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115:與勞思光的交往

李怡
·
·
IPFS
·
勞思光的學術成就,不是我這樣學少識淺的文人可以評說的。只因為他從來不是只在象牙塔中做學問的人,他時刻關心中國、香港、台灣的政治變遷。

前文談到1981年,我對徐復觀教授和勞思光教授分別作過專訪,兩個專訪直接導致中共對我和《七十年代》杯葛,也使我無法不作出脫離左派陣營的選擇。我談到與徐復觀的兩年交往,及所受影響。這裡就談談我與勞思光教授的往來,我對他的認識,和一些趣事。

我在1981年應政論家徐東濱之邀,參加香港前景研究社,在那時候才第一次認識勞思光。前景社大約每月有一次聚會,就香港前景問題探討各種方案,並向中英雙方提出。當然,都沒有被採納,甚或可能沒有被認真看過。到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發布,前景社也解散了。不過,就在這幾年,我對勞思光作過一次專訪,也邀請他擔任過兩次「五學者座談一國兩制」的主持人。他在座談會中引導其他學者,他自己也講了很切要的意見。自認識後,我們就有較多交往。他那時在中文大學哲學系授課,與唐君毅、牟宗三齊名,被喻為「香港人文三老」。所著的《新編中國哲學史》,深為學界所重。實際上他並不老,比唐、牟小二十多歲,也只比我年長九年,但他少年老成,據說他二三十歲就是這個模樣,1981年他五十多歲,也沒有變老,還是這模樣。

他身材瘦小,據他自己說體重從來沒有超過100磅(45公斤),但每次一起飯聚,他都食量驚人。而他那個小小的腦袋,所裝載的東西也驚人。除他本行的哲學,對時局、政治、社會現象,乃至賽馬、賭博都有別具一格的思考,甚而會到澳門賭場小試牛刀。而其中在朋友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命理、術數、占卜,我認識他時,徐東濱已經說他的綽號是「鬼谷子」。說他在毛澤東去世一年前,就占算到毛過不了1976年。不過他從來不以術數專家炫耀,還說自己一向不主張人崇信術數,只是拿來自娛,或跟友好算一算。初識時他也為我開了一個命盤,對我的家世和過去,算得蠻準,講到日後我的生涯,後來的發展也好像有些譜。

前廣播處長張敏儀說,在中文大學讀書時,曾經上過勞教授的課,他們同學都叫他作「魔術師」,因為他永遠是穿西裝打領結(bow tie),像魔術師。勞思光跟我解釋為什麼到任何場合都這樣穿著,是因為有些場合是一定要打領結的,但沒有任何場合是不可以打領結的。為了不花時間在穿著上,打領結穿西裝就完全不用費腦筋了。

他接受過我們雜誌不止一次訪問,除了座談會之外,他都說不要記錄訪問稿了,所有的問題他都自己寫下答案交給我,他說這樣我們既省事,他也毋須擔心我們會記錄有錯。

勞思光的學術成就,不是我這樣學少識淺的文人可以評說的。只因為他從來不是只在象牙塔中做學問的人,他時刻關心中國、香港、台灣的政治變遷。1971年他出版了《歷史之懲罰》,是他一系列在雜誌上發表的文章結集。以嚴謹思辯和關切人類苦難的深情,對當代中國的危機以至整個人類文明面對的困局,作出系統的分析和深刻的反省,對當時的學生和讀書人有很大影響。因這種關懷,使我們自相識後,就結成了常常一起談論國是的朋友。我視他為良師,相信他也視我為益友。

他早年就讀北京大學哲學系,未及畢業,就因1949年國共內戰而隨父母移居台灣,在台大哲學系完成學業。因反對國民黨專權,主張自由民主,引起情治單位注意,他父親獲得消息,讓他趕緊離開台灣,於是到了香港。他曾經聲言,除非台灣解除戒嚴,否則他不會去台灣。在中大退休後,1987年台灣解嚴,1989年他應邀到台灣任清華大學客席教授。那之後,因為《九十年代》出版台灣版,我也常去台灣,與他在台灣常茶聚飯聚。

2001年,勞教授以傑出學人的身分,受邀回中文大學一年,並出版了一套十三冊《思光學術論著新編》。六月九日,中大出版社為他辦了一個題為「五十年來家國」的對談會,在中央圖書館舉行,蒙他邀約,選了我作為對談者。

2001年在香港一年後,勞思光又回到台灣在華梵大學任講座教授。但妻子仍然留在香港,在台灣雖有人照顧,但基本上是獨居。2012年10月21日,因心肌梗塞昏厥,被發現後,送醫不治,終年85歲。歿後,台灣和香港都為他舉行過追思會和研討會。2012年12月16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的追思會上,我應邀做發言者之一。我簡要地講了與他交往的經過,和他給我印象最深、從他言傳身教中受到影響的幾個要點。這些要點都貫徹在我的編輯寫作生涯中。下一篇再談。

2001年應邀與勞思光舉行「五十年來家國」的對談。

(原文發佈於2022年3月2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1. 題記
  2. 闖關
  3. 圈內圈外
  4. 殺氣騰騰
  5. 煎熬
  6. 傷痛
  7. 動盪時代
  8. 抉擇
  9. 那個時代
  10. 扭曲的歷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後一擊
  13. 我的家世
  14. 淪陷區生活
  15. 汪政權下的樂土
  16. 淪陷區藝文
  17.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18. 李伯伯的悲劇
  19. 逃難
  20.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21.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22. 古國風情
  23. 燕子來時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樹倒猢猻散
  26. 豬公狗公烏龜公
  27.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28.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29. 自由時代的終章
  30.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31. 確立左傾價值觀
  32. 「多災的信仰」
  33.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學的青蔥歲月
  35.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36. 談談我的父親
  37.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38. 父親的挫傷
  39.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40. 畢生受用的禮物
  41. 文化搖籃時期
  42. 情書——最早的寫作
  43. 那些年我讀的書
  44. 復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50.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51. 歸處何方
  52. 劉賓雁的啟示
  53.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記憶
  56.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57. 伴侶的時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60. 福兮禍所伏
  61.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62.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64.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65. 脫穎而出
  66. 覺醒,誤知,連結
  67. 非常有用的白痴
  68.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69. 中調部與潘靜安
  70. 非蠢人合做蠢事
  71.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72. 無聊的極左干預
  73. 從釣運到統運
  74.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75. 統一是否一定好?
  76. 台灣問題的啟蒙
  77. 推動台灣民主的特殊角色
  78. 中共體制內的台籍人士
  79. 踩不死的野花
  80. 文革精神
  81. 文革締造中國的今天
  82. 極不平凡的一年
  83. 批判極左思潮
  84. 民主假期
  85. 裂口的開始
  86. 太歲頭上動土
  87. 愛荷華的「中國週末」
  88. 1979年與中共關係觸礁
  89. 那幾年,文藝的沉思
  90. 愛荷華的平和交鋒
  91. 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
  92. 九七覺醒
  93. 美麗島大審對我的啟示
  94. 從事媒體一生的座右銘
  95. 念茲在茲要記下的輝煌
  96. 香港前途問題帶來的恐慌
  97. 從來沒有「民主回歸」
  98. 和許家屯的一次交鋒
  99. 牢記至今的一段話
  100. 從創辦到離開天地圖書
  101. 《七十年代》和天地分道揚鑣
  102. 「庚申改革」的流產
  103. 中共幫我們洗脫左派色彩
  104. 與徐復觀先生的兩年交往
  105. 徐先生的臨終呼喚
  106. 「愛國是無賴的最後防線」
  107. 守護我們的心智
  108. 江南案的考驗
  109. 專權政治逆轉的里程碑
  110. 「李匪怡」和《香港1997》
  111. 一國兩制的根本問題
  112. 港人治港只是誘餌
  113. 「京人治港」是否較好?
  114. 「基本煩」和霎眼族
  115. 與勞思光的交往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怡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失敗者回憶錄198: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失敗者回憶錄197:年輕人化解民主派的分裂

失敗者回憶錄196:伊麗莎白二世與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