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黃老思想】第八篇 昔之得一者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正。其致之也,謂天毌已清將恐蓮,謂地毌已寧將恐發,謂神毌已霝將恐歇,謂浴毌已盈將恐渴,謂侯王毌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得一之功:天得則清、地得則寧、神得則靈、谷得則滿、王得則正;防微杜漸:清防滋生、寧防擾動、靈防倦怠、滿防不均、正防傾覆;因此,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君王稱孤道寡,並非輕賤自身,而是一於根本,所以,別當祿福的玉,別作硌腳的石。
「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與?」立論時間應該早於「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稱」,因為「侯王」是指天下諸侯之王,而「王公」是指王室公卿之流,所以,「侯王」用語應在殷商以前,而「王公」用語則在西周之後。
「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這是共主對諸侯而言,共主不欲虛名無實或多餘礙事,這兩點東周天子可都佔了,而且還是對自封的小諸侯,諸侯競爭時天子是個吉祥物,諸侯兼併時天子就顯得礙事了;不過此文並非周代著作,因為此論是希望防微杜漸,而「天地神靈」也表現出商代的氣象。
「昔之得一者」應該是指夏朝覺悟真相者,中華文明約早西方二千年,故而夏朝黃老之覺悟真相者可與佛陀同論;約千年之後,商朝欲繼之而齊一天下,於是王室熱衷修行,以求獲得治理之道。
「得一」才能使天清、地寧、神靈、浴盈、王正,「得一」無疑是商朝的首要之務;封建政體可能須要禮尊天子大封功臣,集權政體可能還得鞏固皇權大殺功臣;至於「侯王得一」的方式,主要是憑道德治理,而不是靠武力征服。
因此,「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是以大事小的謙遜,更是根本枝葉的擔當,其目的在得天下諸侯之心(與「王公以自稱」禮賢下士的目的並不相同);同為得一以為正,西漢約兩百年,西周約三百年,而夏朝約八百年,愈是柔韌愈是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