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一個試圖解決貧窮和縮小貧富差距的提議 / 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

陳姸名
·
·
IPFS
·

(前言)

這一篇是在2019年的年底(12月13日),自己把在臉書上與人們的談論作的整理。那時候還沒加入Matters,最近才看到寓森的徵文,想說就跟大家的文給整理關聯在一起吧!沒幣給我是沒關係的,作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獲得,當然我們更希望讓更多人也可以在基本收入不成問題的時候,作一些有收穫的事。

不過也是因為彙整很多文章連結的關係,很仰賴每個出處的伺服器或網站管理,這回再貼有確認每個連結都還正常,除了肯亞正在進行的實驗之外,所以有附上原本英文在前一年的報導。如果你們在看的時候,有發現哪個連結連不到文,請不吝惜讓我知道,我這廂已經把它們都備份了,不怕看不到,嘿嘿。

---

(正文,發表在一個成員不多而成員們的政治立場的總平均,是想下架藍綠政黨的臉書社團,既不愛草包也不愛菜包,等不到第三個理想的候選人出來,最後有可能投靠宋北北的地方)

繼回顧前瞻(基礎建設審議,2017/4-7月)之後,我打算另外作個溝通的實驗,嘗試一個觀念如何在一種公幹大會的選前氛圍中可能被傳達,哪怕是善意也是要通過一種撻伐的過程來被充分感受到嗎?我不知道,但我並不預設可能,只希望我們的腦力不是離選舉越近,接收新知識和整合思考應變的能力就越差的那種狀況。


計劃進行的思路大概是這樣:


有人提出一個新的觀念"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 / 一個試圖解決貧窮和縮小貧富差距的提議"->台灣人的情感性格傾向 ->台灣社會結構面問題 ->左派嗎?可行嗎? ->一種左派右派都可以追求的價值


大概用四段來進行,


首先,從工業革命開始,機器一直在研發中進化變得可以取代人力,本來可以工作的人,面臨失業,過去在面對傳統產業升級等等的到現在到要面對的未來,本來就會跑出越來越多人沒有工可作。

「假如科技進步能讓我們用更少的時間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人們不是應該可以縮短工作時間嗎?但現況卻是工時不變,人們不斷消耗地球資源生產遠遠超過我們所需的商品。」--關鍵評論的文章【「有薪」工作不再是必要:無條件基本收入,台灣人敢放手一搏嗎?】

然後,好前一陣子,有派遣工攻擊北市勞工局局長(賴香伶)的事,這個惡名昭彰的派遣制度終於快要走入歷史,當然,無良的資方管理階層一定會再出惡招。我可以支持是因為有了UBI的保障,可以讓人去拒絕不合理的、擺明欺榨壓榨人的工作,並不是說這樣就能夠改變這種人吃人的惡,但這是往 改變社會底層生存的結構性問題 的一步。


以上是我對UBI概略的認知,但想不起來上次聽到的UBI跟社會福利之間怎麼調整的好處,所以我就去找那個直播出來聽(我的追劇),重點是我聽第二次的時候,有了不意期的光亮,有了新的發現:在把UBI當政策或制度(會造成甚麼後果)去想和辯論之前,應該先把UBI當成一種新的觀念(比如改正勞動市場的邏輯迷思)來思考。


放在我們的社會來說,有社會福利保障低收入戶,錢確切的名目跟金額我不清楚,但知道逢年過節還有一些物資可以領。怎麼認定是低收?(這會是一個能不能確保公平的問題)據了解,里長可以推介一些名額,如果你跟里長處不好,雖然確實符合資格,可能還是拿不到,能怎麼辦?當然可以繼續去做高危險的工作。


撇開資格跟名額不說,回到個人身上。假設社會福利給每月一萬五的津貼,這裡都是在講社經中下的,可以找得到的工作,通常是打零工或其他,但還是算有收入,就可能會失去津貼,所以一般傾向不去工作,或者繼續去做領現金不用報稅的工作,通常都還是勞動條件更差的工作。在推UBI的人的觀念是(經過實驗發現):UBI作為一種基本的有保障,人們比較容易去工作,因為只會更有收入,也更能拒絕不好的工作,在更另一面,反過來逼使資方改善勞動環境和條件或提高時薪等等。 (以上可參【凱道小講堂】影片16:28。影片是【凱道小講堂】請的講者:黃嵩立,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召集人、陽明公衛所教授)


還有的好處,就是社經中上的,因為UBI,更不用那麼忙著賺錢繳貸款,才有可能多關心--比如社子島居民自救會帶出的跟市府之間來往細節複雜的--社會正義問題。大家都可能去作更有意義的事,UBI可能讓一般人也去作高社會價值的低薪/無償的勞動(觀念是:作這些勞動其實本身就有收穫)(以上可參同支【凱道小講堂】影片20:00


像我的"追劇",常常影片一來就是兩三小時,如果沒有任何說明,大部份人就只能從頭看起,那麼多記者會公聽會和講堂的影片,誰消化得了,誰會知道自己關切的部份會在幾分幾秒出現?所以聽打作刻度,作摘要,讓後面找資料的人,可以在很多影片裡面不錯過他需要的資料,這是高價值無償的勞動。我靠上班有閒時間,到現在才作不超過十支影片的解說(都是公民團體的行動)。有人有UBI還不見得會要作,但沒有UBI,可能連要看的人都沒有了。


下面這支連過去youtube的影片,就是無償勞動,是獨立記者陳志銘去記錄的桃市府前的靜坐跟短講(留言處就有摘要跟刻度:20190510 為孩子的未來靜坐 3



#UBI一個試圖解決貧窮和縮小貧富差距的提議

(UBI第一段完)


---


再來,UBI在台灣人世界裡最難的,是某種情感和情緒上的沒有辦法接受。。。可能人類歷史有了刻苦辛勤工作的英國清教徒而成了中產階級以後的世界上,很多人都會是如此地情感和情緒上沒有辦法接受。


台灣人是刻苦過來的,最難接受不勞而獲。可我們不容易識清的是在未來,我們再怎麼苦幹實幹,所得都有限,成功屬於那些本來就富的二代;還有的中下社經,更是永不翻身,不但是月光族,可能還有很多闖紅燈酒駕罰款。


這個其實是要討論到社會資源和財富到底有沒有分配正義的事。 如果我們都知道翻不了身,制度讓我們為了基本所需(住房娛樂等開銷)必須揹貸款、忍耐枯燥上班時數、失去生活品質、在青壯時期失去發展其它興趣的機會甚至健康...,這些是需要被解決的,怎麼解決?有人提出了UBI,至少給出了一個可以想像的空間。人們是可能在這樣的基礎上,再發展適切的解方的。


一個為期12年的實驗,在第13個月的時候,村民們開始打破了一般對基本收入的誤解和質疑。收到基本收入的人會把錢拿來支付小孩的學費、購買醫藥用品、整理家園,甚至是投資小生意來賺更多錢。所謂拿到基本收入的人就不會工作,而且會把錢浪費在成癮性藥物、賭博和酗酒等說法很可能只是社經上流缺乏認識而帶著偏見的看法。

【肯亞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打臉傳統窮人迷思】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8/01/08/basic-income-experiment-in-kenya/

原2017/12/31英文報導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kenya-village-disproving-biggest-myth-about-basic-income-2017-12?r=nordic



(UBI第二段 完)


---


以下是從一個很快、很簡化地把UBI認成"左派的想法"說起...

 

臉書社團團友:「這種左派思想當然是很理想,這下子大家都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皆大歡喜。 但是這勢必需要很龐大的國家財政收入,這怎麼來?除非是像那種石油挖不完的國家。不然就增稅吧?但全世界不是只有你一個國家,動態平衡這樣的國家最終將失去國際競爭力。」

 

某陳:「我最近在貼一些回顧(蔡英文政府)2017上半年前瞻(基礎建設)審議的舊文章彙整,就是在想國家的錢在哪裡、可以怎麼用,沒有誰出來報告整個財政怎麼運作了多久,有甚麼不夠務實的地方,可以怎麼修正。(前瞻計畫八年八千八百億進行曲)」

 

有一篇在講台南市的房屋稅跟中央的關係,讓我窺見了一種事在人為。( 政治不正確 【地方壓低房產稅,中央政府獎勵你】


怎麼投票選舉的遊戲規則是人們可以自己訂定的,如果今天UBI可以有效地改善原本社福計畫的限制與預算總額(或甚麼甚麼比),是不是值得討論和考慮?

 

回來說UBI的概念(一個試圖解決貧窮和縮小貧富差距的提議),這個據聞1970年代就在美國某個保守小區作過實驗的政策(施行以後離婚率增加了,判斷是女性不再因為經濟因素需要維持婚姻),原著在兩年前出了中文譯本,我還沒空去看,只有在臉書直播裡聽黃嵩立講了二十幾分鐘,講到"產業GDP分配面佔比"這幾個字(超過我的腦袋可以處理的觀念和體系)(【凱道小講堂】影片22:24),我就先擺著了。

 

可是我另外看到關鍵評論有一篇整理,有去了解在一些國家施行的狀況,現實會有很多不同社會的不同面向在拉扯,往往呈現出我們意料之外的樣貌:

 

「無條件基本收入乍看之下是非常社會主義、甚至有一點共產主義成分的想法(有些支持者認為基本收入的財源應該從對共有資源課稅獲得,這包括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像是著作權、專利權等),它可以有效地消滅貧窮跟縮減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現象,因此應該會受到強調平等的政治左派人士支持。

  

但情況並非如此,以工人階級為主要支持者的左派政黨可能會因實施基本收入需要加徵所得稅而反對,例如希臘的「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The Panhellenic Socialist Movement),法國的極左派政黨「不屈法國」(La France insoumise)也因為擔心基本收入會侵蝕工人團結的精神、弱化工會組織、衝擊最低工資制度而選擇抵制。

  

相反地,強調自由的政治右派也不一定就完全反對實施無條件基本收入,因為部分右派也認為必須給予人們基本所需,他們才有辦法藉由獲得更多的選擇、得到真正的自由。」--關鍵評論的文章【「有薪」工作不再是必要:無條件基本收入,台灣人敢放手一搏嗎?】


就是UBI乍聽很左,但公平正義其實是左和右都會追求的價值;貧富不均或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施行都只是結果和表相,追求公平正義的真正戰場或許是在每個人的人心。



(UBI第三第四完)

 


(下面這一段的思考是來自小島正在瘋一個更沒有政策亮點的一次選舉時光)


「如果UBI只在四年任期為一個週期的政治生態環境當中被提出,想作成政績,那肯定穩死無疑,會像能源轉型或任何一種轉型正義一樣與立意不合,卡住、便祕最後只能為政權和權貴服務。

政客不會去投資這種可能需要一代、兩代人才撐得起來的、在方向上是正義的政策。」

(UBI=無條件基本收入,但我另取了一個名字叫"一個試圖解決貧窮和縮小貧富差距的提議",在把UBI當政策或制度(會造成甚麼後果)去想之前,應該先把UBI當成一種新的觀念(比如改正勞動市場的邏輯迷思)來思考。願你的世界觀也因此得到更新、明亮,不在現實當代只作個思想和工作生活上的高等奴役。)


以下是(以上和)一些連結的彙整:


#1
【「有薪」工作不再是必要:無條件基本收入,台灣人敢放手一搏嗎?】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2814


#2
『芬蘭政府的正式原因分析報告,要到 2020 年才會出版。芬蘭社會保險局表示,實驗並沒有所謂成功或失敗,無論實驗結果如何,都給了我們先前沒有的寶貴資訊。』

【芬蘭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結果如何?快樂但還是沒工作】https://technews.tw/2019/02/16/finland-basic-income-trial-left-people-happier-but-jobless


#3
據下頭#7【「無條件基本收入」必知五件事(上)】文
『加拿大的實驗類似「負所得稅制」(Negative Income Tax),也就是劃下寬鬆的貧窮線,並給予差異化的補助額度,來同時達到扶助貧困與鼓勵就業的效果,或可理解成針對低收入者的「退稅制」。

芬蘭則是希望,基本收入能將失業者從昂貴又產生福利依賴的救濟制度中,解放出來,因此僅針對失業者進行抽樣試驗,以瞭解基本收入是否有提高就業意願的效果。初期的研究結果顯示,基本收入並無法降低失業率;值得一提的是,也沒有請領者因此好吃懶做。』

【芬蘭將結束全民基本收入實驗,它帶給人民什麼樣的改變?】https://buzzorange.com/2018/05/17/finland-will-not-expand-ubi-trial/?fbclid=IwAR00OnbuX108WzUVVZV1S3FlFbY5Q-5rRoFfLYtc2IoiGEwpu2HlLdw8zjM


#4
【凱道小講堂】黃嵩立(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召集人、陽明公衛所教授)正講到書上說UBI的好處(我聽了兩年還是沒有聽完,只聽了二十幾分鐘,囧,雖現場收音上是有影響,有些地方不容易聽,但凱道小講堂其實為原住民在凱道的等待中,豐富了許多人們的心靈與時光,還是推薦)https://www.facebook.com/2016mayawbiho/videos/939579559528297/?t=988


#5
【肯亞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打臉傳統窮人迷思】2018/05/28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8/01/08/basic-income-experiment-in-kenya/

原2017/12/31英文報導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kenya-village-disproving-biggest-myth-about-basic-income-2017-12?r=nordic


#6
【楊安澤:首位美籍華裔總統是「癡人說夢」嗎?】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8391811


#7
【美台裔總統參選人政見「每人月發三萬」 為什麼特斯拉老闆支持?|「無條件基本收入」必知五件事(上)】
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755


#8
什麼是【全民保障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以美國為背景的動態影像介紹)https://youtu.be/46lo-OTIFVQ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陳姸名為了和寫文章的人交朋友而註冊的台灣小國島民...。目前地表人界的稱謂是天空看守所所代。37歲的時候決定作37件沒作過的事情,意外成為習慣,終於也作了煮婦:進廚房、上傳統市場,尤其喜愛在地食材和各式異國的平民料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GG--公共財募資氣候專案
12 篇作品
環境與氣候的文章
17 篇作品

綜覽 GG22 土地再生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