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我月入3万的地摊梦破碎了!
大家好。
熟悉我的人都明白,我这人写文章找素材,非常谨慎,不是官方发布的我都不会找来用。
这不,今天依旧惯例,开局先上一张图。
昨天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心里有些五味杂陈。
毕竟,都有这么多成功的案例摆在我的面前,叫我怎能不跃跃欲试呢?
所以,看到这条新闻,我当时的心情,就像下面这个表情包一样...
到底这个地摊经济,会不会影响一线城市的形象呢?我不想多讲。
我只想单纯地讲讲,我在其他城市里所见过的地摊是啥样的。
谈及地摊文化,地摊经济,在我们周围,有一个地方是怎么都绕不过去的。
这个地方便是台湾。
我曾去过台湾两次,最近一次已是去年的3月份。
倘若不是菜菜子从中作梗,我想我定是台湾旅游的常客。
在台湾,他们把地摊统一称为夜市,星罗棋布般遍布台湾的大街小巷。
亲民的价格,各种各样的美食......
可以说,夜市,是台湾深夜的魂。
去年,我来到了台中和台南,在这两个地方呆了一周有余。
我本以为会被台湾的一些文创艺术和潮流玩意所吸引,现在回想良久,最让我难以割舍的,是台湾的那一份人情味,还有他们的夜市。
两座城市不尽相同,都属于台湾地区的“六都”,既有高耸入云的摩登建筑,也有充满市井之气的特色美食。
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家。
第一家,是在台南吃到的一档臭豆腐。
当时正值清早,我和我的小伙伴没吃早餐,饥肠辘辘之际,我们找到了它。
它偏居一隅,显得毫不起眼。
档口很简陋,上面写着“臭豆腐”三个大字,还挂了一个写有“关东煮”的灯笼。
没来之前便得知台湾的臭豆腐,和咱们大陆的很不一样,早已心心念念很久,于是便想尝鲜一番。
可眼瞅着是一大清早,档口尚未开张,不好意思的我顿时欲言又止。
老板娘见状后,赶紧邀请我坐下,问我想吃点什么。
她看我是从大陆过来的,连忙用她那夹杂着闽南话的国语,不厌其烦地向我介绍她家的美食,又连忙倒茶。
随后,我点了一份臭豆腐还有香肠,只见老板娘三下五除二的功夫,就将美食呈现在了我的眼前。
台湾的臭豆腐,果然与咱们这边很不一样。他们的豆腐不像咱们湖南臭豆腐那般普遍呈发黑状,而且有股浓郁的臭味。
台湾的臭豆腐与其说臭,倒不如说是酸。
再辅以自家腌制的泡菜,一口咬下去,酸、咸的口感在你的味蕾上跳舞。
香肠也是,台湾这边称之为“热狗”,辅以蒜头食用,清早吃这么一顿,简直提神醒脑。
也难怪我的小伙伴也是吃得不亦乐乎。
后来,老板娘见我们吃得那么开心,还附赠了我们一份台南特产的粉肠。
面对如此盛情难却,我们也只好收下。
最后,这几样东西下来,只花了15块人民币。
事后,老板娘见我们不知道接下来的行程该怎么走,还亲切地拿出手机,一手一划地告诉我们要搭乘哪辆公车,在哪下车等等。
其实她大可不必这么做,但无疑让人觉得很暖心。
第二家,是在台中的一档馒头。
老板是一个老伯,在台中第二市场的街头卖馒头超过了一甲子。老伯今年快80了,他档口不大,典型的小推车式经营。
排队的人络绎不绝,老伯的档口贴满了各路媒体们来他家采访时的剪报。
人生地不熟的我向排队的人询问这家店是不是很有名时,他们不约而同地纷纷竖起了大拇指,称:“我们可是从小吃到大,很好吃!”
当我看到一个馒头只卖5块钱新台币(折合人民币1块钱)时,更是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于是我也加入了排队的行列当中。
老伯驼着背,数十年如一日,揉面,包入红豆馅,下油锅炸,均一手包办。
尽管耳朵已经有些耳背,但仿佛不影响他的手艺,更能专心致志,如同匠人一般做好一份馒头。
排了大约半小时的队终于轮到了我,金黄色的馒头十分的烫手。一咬下去,红豆馅满到溢了出来。
这样一个才卖一块钱,我只能说,老伯太良心了。
事后才得知,原来老伯已是第二代传人,70多年前,他的父亲拜师自一位日本师傅,从此一生悬命专注于他的馒头当中。
街坊四邻的捧场,也使得一做便超过了一甲子。
老伯靠这个小档口,养活了他一大家人。他不打算扩大经营,只希望就保持着这样一个小档口,让他能够专心地继续做好他的馒头。
小小的一个摊位,弥漫着的除了馒头的香气,便是那人间的烟火气与幸福感。
现在回过头想,这样一个身处于闹市当中的小档口,又算不算得上是影响城市形象呢?
写到这的时候,我忽然刷到一则视频。
看完后,我感觉受教育值直接拉到满格。
视频中是一个在重庆街头卖艺的残疾人,被城管要求离开,然后视频的拍摄者,一位女士,和城管发生了一场街头辩论。
他们的对话大致如下:
城管:我跟你说,像这种人在大街上,影响形象。
路人:影响什么形象,他作为残疾人,他出来卖艺不是单纯的乞讨,他影响了我们什么形象?是他传承文化影响了我们形象,还是他作为一个残疾人影响了我们形象?
城管:那你把他带回家去嘛。
路人:我现在说影响形象的事情。
城管:前面就是渝州宾馆,专门有那个政府啊外国人啊跑到这里来。
路人:外国人跑到这里来,看到残疾人拉二胡会影响我们的形象吗?他如果碰到残疾人来拉二胡,却被城管赶走,这才是影响我们的形象
看完视频后,我简直怀疑这个女士是不是参加过《奇葩说》,从头到尾有理有据,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她其实压根不认识这个残疾人,也不用在意这种事,路过即可。
但她仍旧与城管辩论了将近3分钟,她是吃饱了撑的吗?
我想,那只是出于她内心里的善良与同情。
双方对话的重点,一直在围绕着“形象”二字。
从小到大,我们没少听这两个字。
读书时,老师要我们要注意个人形象,长大进入社会后,也时刻有人要我们注意形象,小则不要丢公司的脸,大则不要丢社会的脸。
然而,把残疾人赶走了,就能让外国人觉得咱们形象好起来了吗?
据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白皮书》中公布了一个值得骄傲的数据:
2018年中国残疾人的就业人数达到948.4万人。
但别忘了,按照中国残联的推算,早在2010年,中国残疾人的数量就突破了8502万。
也就是说,即使这八年来残疾人数量完全没有增长(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算下来,残疾人中,也只有11%的幸运儿能够拥有工作。
视频中的这个残疾老人,显然不属于这11%的幸运儿。
曾经,在我读书的时候,有一位老人说过这么一句话:
一个人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能让每个市井小民体面地生活,体面地工作,感觉到幸福,我想,应该就是脚踏实地的最好诠释了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