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者最好的宿命就是争议声中被下一代技术扫入历史的垃圾堆:李安与他的技术产品,人文与科技的双子
乔布斯曾经有一次对皮克斯的创始人拉塞特说:
「你知道,苹果所设计计算机的生命周期是多长吗?或许是三年吧,而在五年之后这些设备就会变得不入流,因为技术的发展实在太快了。然而,如果你可以把《玩具总动员》做好的话,它却能够永远存在下去。」
换句话说,乔布斯做的东西终将被拿去填海,但拉塞特的作品能传世。
李安已经有了能传世的作品,那《双子杀手》有可能将会是他的 Macintosh(麦金塔电脑)——一种三十年后才能更被人理解意义的产品。
观影的两个小时里,我无数次感觉自己是在一个巨大的屏幕上玩游戏,而非在看电影。从黑暗的影院出来,阳光洒在湖面上的一瞬间,我以为自己还在电影中。我对剧情思想有很多想说的——但这一次,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来评价李安的「产品」?人文和技术不是对立面,但人文和技术的确不在同一面。我用「产品」一词来评价李安的《双子杀手》也是如此,因为我想聊的是《双子杀手》作为技术产品而非文艺作品的那一面。
我是技术进步主义者,现在也是一个留给「今非昔比」而非感叹「今不如昔」的年代。但我始终觉得,不论是技术还是做技术的人,最好的归宿就是人类前进的燃料。
大家抛弃了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但比他更早的莎士比亚,还在被人传颂。我们能在网上很容易的看到诸如「难受的时候就读读李白,乐观一下」(我同意)这类观点,但很难找到谁会说「感谢 DARPA 能让我用上互联网」。至于瓦特?他现在主要还存在于人类感叹「我们获取能量的方式都是烧水」这种段子里。
You see, this is how the world works. 世界就是这么运转的。
伟大技术进步的宿命就是尽快被人抛弃。下一代技术最好把上一代技术彻底扫尽历史的垃圾堆,然后再踩上两脚永世不得翻身。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怎么说的来着?Ingratitude towards their great men is the mark of strong peoples,对伟人的忘恩负义是强壮民族的标志。全人类一家亲,我们都来自强壮的民族。
所以反过来,我也总是对愿意推动人类技术前进的人抱有更多的尊重。因为他们大概率成为不了普罗米修斯,让世人口口相传;却很容易有和盗火者一样的悲惨下场。从来没有人能保证前进的方向 100% 是对的,更多的是 90% 的人失败,9% 的人做出了一些变化,1% 的人有可能推动人类前进。
但世界对这 1% 的人也是经常不公平的。因为他们成功之前面对质疑;成功之中面对责难;在不远的将来,被人淘汰。看看杨教授和他的信徒们咒骂发明了电脑与网络的发明者、乔布斯是个沽名钓誉的自大狂,至于马斯克?那就是个正在进行时的庞氏骗局。
这还是世俗意义上已经获得了成功的技术,与推进者的待遇。那没成功的呢?不过成不成功都不要紧。绝大部分情况下,只消十年就没人在乎你了。就像是没人在乎小灵通当年对中国普及手机的贡献一样。对了,你还知道什么是小灵通吗?不知道不要紧,5G 反正马上就要来了。
李安对此肯定心知肚明,毕竟不少人说他江郎才尽只会弄点博人眼球的技术噱头:那难道保证你每天可以享受现代生活的技术,都 His Mother 是宇宙大爆炸之后直接砸到你脑袋上的吗?
别忘了,电影早年也是高科技。技术 ≠ 互联网,更不等于手机 App。早年间电影也是饱受非议的技术。甚至有声电影来了之后,默片的观众也会鄙视有声电影。过了这么多年,竟然有人认为电影最好要一直保持传统,一秒 24 帧,不能太亮,最好还是胶片——连数码都别用。抱歉,人类不能止步于「曾经的美好年代」。更何况那个「曾经的美好年代」可能就从来没存在过。
李安做的,是要把这个年代的技术,应用到上个世纪诞生的电影中,让未来的观影者,有配得上这个时代的观影体验。我有时候对这种事情挺词穷的,但我感觉我们应该支持这种尝试,即使试错也无妨。
李安有能力,也已经做出过有很大机会可以传世的作品了;对他来说,躺在功名薄上完全是更简单的选择。李安选择挑战,此亦老生常谈。但不能李安曾多次挑战技术和自己,就忽略了每次挑战的意义。君不见电影圈,多少人;年轻一作享一生,老来甩手享清福?
《双子杀手》的两个关键性新技术,不论是「数字人物」还是「高帧率」画面,都是那种如果你关心技术的话,你就会纳闷「为什么我们今天才有?」这样的技术。毕竟你在 B 站、YouTube 甚至是 P 站上都应该看了很久的高帧率视频了。至于「数字人物」,虽然不完全一样但 deepfake 模拟的假人也不少。所以,为什么我们的电影不能用类似的技术呢?为什么我们不能让技术给电影带来更多可能性呢?
某微信公号批判这个电影的时候,说这个技术是不成熟的技术,这一看就是不做技术的人去用自己粗浅的理解去评论技术的演进。因为任何一个做技术的人都知道,快速迭代,上了再说才是方向。深思熟虑的瀑布流开发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成为了历史。指望万事俱备才能推出的技术,出现的一刻就已经是过时的技术。即使成熟如我们用的智能手机,每年还都有有厂家会出一些探索性技术。那为什么电影就不能这么干?
还有人说为了 120 帧不让观众头晕,很多视角必须用固定机位;与其妥协不如回归 24 帧。这就更匪夷所思了,难道所以技术一上来的表现形式就都是完美的吗?人类花了很多年才逐渐摸索清楚黑白摄影,彩色摄影到现在都没人说能完全被艺术家们摸索清楚,那难道我们要退回绘画?正确的态度难道不应该是:这个技术不错,但还有问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改进吧!
多年之后,李安采用的「新」技术也会成为「旧」技术,到时候可能也会有人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是他们那个年代语境中「曾经的美好时代」。也正因为如此,我对李安更加尊重:因为他在做一件注定会被淘汰的事情。但绝对不能因为这件事可能是错的,可能是会被淘汰的,就否认他的意义。
这种认为新技术有问题就不应该上的态度,非常实用主义。
「理想和情怀在今天的名字叫 pragmaticism,大胆而不切实际的狂想连被人嘲笑的机会都不会有。这或许令人沮丧,但并不致于绝望,因为历史是实用主义最好的解毒剂。只要稍微接近一下历史,我们就能找回如今被大企业毁掉的『创新』一词原本包含的锋利与激进。」
@李如一
对于那些批判李安运用新技术的人,我最后只想说一句:
柴门犬吠挡不住风雪归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