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夢想--台灣未成線(下)
接續上篇,我們繼續來介紹更多的台灣未成線
4. 新高臨港線
1938年,總督府為了因應基隆港與高雄港不敷使用、以及中部缺乏大型工業港的問題,提出「中部築港計畫」,決定將梧棲港擴建為大型港口,並在旁邊規畫了一座約可容納30萬人的大型都市計劃,名為「新高市」。城市周圍以鐵路環繞,作為居民的交通工具與港區物資的運送。
按照規劃,新高臨港線分為南北兩段,北段從甲南站(今台中港)分出,沿著今天今日台17線往南到梧棲;南縣則是從位在大肚與龍井間的「中部操車場」分出,沿著福麗排水道轉台17線,最後在梧棲與北段接合,總長共20幾公里。
地圖
然而隨著戰爭的進行,完成90%的鐵道工程因為物資不足而於1944年停工,隔年軌道更被拆除作為軍用物資。戰後,國民政府並沒有重啟「新高市」計畫,新高臨港線也成為了未成線。
如今的新高臨港線北段因為1976年的「台中港計畫」復活成為現在的台中港線,南段則已消失在歷史中,僅在接近與海線交接處附近的兩座橋台遺址。這兩座橋台也成為台灣極少數的未成線遺跡。
5. 中部橫貫鐵路
時序進入戰後,國民政府完成了艱困的北迴鐵道工程後,開始著手研擬南迴鐵路與中部橫貫鐵路。說起中橫鐵路,其實早在1896年日本治台不久就已經進行地形調查, 1923年時也曾組織測量隊測量從集集經水裡坑,沿陳有蘭溪,通過八通關後,沿轆寮溪,出玉里的路線。不過遲遲只是紙上談兵,並沒有更後續的行動。
1980年代,省政府提出了中部橫貫鐵路的規劃,預計從台中出發,大致沿著糖鐵中南線的路線抵達草屯,再轉進埔里,順著現在台14線的路廊抵達萬大後穿越中央山脈抵達花蓮。估計通車後台中到花蓮自強號僅要86分鐘,大幅度縮短東西部的交通時間。
然而在規劃完成後,儘管多位省議員要求加速動工,卻再也沒有後續的動作,中橫鐵路計畫就這樣被冰凍到現在。原因有幾個,首先是超高的花費,只單純計算當中最長的隧道造價就至少900億台幣起跳,是當時國家總預算的10分之一。
其次是工程難度,從萬大到銅門的中央隧道直線距離為30公里,這是長度放到現在都是世界前幾長的鐵路隧道之一;再來是上方的山高度過高,岩覆太重,建材可能會難以支撐龐大的壓力崩塌,造成人員的危險。最後則是地熱問題,從地調所的地圖可以看到,奧萬大與不遠的廬山附近有幾處溫泉,代表地底的溫度其實相當的高,可能是超過百度的高溫,這樣的環境基本上不可能讓任何工程可以順利進行。
以上種種原因讓中橫鐵路遲遲無法順利開工,隨著玉山與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設立,中橫鐵路興建的可能性已是微乎其微,計畫已遭到放棄,改由環島的快速鐵路替代,中橫鐵道也成為了未成線。
回顧這五條鐵路未成線,不難發現不同時代的執政者都有著對國家偉大的想像與計畫,可惜基於現實的因素被迫中止。這也不禁讓人想像如果這些計畫能順利施行,我們所生活的這塊土地究竟會如何呢?答案永遠無法得知,只能任憑想像。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