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11:38-44
11:38 耶穌又心裏悲歎,來到墳墓前;那墳墓是個洞,有一塊石頭擋著。
11:39 耶穌說:「你們把石頭挪開。」那死人的姊姊馬大對他說:「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
11:40 耶穌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 神的榮耀嗎?」
11:41 他們就把石頭挪開。耶穌舉目望天,說:「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我。
11:42 我也知道你常聽我,但我說這話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叫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
11:43 說了這話,就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
11:44 那死人就出來了,手腳裹著布,臉上包著手巾。耶穌對他們說:「解開,叫他走!」
在开始解读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犹太葬礼可能是有必要的。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1世纪的时候,死者会很快被下葬(Mark 5:38, John 11)。当人死去之后,TA的双眼会被合上,遗体会被清洗,并包裹上布,并香料和香膏。然后葬礼的队伍会从家行进到家庭墓地,死者生前的一些遗物会被用来陪葬。头七天是迎接来客的吊唁,之后才恢复正常生活。而父母的去世则会要求子女守丧一年,期满之后,亲人会返回墓地去取逝者的骨头来放在龛里或者盒里。
11:38 耶穌又心裏悲歎,來到墳墓前;那墳墓是個洞,有一塊石頭擋著。
38:这里的悲叹(ἐμβριμώμενος),正如我们上次所讨论的,也可以译作愤怒。如果是愤怒的话,很可能对应的是37节犹太人对耶稣的某种程度上的嘲讽。理解成悲愤也是可以的,和33节联系起来,这里耶稣的情绪是很复杂的:众人的悲伤感染到了耶稣,但他们的误解(36)和讽刺(37)又让耶稣感到混乱甚至愤怒。
11:39 耶穌說:「你們把石頭挪開。」那死人的姊姊馬大對他說:「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
39:应当如何理解马大的反应?
这里似乎在暗示着,马大并没有想要重新打开坟墓,所以说想必现在死者的尸体都臭了。或者说,马大其实没有期望耶稣能够复活拉撒路。联系24节,马大对复活的讯息是不敏感的,她甚至误解耶稣说的是在末日的复活——一个当时法利赛派犹太人都相信的盼望。
11:40 耶穌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 神的榮耀嗎?」
40:很有意思的是,这里耶稣的回答把两个事情的关系呈现出来:信和神的荣耀。相信的人能够看到神的荣耀,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联系约翰福音的开头,光照在黑暗里面,黑暗却不接受光(1:5);神的荣耀虽然普照万物,但只有信并接受它的人,才能够懂得或者领受这光。在约翰福音里的很多犹太人,即使是看到了神迹,也选择不去相信,反而是对耶稣争论不休,法利赛人甚至动了杀念。
11:41 他們就把石頭挪開。耶穌舉目望天,說:「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我。
41:这里有个动作——举目望天。耶稣为何会举目望天?
在之前的经文当中,似乎没有出现过。只有在6:11那里似乎有祝谢的暗示。释经家Keener和卡森(D. A. Carson)都认为,这里是耶稣的一个“公开”的祷告。
更惊奇的是,耶稣说“你已经听我”(having heard [ἤκουσάς] me),卡森认为说,耶稣早已请求拉撒路的生命(11:11),而这里则是要感谢父听了他的;并且,这个感谢是一个公开的宣扬。
11:42 我也知道你常聽我,但我說這話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叫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
42:“你常聽我”(you always hear me [πάντοτέ μου ἀκούεις])这个表达也很有意思。联系9:31和10:18,似乎是说耶稣是听父的,但父也会听耶稣的。
若过如此,那么这里的祷告就有两重的意味在里面:它是一个外在的宣称,用来向在场的其他人宣扬并提振信心;另外,它也暗示着耶稣和父之间的一种内在的,旁人所不知道的关系。因此,神学上会把经世三一(Economic Trinity)和内在三一(Immanent Trinity)区分开来,也即区分上帝在世界上的活动和三一上帝内部的活动,在这里有依据的。
按照41-42的意思,我们或许可以提这两个问题:
1)耶稣是否是受了众人情绪感染而使拉撒路复活的?
2)神迹的作用,是让众人相信耶稣的大能吗?
1)按照卡森的解释,其实拉撒路的复活,在耶稣动身去往伯大尼之前,就已经预先安排好了。但这里的问题是,如果是已经安排好了,为何要花如此多的笔墨(11:17-37)去描绘马大,马利亚和周围犹太人呢?为何不直接去写耶稣复活拉撒路的行为?11章关于拉撒路复活的事情,相比于之前的六个神迹来说,无疑在细节上是最丰富的,最具体的。
但这里其实回答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上周讨论到的,神的不动情(impassiblity)和动情(passion)之间的关系。如果拉撒路的复活在11节那里就已经预先安排了,那么耶稣哭(35)这个情节,意味着神并不是因为众人的哀伤而改变了他的主意;也就是说,神的旨意并没有因为众人的哀伤和期望所改变,但耶稣在情绪上,是可以跟周围人共情的;若果如此,那么这就表明,上帝的救赎,在我们看起来是慈悲的结果,但在他那里则是一个预先的安排;而耶稣的眼泪,则是动情和共情的表现。我们可以推论说,上帝既是不动情的——他的旨意一开始就已经定下,但这并不妨碍耶稣为着人而动情——他对我们的情感感同身受。
这就带出了第二个问题,也即神迹的作用是什么。联系41-42节的描述,我们可以说,神迹一方面虽然显示出耶稣的大能,但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就是去指向耶稣和父之间的关系,以便使得耶稣跟其他(可能可以)行神迹的人区分开。
11:43 說了這話,就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
43:这里有可能是呼应前文5:25:“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死人要聽見 神兒子的聲音,聽見的人就要活了。”
11:44 那死人就出來了,手腳裹著布,臉上包著手巾。耶穌對他們說:「解開,叫他走!」
44:Keener和卡森都提醒我们,这段拉撒路复活的故事跟耶稣复活的比较。Keener认为,耶稣的复活跟拉撒路复活的不同之处,显示了耶稣得到的永生:耶稣把裹尸布留在了墓穴之中,不再需要它了。(Keener, The Gospel of John: A Commentary, 850)
最后我想提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回顾这7个神迹的话,应该如何评价耶稣行神迹的效果?
有观点认为,如果从“让人因此信耶稣”的方面来看,并不是非常理想;甚至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并且一次比一次严重。(https://www.igoodtv.com/p/11348.html) 甚至可以说,耶稣行神迹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他自己的被钉十字架。如果我们是从当时的语境去理解的话,屈辱地被钉无疑是可怕的坏事。那么我们要如何去看待耶稣的神迹呢?
这里我想用一个佛教的观念来解释:“菩萨畏因,凡人畏果。”
“凡人畏果”是说,凡人总是害怕承担后果,害怕结果无法改变。马大、马利亚和犹太人都在关注的是:拉撒路已死,耶稣还能做什么?拉撒路没死的时候,耶稣如果能早点到就好了,他必定能够医治。
而“菩萨畏因”则是说,菩萨总是从根本处来制止因的发生。在此耶稣关注的,不是拉撒路能否复活,或者他跟拉撒路的感情;而是在神迹中显示的,生命和复活的源头在于他以及上帝。或者说,耶稣要从源头上告诉人们,信他与神的永恒关系;以及我们作为神的儿女、从神而生的人,与神的永恒关系。这恰恰是浪子回头故事父亲所说出:“你常和我同在。”(路15:31)
“犹太人是要神迹,希腊人是要智慧,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林前1:22-23)或者说,犹太人要结果,希腊人要理解因果,而耶稣基督则是抛下了因果。约翰经由7个神迹,以至拉撒路复活所迎来的对神迹的思考:神迹(sign)的目的不是它带来了实际的好处或者改变,而在于它是那根指向上帝的手指。(圣经,教会,信仰又何尝不是呢?)
拉撒路的死而复活重要吗?在其他三本福音书中都没有记载这一事件,它可能不一定实际发生过,或者它自身就是一个小插曲;约翰是在用拉撒路的死而复活象征着耶稣的死而复活,而耶稣的死而复活则是象征着更大的神的作为——在上帝里的拥有着爱的共融和永恒生命。
《约翰福音》邀请我们,将现世的生命放在一个更加宏大和永恒的维度上——只有永生才能克服死亡,只有永生才有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