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麵
漳州,泉州腔,兩者在口說時,能有感的感知有所差異,尤其是腔調,泉州腔,去聲不分陰陽,但是變調還是會分別變調 ,泉腔的變調5->3, 2->5。又如讀-ong, 音時,漳腔讀-ang音,又如讀 -ik, iek 時,泉腔有時讀-iak音!另外,各方言承繼的古詞語,各自不同,且取字也各有偏好!因此,在用字方面,可以互補有無!在如今的環境,比起古時候,其交流的程度更為頻繁,因此,互補互用,互相借詞也就理所當然了!譬如底下的例子,我都說sah8, 但,泉州底的會說 bau7.用法上,有些些不一樣!
語料來源:
【bau7】𣶐
影片中將「小管」過水煮的手法叫做bau7!
宋.週煇《清波雜志.卷一》:「荒野中寒甚,燒柴,借半破甆盂湯𣶐飯茅簷下,與汪伯彥同食。」亦稱為「泡飯」。
《六書故》【泡】,以湯沃物亦曰泡。別曰【𣶐】。
- 《清波雜誌》,是宋人筆記中較為著名的一種,書中記載了宋代的一些名人軼事;保留了不少宋人的佚文、佚詩和佚詞;記載了當時的一些典章制度、風俗、物產等。
- 《六書故》,作者戴侗(南宋進士,1200年-1285年),訓詁學「奇書」,大量收錄吳語尤其溫州話,並且大膽收錄俗字、俗音,鄭張尚芳譽之為「研究吳語史最重要資料」。
由上列書證,可以得知,【𣶐】為當時的吳語方言音字,現在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發音,例句:【拼音】phau5,【國際音標】pʰæ523,看這裡! 康熙字典也有收錄: 列入【泡】的異體字,泡的聲母ph-, 屬於雙唇音的ㄅ,ㄆ ,ㄇ,ㄈ ,p-, ph- m-, b-的音組,故可以有ph- ->b-的音變,於是字從「包」音符變成「卯」音符,切音bau7, 其實這個字即是冒義字,《說文》冒也。也就是說,bau7, 的動作,將麵條丟入沸水中,冒出一下即可撈起的意思!教育部用[水+冒]字,水向上湧。也可說是摸到字義的邊了!
但是,吳語的【𣶐】還是維持ph-的聲母,於是閩南語的b-, 有可能直接承繼源字的【冒】字!
- 【bau7】日譯:湯掻く。湯,是熱水, 掻く,「攪和」。用細長物的先端等攪和器皿中的東西。(細い物の先などで、器に入れた物を混ぜる。)
- 【bau7-mi7】台湾蕎麦を湯掻く。煮台灣麵。
在這裡可以看到bau7, 的兩個意涵,一個是熱水淋泡,如吳語,一個是熱水撈煮物,如閩南語。看其他網友的語境:
無一定是麵,佇外口叫燖(tim7)排骨湯(抑(ia7)是塗虱),若排骨未曾吮完,湯就捽了了,我攏會規碗捀去頭家遐,請伊閣(*)共我㴘半碗湯。仝款的湯路,無閣過處理,直接𣁳(khat)燒湯共(ka7)排骨淋落去,就是「㴘湯」,共本底略仔冷去的排骨閣㴘予燒燒。
這個境·其實即是吳語的「泡」義! 冒「蓋」義!例如:“先設一鐵板,其上以鬆脂、蠟和紙灰之類~之”。因為冒!冃,《說文》小兒蠻夷頭衣也。帽的初文!又【集韻】莫,覆也,因此說【泡】也對,說【冒】也對!
【theh-theh】裼裼
引用影片的說法是,被魚販搶theh-theh, 翻成中文就是搶「光光」,釋義:盡、完了、一無所有。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眼見一家人兒燒的光光兒了也,教俺怎生過活咱?」《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就是老太要趕他出去,也分些本錢與他做生意,叫他兩口子光光的怎樣出去過日子?」,語境是原本有很多的物品,經過一個變化,所有物品都不在了,看起來所在位置或空間,看起來亮敞,就是「光光」!
第二釋義進一步解開theh-theh的謎底:裸露的樣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二回》:「腳穿的一雙粉底內城式京靴,頭上卻是光光的沒有戴帽。」
閩南語有句話叫「thng3-pak-theh」,光著上身的意思!這個theh,就對上了theh-theh的語意!這個theh字,「裼」《詩詁》去上衣曰裼。切音有二,sik, the3, 從第二音演化為theh音!
有網友寫「澈澈」,水清為澈,私以為不如用「徹底」的「徹」,tiat/thiat, 也可以寫成thiet, 演化成theh
【so2-kng2】鎖管
一般人比較熟知的是「小管 sio2-kng2」,不過,似乎【鎖管so2-kng2】是自來詞,參看這裡!
【gan3-tsui2】
過冷水,使降溫或者凝實!這字gan3, 在下篇的「凝陰結暮序,嚴氣肅長飆。」會提到。簡單說可以看成是 「嚴」的變音,或者是「凝凍gan3」,「凝堅gan5」的縮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