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思敏讀電影/主角出聲的「前一刻」,就是字幕出現的最佳時機
筆者在做字幕校對&翻譯時,除了負責譯文的翻譯品質外,還需要確保每一句翻譯字幕與影片聲音兩者出現的時間點盡量一致,避免觀眾的觀影品質受到影響。而要如何讓字幕出現的時機與影片聲音的時間節點(Time Cue)能完美配合,就是一門巧妙的學問。在從事字幕校對工作時,都會使用相關軟體,而在應用程式裡,會出現影片的音軌,以便譯者參考何時會需要上字幕,最基礎的理解就是,只要有人說話,就是要上字幕的時間點。然而,要跟各位分享的是,其實最佳的時間點是聲音出現的「前一刻」。
在說明筆者認為的這個「前一刻」時間節點,就要讓各位上一點簡易的高中生物課程。在生物課時我們有學過:「人體的感官系統(聽覺、嗅覺、觸覺、視覺、味覺五感)接受到刺激後,傳到中樞神經,經過處理後,再傳至運動器官,做出反應的一連串的過程,稱為反應時間。」而我們已知的是聽覺刺激產生的反應時間最快,視覺刺激的反應時間大約比聽覺刺激的反應時間慢百分之二十[1] 。其相關原理在這裡就不多贅述,否則大家應該會認為今天是否誤點到什麼生物學術文章;總而言之,在這一前提之下,我們在看影片時,其實是會先接受到影片聲音其次才會是影片的視覺畫面。因此,為了讓觀眾有影片與字幕是同時出現的「錯覺」,筆者會習慣根據影片音軌的聲波波動,來下字幕出現的time cue。以下圖的音軌為參考,如果箭頭指的地方為主角開始出聲音的瞬間,那如前述提到字幕要放在聲音的「前一刻」,其字幕出現的cue點會建議在箭頭前的紅色標註點。
大方向理解接收影像&聲音的原理及字幕出現時機點後,筆者以兩部電影預告片作為各位可以嘗試分析的參考。
第一部《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在“14秒處「你是一個巫師,哈利」,其實可以微微看出字幕比海格出聲說話要早出現了0.1秒左右,但是以觀眾接收影片的角度來說,其實聲音和字幕就算是同時出現的。而第二部《蝙蝠俠》則是字幕與聲音落差的例子;在片中“30秒處「恐懼是一種手段」,字幕是在蝙蝠俠出聲後同時出現,但由於我們是先聽到聲音才看到字幕,就會有好像沒有一致的「錯覺」。
其實就整體來說作為範例的兩部影片,就字幕翻譯與time cue來看都是很順暢的。上述分析是以字幕工作者的角度,來與各位讀者分享我們的工作日常以及除了翻譯好台詞外,還可以如何讓影片字幕更完善,讓各位擁有更好的觀影品質。希望各位下次在觀看影片時,可以想起除了字幕翻譯本身之外,還有其他眉角是成就這些字幕的細節之一。
[1] 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2903/>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