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就要秀出來》讀後心得:公開分享的七個訣竅

Waki瓦基
·
·
IPFS
·
重點是創作的過程,而非成品,每天都分享一點新東西

無論你是作家、藝術家、YouTuber、Podcaster 或任何從事創作的人,一定都希望自己的才華能夠被人「發現」。然而,該如何讓別人找到你、追蹤你、成為你的支持者呢?你必須掌握「公開分享」的訣竅。與其在網路上閒晃浪費時間,不如利用網路的力量,放大自己的潛能。


這本書在說什麼?

點子就要秀出來》的作者是作家兼畫家 Austin Kleon,在《華爾街日報》等各大報紙都看得到他的作品。這本書是他的「點子三部曲」中的第二本,我在前陣子分享完第一本《點子都是偷來的》的讀書筆記之後,接著就來分享第二本書的重點心得。

在這本續作中,作者主要教我們怎麼樣發揮自己的創意潛能,讓別人可以發掘我們的才華。全書分成三個部分:(1) 如何把工作想成一個持續性的過程;(2) 如何分享創作過程,才能吸引志同道合的潛在觀眾;(3) 如何面對把自己、把作品公諸於世之後的跌宕起伏。我自己關注的重點則在於:「如何透過網路公開分享知識」。

知識管理的教學者 Tiago Forte 曾經提到,人們對於知識時常抱有一種「匱乏心態」:以為知識很稀有又珍貴,必須妥善保護和囤積;我們吝於借助別人的知識,感覺自己的研究結果沒有別人的好;彷彿要先鑽研許多年,才有資格分享自己的知識。但是,這樣的匱乏心態,會讓我們錯過網路時代的豐富資訊所帶來的好處。

在《點子就要秀出來》這本書裡,作者透過一個又一個簡單小巧的觀念,幫我們建立起一個健康的公開分享心態。如同人際關係教育大師 Dale Carnegie 曾經說過:「這世上隨處可見掠奪與自私的人,所以無私為他人服務的少數人享有很大的優勢,幾乎沒什麼對手。」公開分享,可以幫你建立優勢。

接下來我摘錄書中 7 個網路公開分享的秘訣。

Photo by Deeana Creates on Pexels.com

1.當一個業餘愛好者

有一個心態設定,可以讓我們更樂於分享,那就是「當一個業餘愛好者」。

英文的「業餘」 amateur 這個字,在法文裡面意指「情人」。業餘愛好者是指充滿熱情、墜入情網般瘋狂投入作品的人,他們不會去計較可能得到的名聲、酬勞和職業成就。正因為業餘者不計得失,他們會願意冒險、實驗、隨興發揮,勇於分享結果。

如同日本禪師鈴木俊隆(Shunryu Suzuki)所說:「初學者的心,面向無限可能;老手的心則飽受羈絆。」在展現熱情和實驗精神的方面,業餘愛好者通常比專業人士更有優勢。Austin 提到,如果你想開始分享,別擔心該怎麼獲利或如何經營,別再想當專家,只要盡情展現你的業餘愛好,志同道合的人就會自然找到你。 

我想起《在大腦外思考》書中提到的一項研究專家只能表達自己所知的大約 30%」。研究人員請專門治療創傷的外科醫師,說明如何將分流器插入股動脈,結果發現,外科醫師遺漏了將近 70% 的步驟。針對專業心理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他們說明自己設計實驗、分析資料的步驟,平均的疏漏與錯誤率達到 75%。一項針對專業電腦程式設計師的研究發現,他們所列舉的電腦程式除錯步驟,比實際做的少了一半。

專家往往容易忽略了身為專家的盲點。如果你分享的東西,是從初學階段始學習和改進,那麼你的內容對於初學者而言,會比起專家的內容更顯得親切易讀。

2.不要囤積,而是分享

作者建議我們不要只是「囤積」資訊,而是要適時「分享」出來。

分享的內容包含:「你的靈感從哪裡來?你讀什麼書?你瀏覽什麼網站?你聽什麼音樂?你看什麼電影?你的剪貼簿裡有什麼?你書桌前面的軟木板上釘了什麼?你崇拜誰的作品?你偷誰的點子?」為什麼要分享這些東西?因為這可以讓人們推斷出「你是誰」和「你做的事情」,其透漏出來的線索甚至比你自己的作品本身還多。

我在讀到這段的時候,也想起「收藏家謬誤」(Collector’s Fallacy)這個現象,尤其在數位工具發達的現代,我們很輕鬆可以在手機、網頁上面收藏、標註書籤、稍後再讀,誤以為收藏越多,就懂得越多。但是,資訊不等於知識,我們只是誤把「知道」當成了「理解」。 實際上,資訊只有經過消化、理解、實踐、分享出來之後,才能成為真正能為我們自己的知識。

如果你想分享別人的作品,請一定要標明出處,要像是發表自己的創作一樣,要懷著尊重及關懷之心。作者提到:「如果你不能好好說明作品的出處,你不只是掠奪了原創者的心血,同時也掠奪了與你分享這個作品的觀眾權利。」你可以詳細描述這個作品是什麼?這個作品是誰做的?為什麼你要分享?為什麼別人該關心?把這個動作想成是博物館作品旁邊的小小「說明牌」。

分享可以展現出更真實的自己,也會留下麵包屑,讓人能夠回溯到你最初的靈感來源。

3.網路是一個自我發明的載具

每當談到要在網路上公開分享,一個問題就浮現出來:該在部落格分享嗎?該在社群平台分享嗎?我該分享哪些內容才好呢?

作者認為不需要把這件事情想得這麼嚴肅,也不要一開始就想得太過商業,他說:「不要把網站當成自我推銷的工具,而是當作是自我發明的載具。在網路上,你可以盡情展露自我,在你的網站上盡情揮灑你的作品和想法、以及你真正在乎的一切。」把你在網路上發表的東西,當成是展現進度和興趣的過程。

視覺藝術家 Rafaël Rozendaal 也曾在一段談論藝術和網路的訪談時指出:「如果你把網路當成一個促銷工具,那就變成了日常雜務。但是當你把它視為一個平台,並說『我不打算用 Instagram 促銷,我要用它來展示我正在做的事情,我只是秀出我的草稿,我只是開放我的工作室給你看』這才是真正的促銷——你已經徹底顛覆了參觀工作室的想法。」1Rafaël Rozendaal in a fascinating conversation about the art world vs. the Internet

我則回想起自己創立《閱讀前哨站》的時候,只是秉持著一股「分享閱讀」的喜悅就開始了這段旅程。在過程中,我不斷創作一篇又一篇新的文章,隨著這些文章的累積,也形塑了我在網路上的全新樣貌。這讓我充分感受到「透過網路,我可以形塑自己的未來,我可以創造我想成為的自己」。把網路當成是一個自我發明的載具,而不只是炫耀成就的櫥窗。

你在網路上發表的一切,不只是展現你的過去,更透露了你即將成為的未來。

4.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談到在社群平台上面公開分享的原因,或許「讓人追蹤你」是一個驅動你的前進原動力。

作者認為,你想讓人追蹤你,就要成為值得追蹤的人。而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成為一個有趣的人。讓自己抱有好奇心,時時刻刻注意周遭,練習「不斷投射出興趣」。你想當一個有趣的人,自己得先對事物有興趣。做你喜歡的事,談你喜愛的事,就會自然而然吸引喜歡這種事的人。

另外,你也可以繼續把你感興趣的事情、剛學到的事情分享出來,因為「教導」別人並不會貶低你工作的價值,反而是增值。你教某人如何做你的工作,其實是讓別人對你的工作更有興趣,大家會覺得與你的工作更親近,因為你讓他們見識到你所知道的東西。

如同 Charles Munger 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展現興趣的人、分享所學的人,自然而然地,你就會成為一個值得追蹤的人。

Photo by SHVETS production on Pexels.com

5.主動分享你的幸運

如果你的分享之路愈來愈順暢,逐漸獲得了名望和成功。別忘了分享你的幸運。

魔球》的作者 Michael Lewis 是一位廣為人知的美國報導文學作家,他在 2012 年一場對普林斯頓學生的演講中提到:「成功總是被合理化,因為成功的人不想承認他們只是非常幸運。更重要的是,這個世界也不想意識到這一點。」他接著說:「要知道如果你成功了,代表你也擁有好運。伴隨好運而來的是責任,你有虧欠,不只是虧欠你的神,還虧欠那些不幸的人。」他認為我們不該將好運據為己有,而是要盡可能分享我們的好運。

具體而言,作者提供了更具體的作法:你成功之後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運用你的資源和影響力,幫助那些一路上幫你走到今日地位的人。讚揚你的老師、啟蒙恩師、英雄偶像、影響你的人、同儕以及粉絲。給他們機會秀出自己的作品,把機會傳給他們。我想起 James Clear 也時常在他的文章和電子信裡面,感謝和提及給他靈感來源的那些人,他這麼做往往促進了更多的分享和互動。

主動分享幸運的人,往往會獲得更多的幸運。

6.處理酸言酸語的方法

許多人想到要公開分享自己的作品,心裡面可能會擔心:「如果遇到網友的酸言酸語怎麼辦?

作者提供了一個很妙的故事。他曾經也被這種困擾所苦,而且很猶豫是不是要把那些難聽的言論刪除掉。他的太太給了他絕佳的建議:「如果有人跑來你家客廳大便,你不會讓那玩意兒就這樣放著,對吧?」他這才豁然開朗,面對難聽的評論也是一樣,你應該把這種東西掃起來丟垃圾桶。

很碰巧地,我最近讀到華頓商學院心理學家 Adam Grant 對於網路批評的一段話:「『批評』既輕鬆又快速。『創造』既困難又緩慢。你花兩個小時閱讀的書和電影,通常需要兩年以上的準備時間。任何人都有權利批評別人的作品。但是真正洞見來自於你是否能幫他們改進,或是打造一個你自己的。」我認為這段話除了說給網路酸民聽之外(好吧,他們或許不會聽),更重要的是讓創作者和分享者知道,什麼留言是有建設性的洞見,什麼留言要快速清空。

不要讓昨天的酸言酸語,奪走了你今天創作的好心情。

7.不是從頭來過,而是從經驗開始

不要因為精通了某項技藝而自滿,你必須鞭策自己回到學生的身分。

如果你想重新學習新的撰文技巧、重新學習新的繪畫技巧、重新學習新的彈奏技巧,這個時候,你該如何分享?你害怕在別人眼中自己看起來又像菜鳥一樣嗎?之前累積的那些成果,難道就棄之不顧了嗎?

書中有一個耐人省思的故事。喜劇演員 Louis C.K. 十五年來都只準備同樣時間份量的內容,後來他發現自己的偶像 George Carlin 每年都會把手上的材料丟掉,重新準備一份新的。他本來不敢學 George 的做法,但他嘗試過一次之後,整個人如釋重負:「如果你已經懶得再講飛機和小狗的笑話,就把這些題材丟了,然後你還有什麼呢?你只能再深入一點。你會開始談自己的感受,談論自己本身,然後你用這些當笑話題材,講完就丟掉。你得再深入一點。」丟掉舊的作品,其實是挪出空位給新的作品。

這裡的重點是,你絕對不會是真的「從頭來過」,你不會失去所有之前的作品。就算你把舊作品扔在一旁,你已經「學習過的經驗」也會滲入下一件作品。就像是軟體業常說的「疊代」(iteration),指的是一個重複回饋過程的活動,目的通常是為了接近所需的目標或結果。每一次對過程的重複被稱為一次「疊代」,而每一次疊代得到的結果會被用來作為下一次疊代的初始值。

你只要允許自己再次成為業餘愛好者,尋找新的事物來學習,公開學習過程,紀錄你的進度,並且一路分享,讓其他人也可以跟著你一起學習。不要害怕從頭來過,因為這一次你是從經驗開始

Photo by Shane Albuquerque on Pexels.com

後記:分享會形成正向的循環

點子就要秀出來》跟其他三部曲一樣,由插畫和簡短的文字組成,簡單好讀,卻寓意富饒。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不斷想起另一本書《WOL大聲工作法》的作者 John Stepper 提倡要「公開分享自己的工作內容」,他說:「當你分享自己的工內容、正在做或學習的事情,建立人脈圈,讓同個人脈圈的所有人都能互相分享及回饋,形成正向循環的一種工作方法。」我認為,無論你分享的是草稿、作品或工作,你都會獲得這套方法帶來的效益。

公開分享除了對自己有幫助之外,你同樣對觀眾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作者提到,觀眾不只想發現絕佳的作品,他們也渴望有創意,也想成為創作過程的一份子。當你「持續把過程公諸於世,你就可以與顧客建立一種關係,讓他們看到產品背後的靈魂人物。」持續展現,就能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我自己對這本書的實踐,就是開始實行了一個有趣的計畫,每天張貼一則簡短筆記2感謝 Adam Grant 和 James Clear 帶給我這種筆記格式的靈感。。像是我最近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分享的「自責和自省的差異」和「寫作是淬鍊想法的工具」筆記,就是這種練習之下的產物,我很期待這個練習長久下來會帶來什麼影響。而現在,不用去想像太多,繼續把點子秀出來就對了。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註腳

  1. Rafaël Rozendaal in a fascinating conversation about the art world vs. the Internet
  2. 感謝 Adam Grant 和 James Clear 帶給我這種筆記格式的靈感。

原文連結閱讀前哨站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logbook icon
Waki瓦基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和 Podcast 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化輸入為輸出》線上課程講師。嗜書成癡的愛書人、前台積電技術副理。時常分享讀書心得和書評賞析,喜歡將書中所學加以活用,實踐在職場與生活當中。
  • Author
  • More

《恆久卓越的修煉》讀後心得:成就卓越的四個階段

《NFT狂潮》NFT 的應用、缺點、購買原因和挑選方式

《不敗學習力》讀後心得:學霸沒告訴你的10個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