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IUGG83DK589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盛唐教训:魏征的远见和唐太宗民族政策的调整

IUGG83DK589
·

#华夏武士龙毅峰

众所周知,魏征是唐太宗重用的大臣中能力很强的一个,然而这一个故事,我不仅读出了他的智慧和远见,也读出了他的民族主义情怀和对历史深刻的认识。

在洋奴公知的嘴中,大唐是所谓“包容开放”的朝代,实际上,论铁血屠胡,唐军也是高效率的战争机器,是否包容,还是排外,始终要根据局势变化而言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唐王朝对突厥降部的安置问题的前后变化。

公元630年(贞观四年),李靖大军大破东突厥,俘虏十几万,颉利可汗被擒,突利可汗请降。如何对待突利可汗及这批突厥降虏,是留置于国内还是安置于国外(即原居住地),温彦博与魏征、杜楚客、李大亮等大臣分成两派,在朝会上展开激烈的辩论。

一派以魏征为代表,认为必须设防警惕,对于突厥降虏不可收归中原,宜安置于草原旧地。朝廷大多数官员如颜师古、窦静、李百药、杜楚客、李大亮等皆持此主张。

另一派以温彦博为代表,主张化胡为汉,将突厥降虏安置在中国境内,用中原文化同化他们,使其为中原屏藩。

最开始的时候,李世民接受了温彦博的建议,把突厥安置在黄河以南,保留游牧的习俗,并且封赏将官以自治,跟今天自治区的含义类似。

很多不懂装懂的砖家教授就把这段历史单独拿出来,说什么李世民“包容开放多元”,这是纯粹的谣言,因为这个故事还有续集。

到了贞观十三年(639年),突厥贵族阿史那结社率在九成宫谋刺唐太宗李世民,这一事件造成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大唐帝国对待外族的政策。

阿史那结社率是突厥突利小可汗的弟弟。突厥有大、小可汗,颉利可汗是大可汗,突利可汗是小可汗。在李世民还是秦王时,突利小可汗对他十分仰慕,两人结拜为兄弟。后来,突利小可汗与颉利可汗矛盾激化,兵戎相见,突厥陷入内战,这给了大唐帝国千载难逢的机会。当李靖统领六路大军北伐颉利可汗时,突利可汗正式归降大唐帝国。

突厥灭亡后,唐太宗将突厥降众安置于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又将突利小可汗原先的地盘分割为顺州、祐州、化州、长州,突利小可汗任顺州都督,他的弟弟阿史那结社率任中郎将。

结社率在家中行为强横,因突利对他斥责而心怀恚怒,于是诬告突利谋反,唐太宗见他们兄弟相争,因此轻视结社率,很久没有升他的官。结社率于是暗自纠结旧部,得四十多人,图谋乘晋王李治四更出宫,开宫门出仪仗队的时候,乘马驰奔通过宫门直抵皇帝御帐,可建夺位大功。做好了准备工作后,结社率等簇拥着突利的儿子贺逻鹘夜间潜伏在宫门外,不巧赶上刮大风,晋王李治没有出宫。结社率担心天近拂晓,遂急忙带兵硬闯行宫,他们穿过四道幕帐,胡乱向里面射箭,把宫廷卫士射死了几十人。折冲都尉孙武开等率众卫士拼死抵抗,经过很长时间的战斗后,结社率终于被击退。他们驰入御厩中,盗走马二十多匹,向北逃走,渡过渭水,想要回到本部落,结果被唐朝追兵追到杀死。贺逻鹘因是突利之子,唐太宗加恩免死流放岭南。

发生了刺杀事件之后,大臣们纷纷上书唐太宗,力陈不可将突厥人安置于黄河以南的地区,华夷之辩的正确思想重新成为主流。

刺杀事件发生后,李世民想起了当年魏征的劝告:“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之破败,此是上天剿绝,宗庙神武。且其世寇中国,万姓冤仇,陛下以其为降,不能诛灭,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秦、汉患之者若是,故时发猛将以击之,收其河南以为郡县。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甫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于是他后悔地对侍臣说:“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征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贞观十二年秋七月庚戌(初九),唐廷诏令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怀化郡王李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可汗,赐给鼓和大旗;命突厥以及安置在各州的胡族都渡过黄河,回到他们的旧部落,让他们世代为唐帝国的屏障,替唐帝国保卫边塞。突厥人都惧怕薛延陀,不肯走出塞南。唐太宗派司农卿郭嗣本赐给薛延陀玺书,对他说:“颉利可汗已然败亡,他们的部落都来归附大唐,朕不计较他们以前的过失,嘉奖后来的善举,待其官员皆如朕手下的百僚,视其部族民众皆如朕之百姓。中原王朝崇尚礼义,不毁灭别人的国家,先前打败突厥,只是因为颉利一人有害于百姓,实在不是贪图其土地和人口牲畜,我一直想替他们重新立一个可汗,所以将投降的突厥各部落安置在河南一带,听任他们畜牧。如今他们人丁兴旺,户口滋生,朕内心非常高兴。既然已答应另立一可汗,便不能失信。今年秋天我将要派突厥北渡黄河,恢复其故国。你们薛延陀受册封在前,突厥受册封在后,后者为小,前者为大。你们在碛北,突厥在碛南,双方各守疆土,镇抚本族各部落。如有越境劫掠,我大唐就要发兵,各问其罪。”薛延陀接受了诏令。

唐太宗吸取了以前的教训,重新把突厥残部集结起来,发配到边疆作为大唐帝国的屏障,同时也作为制衡薛延陀的力量,可谓是得“以夷制夷”之精髓。

在之后的战争中,大唐大张挞伐,灭薛延陀、突厥、吐谷浑、高句丽、高昌、龟兹,并且移民实边(让内地汉人迁徙到边疆充实边境,大大扩充了汉民族的生存空间),这样正确的民族政策才是后来唐高宗李治接手父亲留下的丰厚遗产,并得以创造万国来朝盛况的根本原因。

CC BY-NC-ND 2.0 授权