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覺醒就是《佛陀之心》
作者是越南高僧一行禪師 (Thich Nhat Hanh),他一生致力推動入世佛教與正念 (mindfulness) 的運動。一行禪師透過平實的文字和貼切的比喻,介紹四聖諦、八聖道和其他的佛法概念,是一本適合所有人的佛法普及書藉。
苦,是此書的重心。
苦,也是每個人要學習和面對的課題。
那麼,一行禪師怎樣看苦呢?
他認為苦就像一棵植物,它之所在茁壯,是因為我這個園丁餵養了它。我的所思,所想令苦壯大。
所思,即是思念過去所發生的事物。牛羊等反芻動物把進食一段時間的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裡再次咀嚼,以利消化吸收。痛苦的人都一樣,只是人反芻過去發生的恕恨、不忿、憤怒和負面情緒。因此,每當我們反芻過去的經歷,就猶以利刃刺殺自己。
所想,「想」這個字的上半部是「相」,亦即是標記或現象,而下半部是「心」,即心靈。「相」不一定是真,甚至是愚弄你的把戲。所以,佛陀才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此,大多的苦,都是由「想」的錯誤而生起。
大部份人覺得「苦盡」才「甘來」,背後的假設就是苦與甘是矛盾對立的。但是,一行禪師認為我們的本質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我們的本性是涅槃。正如海水不會對海浪懷恨在心、不會跟其他海水比較、甚至不會誕生或死亡。因為兩者真實的本性就是水,這時恐懼和複雜情結才會消失。既然水是不受制於浪潮而生滅的,人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呢?你本身就是人類大海中的水滴,一時的順逆、得失、高低或苦樂,又算得上什麼呢?萬物也是萬物的延續,萬物中有我也有你的存在。所以,我們要以正念觀照每一口呼吸,每一個步伐,讓自己擺脫這些不好情緒,活在當下,欣賞當下美好的一刻。
最後,這讓我想起《鋼之鍊金術師》中,愛德華小時侯到一個荒島修練。極度飢餓下,他吃螞蟻果腹,由此明白到世間萬事萬物是一個循環。假如他沒有吃螞蟻,那他死後就會被螞蟻分解,而螞蟻又會被其他動物吃掉,萬事萬物互相滋養,所以在這個意義下,一即是全,全即是一、我即你。這故事也跟一行禪師對萬物的理解相似,那叫做「萬物相即」(Interbeing)的概念。曾經有小女孩問禪師,要如何為愛犬離世釋懷,禪師卻叫她遙望天空,看著雲朵消失,但雲其實沒有死去,只是變成雨水、茶杯裡的茶,它們就像是雲的新形態,萬物就是如此相互依存。
所以,如果你是我,我還會恨你嗎?我會恨我自己嗎?可能會,但至少我多了一份同理心和包容,了解每個人也是軟弱的,也會犯下錯誤。
苦的朋友是死執,苦最怕就是一顆覺醒和包容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