 FAB DAO 合作的 Shoutout X FAB DAO。原因在於缺乏資本和職務約束力,主持人難以要求成員產出,同時也難以依靠成員的責任感推動進度。一旦某個環節持續沒有進展,讓其他人感到是在浪費時間,專案就可能不了了之。
在 DAO 中,專案的初期推動通常是成員的興趣驅使。如果有一套機制能夠依階段提供回饋,持續地創造可量化的成就感,是否能夠讓成員更願意繼續投入在一個專案中呢?
本文將從機制希望達成的目標、具體的設計方式,以及實際運作的結果來說明。評比目標的制訂會取決於專案的階段。在 DAO 的自發性專案中,可以大致分為從 0 到 1 的討論與嘗試、從 1 到 10 建構原型,以及 10 之後的擴張階段。
在 0 到 1 的階段,討論會佔據大部分的時間,需要凝聚大家對專案目標的共識、定義需要哪些角色來執行專案,並分配任務。各自領取任務後進入從 1 到 10 的草創階段,大家各司其職,做出專案的原型,並按照明確的分工逐步擴大成果。基於這種發展路線,分工前後的貢獻評比方式差距會最大,因此前期會更著重在討論時的參與積極度,分工後則關注於任務完成度與投入程度(特別感謝 FAB DAO 超證小組的成員們 Frank、Stanley、Danny 和 Swift 一起討論出這些內容)。
「讓別人看見自己的努力」和「自我實現」是成就感的來源。此外,利用區塊鏈的公開性,可以發行 token 或 NFT 來記錄這些貢獻,以有效地外顯內部工作紀錄,達成鏈上履歷的功用。為了分配 token,每個人對專案的貢獻程度必須可以量化。因此,績效評估必須包含「互評」和「自評」的環節,並由量化的評比得出一個結論,來與原本的預期進行比較,也能計算出每個人對專案的貢獻佔比。
Shoutout X FAB DAO 使用了 Hypercerts(HC) 作為貢獻記錄的載體。優點是有現成的前端可以發行 NFT,也能明確地紀錄貢獻者。而且作為早期發展的公益類型憑證,已被 Gitcoin 採用,並逐漸成為其體系的一部分。其背後的 Protocol Labs 在這領域有豐富的經驗,甚至舉辦了「Funding the commons」這種大型的研討會,具有一定的信任基礎。缺點則相當多(詳情請至 FAB DAO 的 Discord)...但這並不妨礙 HC 作為鏈上履歷的紀錄功用。
一個專案階段發行的 HC 總量設定為一張,並可以切割成 N 個單位(unit),最少可持有一個單位,持有的數量顯示為每個人所佔有的比例(share)。透過這個比例,可以很直觀地顯示參與者在專案中的貢獻程度。
然而,如何依照每個人的意見來評比貢獻程度是一個難題。在 DAO 裡,大家比普通的組織更希望實現人人平等,但如果每個人的聲音都很重要,那低效率似乎不可避免,甚至大多時候的討論都是在浪費時間,也不會有任何結論。我們需要有套流程,在會議開始前就收集好大家的意見,並直接在一開始給出討論的基礎,讓討論能有效率地收斂共識。
為此,我設計了一套流程:
主持人/PM提出工作分類,給大家討論並補充
決定好分類後,用表單給大家依照辛苦、專業、重要、費時等面向票選前X名
依據名次將獲得對應的分數,再根據各面向佔比換算職務貢獻度佔比
第一版的貢獻度出爐提供大家討論(定錨對職務的認知)
專案結束前討論後讓各自知道都做了哪些工作,再一次問卷投票(互評各項貢獻及完成度),並加入完成度自評
由投票問卷計算出可得份額(fraction, number of units)上限,再乘上互評與自評問卷(完程度與時間成本)的分數係數,換算成最後的 HC 份額
第一版的表單以各職務的分配為主軸,把每個人票選的排名轉換成分數後,會得到各職務可得的份額上限:
到這一步,只是決定了一個依照職務的分配基礎,但每個人詳細負責的內容不同,勢必得有所調整。互評的內容便是依照職務把各人的工作內容分類,讓成員們針對彼此的工作完成度評分,並加上會議上討論的積極度來給予會議加成。自評則是以整體的完成度,以及自認為投入的時間精力是否符合預期,作為評分的基準。
所得份額 = SUM(職務份額上限 X 互評和自評)+ 例會加成
互評和自評能結合起來給予一個綜合評分,乘上各職務可得份額後便能得到下表:
利用這種方式,就算是在同個職務類別下,每個人都會因為分工及完成度的差異而獲得相對的份額,如實反應貢獻程度。當然,這只是提供一個結果來作為大家討論的基礎,具體要怎麼發,都得再透過討論來達成共識。
目前的版本在算法上還存在幾個問題,有待滾動式解決。下面列舉了幾個 Shoutout X FAB DAO 例會時討論的內容。例如同時兼任數個職務的人會拿到更多的份額,但這就代表他的貢獻更多嗎?答案肯定是未必,甚至有可能會因為太分心而降低每件事的完成度。解決方式可以把第2.3...項職務能得到的份額降低,讓評分的結果能更貼近真實貢獻的比例。
在實際評分時,雖然問卷的設計已經把對「人」和「職務」分開了,卻仍然會有很多主觀的因素,像是越近期的事件記憶會越深刻,或者會因為某個人是否善於表達而影響大家的印象分。可能在最終投票前需要有個場域或清單來展示每個人的貢獻內容,但實際執行方式要如何降低作業感會是一個待思考的問題。
另外在問卷設計上,為了涵蓋多個面向,有時反而會讓人很難適當的判斷職務的排名。尤其是重要性和專業度這兩個面向,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解讀,想法也有可能大相逕庭。我們經過一番爭辯後達成了一個共識:要能夠給同名。這雖然會讓每個人分配到的份額變接近,但更能反映大家的真實想法。
最後,這些貢獻的結果必須要由一個公開的形式記錄下來。HC 目前的前端做的很差,而且僅顯示持有或貢獻者的錢包地址,而缺乏「貢獻內容」與貢獻者這個「人」的直接連結。我建議把最後的工作清單以及貢獻比例,製作一張表單,截圖後上傳至 IPFS,再把連結記錄在 HC 的「Description」欄位中。這個圖片的連結會直接被寫到鏈上,只要上傳者不去更動 IPFS 的檔案記錄,理論上是目前能做到最簡單且風險較低的公告方式。如果是使用一般的 NFT,則可以有更多的玩法,例如善用 Traits,把每個人負責的職務直接做成各種標籤,再各自分配,也可以在 NFT 的公開市場上直接顯示,更有利於建立去中心化身份(DID)。
在 DAO 的旅程中,我們不僅要創造公正的評價機制,更要刻劃每位參與者的活動軌跡。利用區塊鏈獨有的公開與不可竄改特性,做到類似履歷的功用;更重要的是,用這些好玩、有趣的工具,來吸引更多人投入不同的專案,也許你今天空閒之餘做的東西,就是5年後大家都在用的現象級產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