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积贫积弱的根源:不抑兼并
因为不抑制土地兼并,导致地方豪强大肆吞并土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要么去给豪强干活,要么少部分去做商贩,而剩下的则成了流民;而宋朝的豪强其规模远不及魏晋南北朝的门阀,所以豪强吸收不了那么多人口。
而流民就会演变成盗匪,盗匪还可能早饭对抗朝廷,所以北宋承唐制,采用募兵制,就是把这些流民都收入军队,相当于给他们上个编制,防止他们早饭。结果导致了北宋军队数量巨大却战斗力低下:比如北宋常备军规模一般在100万左右,而武德充沛的唐朝常备军巅峰期才60万。那些流民本来就是被朝廷逼的才来参军,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如果我人没了还怎么混饭,所以他们不可能舍生忘死地给北宋朝廷卖命。
而地方豪强手里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以及可控制人口,就有了和朝廷叫板的资格,从而导致如果朝廷想要自上而下推行改革就异常困难。比如宋神宗时期启用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对付反对派最强硬的手段不过是派到偏远地区当官,所谓的“刑不上士大夫”。而对比商鞅和刘彻等其他变法改革的手段,王安石堪称是温柔。总之变法本来就是要触碰既得利益群体,不上铁腕是执行不下去的。
而这就导致了,北宋因为不抑制兼并,出现流民早饭,为了解决这个,就要变法,而因为不抑兼并,导致没能力变法,而没能力变法就只能给流民上编制,而导致要从那些还没跑路的老百姓头上收更多的税来养这些编制,导致剩下那些老百姓不得不也成为流民,从而恶性循环了。
然而北宋确是公认的商品经济发达、社会总财富多,而这正是因为他们不抑兼并,让土地成为了一种可以在市场自由流通的商品,而土地就是农业时代最值钱的东西,就是农业时代的capital, 而这一点直到将近500年后,才在欧洲出现, 被称为圈地运动。土地自由流通后,自然是被有钱的豪强聚集在手里,比如哪怕是以清廉著称的范仲淹,他的范氏族田一直传到了清代。而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的君子们,后来却成了王安石变法的坚定反对派。
而这就导致北宋商品经济非常发达,但是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却异常尖锐。史料记载,北宋享国167年南宋享国153年,这300多年的时间里民间爆发的起义至少有358次,平均算下来是1年1.2次。北宋的首都汴梁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并不是因为北宋真的生产力特别高,养活了那么多人口,而是因为农村的老百姓没了土地,只能到首都去找活干。
而北宋另一个现象就是冗官,这个来源于一个小事故:就是说宋仁宗在位期间,宋朝的科举制度就已经很不行了,基本上都是裙带关系搞进去的,然后有个小镇做题家叫张元,这哥们儿考了好几遍都不中,从军又被边军将领刁难,一气之下投靠了蛮夷李元昊,然后他就成为了西夏王朝的开国丞相,把北宋的军队按在地上打。然后自那之后北宋朝廷就不敢再把这些人让他们落榜,但如果想让这些人有正常的上升通道就要变法改革,然后问题来了,因为不抑制兼并,所以没能力变法,那怎么办那就只能老办法,上编制。
本来那些豪强就想把自家人塞进官府,再加上这些多出来的小镇落榜生,结果就导致北宋的关聊机构特别臃肿,有多臃肿呢?唐玄宗时期的官僚数量是一万八千人左右,而到了宋仁宗官员数量有tmd将近五万人,这还只是在编的官员数量,还不包括他们的家属和门客,而这些人都是要底层的农民去供养的,然后就又回到了第一个循环。正是不抑兼并导致北宋不断陷入恶性循环,最后积贫积弱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菜最拉垮的中原王朝之一。
1071年,23岁的宋神宗与老臣文彦博谈话,宋神宗谈到要变法改制,一开始文彦博只是绕圈子说变法对百姓有害什么的,年轻气盛的宋神宗就说变革法制只是让士大夫不高兴了,怎么就损害百姓了,文彦博急了,直接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就是说你赵家皇帝坐稳龙椅靠的是士大夫(豪强)而不是屁民。而正是这“与士大夫治天下”才导致北宋皇帝不愿抑制土地兼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