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跨年香港行

胡貝僑
·
·
IPFS
犹豫许久,说服自己不必担心这些不成熟的内容被吐槽,决定把上个跨年香港行途中断断续续记录的文字整理出来,改变需要源于自己。也给自己立了个旗,如果能够保证今年每月都能够写一篇的话,那就可以把 hubeiqiao.com 复活了。在此之前,就以 Matters 作为落脚点吧。

我与香港的联系

身处大陆的我是在电影里第一次知道香港的,那时候香港对于我而言还没有任何地理位置上的概念,也不知道意味什么。1997 年,所谓回归,对于不到三岁的我而言,现已没了记忆。除了电影,还有香港音乐,记得父亲专门搞了套音箱,尤其爱播放 Beyond 的歌曲。

地理位置上明确知道香港在哪里是小学高年级自然课了,那时候老师会让我们买所谓中国 34 个行政区的海绵拼图,然后考我们诸如每个省 / 市 / 自治区的形状、简称之类的,香港、澳门、台湾当然也在里面,只不过港澳的比例与实际完全不符就是了,那时候我意识到香港就在大陆的下边,这么小。小时的教育让我认识到香港被侵占是屈辱的,所谓的回归祖国是伟大的。翻越互联网万里长城前,我对香港的了解,只是跟风,什么都不懂。还有一个细节:小时候觉得要是能够在电视上看到凤凰卫视会是一件比较厉害的事。这不禁让我想起最初翻墙时的优越感。

上大学后,学校有多个交换项目,其中有一个香港科技大学短期的游学,那时候才 2013 年。港澳通行证办是办好了,可是由于当时打算和我一同参加的同学去不了了,所以最终我也没有去成。如果那时候独自去了,也许我会更早的意识到一些东西,甚至做出更多的改变吧。

2014 年,我开始用三脚猫功夫翻越互联网万里长城。那时候也没太多关注到香港,也全然不知所谓的占中以及雨伞运动,后来某网友因酷似 Joshua Wong 而被群友戏称为「占中领袖」,当时并没有主动去了解其中的含义。逐步开始了解香港是在 2015 年有了稳定的梯子后。在好奇心与机缘下看完了高马可的《香港简史─从殖民地至特别行政区》,也找到了《十年》影片。认识到香港是一个伟大的城市,历经艰辛,但那时其实并不关注港人的诉求。

去香港的原因

毕业后,我逐步从微博转到 Twitter。基于现实情况既定下来前期旅行的目的地:日本 + 曾经的亚洲四小龙, 2017 年去了日本,2018 年去了台湾,2019 年计划去新加坡和香港。

2019 年 6 月初,梯子例行波动后,Twitter 时间线上有关香港的推文逐渐多了起来,在 6.8 还和朋友调侃说第二天肯定有大事发生。6.9 打开 YouTube 直播后,惊呆了,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走上街头?他们是为了什么?为什么香港会发生这种场景?一顿搜索后,大概了解了港人的诉求,看起来符合逻辑,也才意识到,原来港人近几年都会例行上街表达诉求,我这么惊讶只是以前没关注罢了。自那天起,关注 HK 动态就成了日常。看着直播上有序的人潮,波澜壮阔、激励人心。他们诉求明确,有组织、有策略、有温暖,在墙内的我没什么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在心里祝福了,深感钦佩。在这之后,又看了一遍《香港简史》,结合这次的事件,更能理解了:港人一直争取将这片土地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重读《香港简史》后发表的推文

那时候墙内并没有什么报道。我把 HK 事件作为一个舆论反例分享给了家人,没想到就此埋下了隔阂的种子(好在经历 2020 一疫后消解了)。在价值的讨论上,6、7 月份经常和同事讨论。我被质问关注香港事件有哪些实质收获或者影响?直接影响可能并不太多。站在同事的立场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既然影响不了,也没有利益关系,不关注也罢。对我而言,HK 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就是清醒的认识到英文世界或者非简体中文世界的重要性,这是一面镜子,赤裸地向我展示。

原计划是中秋节假期前往 HK,出于对于局势的担忧并没能去成。

中秋前在 Airbnb 上同港人房主的沟通

再三犹豫后,还是打定主意在年末前往。一大目的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找到促成自己继续学习语言的契机,以及实地查看示威者以及警察到底是怎样的。我也在思考,大陆的这种制度对于我这种佛系青年来说,除了需要翻越互联网万里长城,除了不能乱说,除了教育医疗不足外,到底还有哪些影响。

这次香港之行,并没有在 Google Maps 上紧密的排好每天的行程,只有五天肯定是不够的,就慢一点吧,反正下次还会去的。

Google Maps 上标注的若干地点

旅行后的一些感受与想法

  • 香港比大陆任何一个城市都要更国际化、更开放,在中国唯一能够一战的可能只有台北,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陆的上海、深圳经济再发达也无法取代香港的一个原因
凌霄阁观景台上的游客
  • 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暴力画面仅仅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城市整体是很安全的,城市依旧正常运转着。和平理性占据了绝大多数。幸好 XXX 们是理性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Hong Kong Station 2019/12/31
  • 游客比想象中的要多很多,城市依旧繁华。山顶缆车排了 40 多分钟才坐上山,迪士尼各个项目平均要排二十分钟左右
等待坐山顶缆车上山的队列
  • 生活成本依旧非常高,至少我现在的收入可能只能勉强生活下去。香港人很勤劳勇敢
  • 未来如果有小朋友的话,会尽早带小朋友去香港、台湾,感受所谓不同的中华文化,世界脉搏
  • 台北和香港城市气氛很不一样,香港快,台北相对慢一些更适合生活。香港和新加坡对比的话,新加坡有更多尝试挑战大自然的景观,香港更多贴近城市文化本身。更喜欢香港
去孙中山博物馆的路上
  • 港人对大陆人肯定是有偏见的,不该先怪他们,就像别人对你有偏见肯定有你自己的原因,先做好自己。整体上对旅客还是非常友好的
报刊亭摊贩
  • 和新加坡比起来的话,香港非华人的比例看起来差不多。那大陆更应该学习多民族是如何融合的,仅与重庆大厦比起来,56 个民族不算什么
尖沙咀重庆大厦外
  • 香港、新加坡乃至台湾能够有这样和谐的社会,除了制度外,还有就是面积相对少了很多,大陆如果要改革的话,应该参考谁?
  • 随处可见分层的作用。在越成熟发达的社会中,分层的应用约成熟。可能是为了带来效率吧。信任也是,机场快线直接进,出闸才付钱;八达通可以欠费出站
  • 请伟大的 XX 解释一下,为啥都是被殖民的城市各方面相对更发达?
  • 不愧为世界高楼大厦密度最大的城市
太平山顶俯瞰 - 傍晚
太平山顶俯瞰 - 夜晚
  • 以前想不通香港也就不到 1000 万人的城市,何必专门开香港区甚至可以和台湾合并在一起,这次去了明白其中一个原因是香港本身所代表的文化意义
上环街道
  • 文化展览,香港艺术馆之前比美院 / 国家博物馆的展览更有意境,贴近主题,应该是世界级的
小题大做 —— 香港艺术馆的故事
香港艺术馆 1962-2019
  • 至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通过视频 / 图片 / VR / AR 等等是无法与现场体验比拟的,需要的计算量还差的太远了。需要有更多的亲身体验
天书
  • 熟悉的地点们,是人类赋予了他们独特的含义。同样还是现场更具体。旅行是为了打卡么?
皇后大道中
太子站外
  • 这确实是港人的民意。在香港的前 4 天,基本没有异样和征兆,但当跨年夜走出尖沙咀地铁站,我见到的是肩并肩人潮;街上有关一月一的海报大多被撕掉了,但还是有近 100 万人走上街,老人、小孩随处可见。民意如此,应该先问为什么,以及墙内为什么看不到为什么
地下通道中的一月一文宣
跨年夜的维港
2019-2020 跨年
  • 普通的香港人,为什么上街?小学生中学生可能并不完全懂,喊喊口号乃至成为勇武可能是一件看起来很帅很正义的事情,到底有多少人们了解清楚了他们为什么而抗争?这么挤在一起喊喊口号有用吗?没用的话,解决方案是什么?同事批评的一句:多数人的无知和少数人的无耻。如果无知是为了自己为了未来,那我们甘愿为了无耻。什么是无耻?
一月一维园外
  • 在维多利亚公园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么多人,第一次参加所谓的游行,计划跟随走到中环去机场,不过最后的一下午竟然在维多利亚公园里面打了个圈圈转。港人太不容易了,也比我想象中的更有执行力、团结
一月一维园人潮
一月一维园人潮
  • 不敢想象 2047 的香港会是怎么样,只能祝福他们。香港的未来理应由香港人自己决定。所谓中国的概念也只是掌权者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罢了。世界上本没有什么国,都是为了满足不同利益集团统治的工具罢了
尖沙咀跨年结束后的九龙街道
  • 「一国两制」至少明面上还是存在的
入境证明
  • 总统电视辩论 / 发表未来政见是高级的 review,超过公司的 CEO
  • 在 LIHKG 上见到了对于「香港独立,唯一出路」的讨论,实际现场这个口号的响应人数也远不如另一个。这可能是带私货。为什么就是唯一出路?出路是什么?有几种解决方案?虽然对于国家这个概念我上面说到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控制工具,但还是觉得还是想的太简单了,应该把国家当作巨型公司来看待
尖沙咀跨年被挥动的旗帜
  • 最后,即使在亲历过现场,贡献微不足道的消费后,我也还是只能祝福香港人能够得到他们想要的,也是应得的。也感谢他们让我收获了很多,一次次的促进我持续学习的动力。我还会再来的,这次算是认知的迭代。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去亲身经历,当然这样的成本也是相对更高的,但还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数字化内容的综合体验是远不及现场的
眺望港岛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胡貝僑在未知中尋找可以抵達的未來。
  • 来自作者

26

2020 春节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