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看見香港

Wu Ming
·
(修改过)
·
IPFS
·
在外地想起某地方是一種情。

Discover Hong Kong 在其官方網絡介紹「10 個角度看夠維港」,1) 尖沙咀海濱,2) 幻彩詠香江 3) 天星小輪 4) 海運觀點 5) 天際100香港觀景台 6) 太平山頂 7)金紫荊廣場 8)香港摩天輪 9)香港水上的士 10) 天台酒吧。個人覺得除了金紫荊廣場外,全部也是維港。

我也喜歡維港,是全港人引以為傲的風景綫,Discover Hong Kong 介紹由Ritz Carlton HK 的Ozone 看維港。 在Ozone 居高臨下看維港當然非常震撼, 不過要選最美的餐廳景觀,我心中的第一位必然是麗晶洒店咖啡廳,高樓底,而且落地玻璃與玻璃之間沒有窗框, 整個維港像一副橫向卷畫, 慢慢映入眼簾。

朋友曾經問我喜歡由香港區看九龍,還是由九龍看香港, 大部份人覺得由九龍看香港區是最美,因為高聳入雲的中銀大廈,𣾀豐總行,中環中心,國際金融中心的輪廓在一羣高高低低的建築物中更見突出,代表著一種繁榮,金錢,機遇。 一個漁村能走到如此,誰不會引以自豪。

當麗晶酒店的前身Intercontinental (洲際酒店) 充斥著國內遊客時, 我和朋友就再沒有認真欣賞維港。 她去了蘇黎世工作, 而我就獨自探索香港。 炎熱的天氣下,我去深水埗,九龍城,土瓜灣等舊區,搜尋轉角唐樓,歷史舊樓。拍風景照,然後回家再找資料。現在回想自己只是差在沒有上傳小紅書然而。頂著烈日去探索香港,出於尋根尋歷史的心吧。

初到倫敦時,我由Shard (碎片大廈) 看倫敦,據說意大利籍的建築師Renzo Piano 在設計Shard 時,以倫敦的教堂尖頂及18 世紀的商船船桅作𤫊感,希望此座大廈成為泰晤士河的現代藝術品,強化倫敦的生命力。由72 樓的Open Air Skydeck 俯瞰,看見議會大廈(House of Parliament) , 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 , 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 遠處的奧林匹克公園(The Olympic Park)。我在媽媽耳邊輕聲介紹這些標誌性建築物。她沒有什麼反應。 我用手機拍下倫敦的風景綫。隔日重看,心中也泛不起漣漪,我想是跟倫敦沒有太多連結吧。

由Shard 望下

兩年半前沒有連結,如今呢? 泰晤士河好長,家門前的一段屬東南段,河的風景線是渡河輪,對岸的公園,小屋住宅等。有次在德國的海邊小鎭Warnemünde 旅遊, 我看見渡河輪,小屋,公園就即時愛上這個徳國小鎭。 朋友問此小鎭好玩在哪?其實不是好玩,是好住,平靜,純樸,有河,有商店,有食店,起居飲食都在數步之遙。此刻我想起倫敦的家了,倫敦東南的環境沒有德國般整潔,但恰巧也是有綠野,有水,五臟俱全。在外地想起某地方是一種情。

在德國看見倫敦,在倫敦我看見香港。

英國右翼分子因為3個女孩在英國小鎭Stockport 被刺殺的悲劇,加上社交媒體的胡亂訊息,認定兇手是難民及穆斯林人,因而引發對合法移民,難民移民,非法移民,及對穆斯林人的抗議。 誤解,仇恨,加上政府處理不善,導致大規模暴力,有人乘亂燒車,入店內搶貨物。 這些片段大不斷在社交媒體及各大媒體重覆,而警察對某些人特別暴力,也被Elon Musk 批評為two tier policing, 他更大力批評英國首相Kier Starmer。

當然人人也可以批評,然後目前無黨派的前英國國會議員Rory Stewart 也在Elon Musk 的批評下留言 “Seriously? Since when have you claimed to understand British communities or British politics? Exactly how many days have you spent with these communities?” “Does it ever occur to you that this might perhaps be the wrong time to sound off about a subject you know nothing about?”

右翼有右翼的行動, 鍵盤上又有不同路的人,你一言我一語。 然後一日過一日。聽說右翼會去倫敦North Finchley 示威,令人振奮的是住在North Finchley 的人全部站出來,人羣堆滿整個high street彎角。 霎眼間,我看見銅鑼灣地鐵站的彎角,曾經站滿人羣,大家也是捍衞什麼。

此圖截取於Express.Co.UK, 地點是Walthamstow

North Finchley 的人在high street 吶喊 “Whose Street?” “Our Street” 鏡頭再轉,另一角度,很多平民百姓,老人,婦人,年青人,都在街上漫無目的行走,目的只是佔領街道。有婦人甚至帶著掃把來,上面寫著 “"No Pasaran” (意即They Shall Not Pass) 這是西班牙內戰對抗法西斯主義的口號。 其他人看到此掃把,均大力拍掌。

類似的反歧視抗議沒有搶劫,也沒有人乘機倒亂,人多勢眾下,右翼分子處於下風,沒有在North Finchley 倒亂。

一直以幽默式方法報導英國新聞的媒體頻道,以YouTube, IG, Podcast 的形式運作的PoliticsJoe,即時在North Finchley 訪問站出來的人, 其中一個白人女人說政府不濟,面對歧視,法西斯主義,你不能退縮,“History tells us it is important to stand up and defend your communities. It is important to stand up and not allow far right thugs to go on progrom against refugee, immigrants, Black people, Brown people, Asian people, Muslim people. It is just not ok to allow these people to run through our communities and cause terror. “

此臉朧是多麼熟悉,多麼像某年某夏的理直氣壯,不平則鳴。倔強原來是英國養出來的。 我告訴移英20年的香港朋友,她不明白。我又把此熟悉感告訴常去深圳遊玩的香港女友,她也不明白。 我想明瞭一顆倔強的心的人會越來越小,明白的就成為彼此的密碼。

移英20年的香港朋友,一早己是英國人,她不贊成右翼的暴力, 但明白他們的訴求。 非法偷渡到英國的難民,食住也由納稅人負責, 而且住在酒店,長此下去成為一個深不見底的負擔。 她批評工黨在非法移民問題上大開中門,既不把難民送去盧旺達,又不截停偷渡船, 只懂加稅,然後補貼難民。

朋友對政府的控訴擲地有聲,我認同的。不過移民,非法移民,難民問題是一種人口政策,是把雙刃劍。居住在英國2年半, 目下送貨的DHL大佬是牙買加人, 超市收銀是尼泊爾人, 剪髮大佬是土耳其人,我的GP 是非洲人, 難以想像假如沒有這羣人,社會怎運作? 套用越南餐廳事頭婆說:「歧視? 歧視得邊個呀? 在英國有邊個不是外來人?」

的確英國需要人,二戰後,人口大量流失,死的死, 傷的傷,英國政府當年廣收人才,在非洲,加勒比海,印度等地吸納專業人士,例如護士,醫生,建築業工作者,給予他們英籍,邀請他們視英國為家,以人力物力加快戰後重建, 不同顏色的種族由此開始。

及後的演變說來話長,而近代的非法難民問題就由中東局勢引起, 例如俄羅斯為了擁護他的扯線公仔Bashar-Al -Assad 作為敘利亞總統,就對敘利亞作出全面軍控,政治不穩又令敘利亞人逃難至歐洲,有的去法國,英國,意大利甚至瑞士。 因此難民問題是全個歐洲的問題,而敘利亞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還未說巴勒斯坦。

宏觀格局來說,由俄羅斯同盟牽頭的中東問題引致大量難民湧入,可以令整個歐洲落沉。此招叫蟻多摟死象,不過政冶就是不道德, 不能怪人家的戰略,如果真的敗在難民,就只可怪自己無能。 意大利就決定把非法難民驅逐到阿爾巴尼亞(Albania), 付款給阿爾巴尼亞政府去處理難民。今年4月,瑞士政府也議決了將非法難民送去非洲等國家,其中包括盧旺達。

瑞士處理難民問題的方法,其實正正就是保守黨執政時的方向,不過大選在即,遣返難民計劃擱置,而後來工黨上埸,又推翻此個遣返計劃。 工黨有什麼plan 呢? 就是無plan 勝有plan, 並沒有什麼可透露。 繼而緊縮開支,把弱勢福利的Winter Fund (冬天能源補貼)也取消了。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政府不處理非法難民問題,右翼就覺得由他們去處理問題吧。等如家中的養子不斷哭,父母不理,大哥有日不耐煩至極點,就拿木棍往養弟打。

工黨以勞工階層為主,不過上任一個月就觸怒了一大班勞動人口。我不知道政府會怎處理,不過既然非法難民問題引發軒然大波,政府必會調整策略。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吸納人口沒有問題, 人口甚至可以成為經濟動力, 問題是要適當的人,簡單來說就是要有資產的人(錢) 和有能力工作的人。 在德國,及丹麥旅行時,的士司機大都是阿富汗人,他們怎樣去到丹麥呢?當然由難民開始,然後能工作後就開始工作賺錢,養家,交稅。 德國的阿富汗司機,3 個兒子分別是醫生,牙醫,會計師,分別在法蘭克福及柏林工作。 他們的故事也是我的黑人GP 的故事。

歐洲就是如此,是一副百家布,每人佔一格,成了整個社會。工黨若不遣返難民,就直接給予工作證,把願意為英國工作,交稅的人留下,不能工作者依法遣反。當然僧多粥少的情況又會令本地勞動市場受壓,可能引至部份本地人失業。不過如果政府籍此開拓基建,加大工作崗位,例如利用擴大的勞力來重啟接駁曼徹斯特路段的HS2,對未來可能是雙贏。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Wu Ming You don’t know until you try (I write when I have occasion, and sometimes I have no occasion. ) Wuming@liker.social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樹下的口述故事

烏克蘭的鄰居 - 愛沙尼亞

倫敦紅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